本文整理、摘錄自《全球科技八巨頭GAFA ╳ BATH:一本書掌握最新產業趨勢,殺出未來活路》,先覺出版
十條行動方針,決定Google的樣貌
如果要了解Google這間公司如何建構起現今的地位、今後又希望成為怎樣的存在,就必須檢視該公司所揭示的「十大信條」。以下內容引用自Google的網站。
- 以使用者為先,一切水到渠成。
- 專心將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
- 越快越好。
- 網路上也講民主。
- 資訊需求無所不在。
- 賺錢不必為惡。
- 資訊無涯。
- 資訊需求無國界。
- 認真不在穿著。
- 精益求精。
Google的「十大信條」是在公司成立幾年之後制定的。Google會「經常回頭審視這張清單,看看這十大信條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也會「繼續堅持初衷,不辜負大眾的期望」。從經營學看來,這「十大信條」就是所有Google員工的行動方針。以下將逐一探討Google對於各項目的具體說明,試著思考Google強大的泉源從何而來。
1. 以使用者為先,一切水到渠成。
Google針對這項「信條」的說明是「自創立以來,Google 始終專注於為使用者提供最佳服務」「無論是設計新的網際網路瀏覽器,還是為首頁換上新面貌」「我們都確保一切作為都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非謀求公司自身的目標或利益」。 的確,Google首頁的介面簡約俐落,不像其他的入口網站到處顯示廣告。這是因為他們很重視讓使用者在使用時感到夠清楚,而且配合搜尋結果顯示的Google廣告也會清楚標示為廣告,顯示方式也盡量簡單,不會在使用者檢視搜尋結果時造成阻礙。如果把這個「信條」和Google的實際狀況放在一起看,就會知道Google當真是優先考量使用者的企業。
2. 專心將一件事做到盡善盡美。
Google宣稱這個「信條」代表Google要「擁有全球最龐大的研究陣容,致力解決各種與搜尋技術有關的問題」「在致力提升搜尋服務品質的同時,也將所學應用在Gmail和Google地圖等新產品上」「希望能將強大的搜尋功能運用在未曾探索過的領域,並協助使用者找到更多日益豐富的實用資訊」。如前文所述,Google已經將搜尋這個「本業」發展到極致,接著將朝向下一階段「大數據×AI」邁進,一方面要讓使用者的需求進化,還要提高廣告的最適化,甚至做到能夠回應潛在的需求。
3. 越快越好。
具體來說,這個「信條」是不要讓使用者等待、浪費使用者寶貴的時間。Google搜尋服務的目標是讓使用者「在遇到問題時」「透過網路迅速找到解答」,Google很自豪於「世界上大概只有Google敢說自己的目標是讓使用者盡快離開我們的網頁」。Google也說他們「推出每樣新產品時,都非常講求速度」。 從與使用者多交流的觀點來看,一般公司都會希望使用者停留在自己官網上的時間越長越好。但是Google即使在這件事情上,也是考量貫徹以使用者為優先。Google的搜尋服務能夠獲得使用者的支持、建構起今天的地位,從該公司這樣的態度就可見一斑。
4. 網路上也講民主。
前文曾提到,Google的搜尋採用了所謂「佩吉排名」的方式,搜尋結果重視「連結延伸的程度」。Google說明網頁的排名會「詮釋網頁間排名的『投票』,分析出哪一個網站被其他網頁票選為最佳資訊來源」,因為「只要新網站增加,資訊來源和投票數也增加」,所以網路規模越增加,這樣的做法就會產生更精確的結果。在說明佩吉排名時,曾提及「積極開發開放原始碼軟體,集結眾多程式設計人員的努力和創意,不斷推出各種創新產品」。 在說明佩吉排名的演算法時,用了「投票」這個詞,而且還積極的開發開放原始碼軟體,顯見Google的企業文化十分重視「民主主義」。Google的目標是用網路「為每一個人帶來力量」。
5. 資訊需求無所不在。
這個「信條」顯示「世界變動的腳步飛快,每個人都希望資訊唾手可得」,而Google公司的Android「不僅造福了無數消費者,讓他們擁有更多選擇,並能享受創新的行動服務,還為電信業者、製造商與開發人員開拓了無數獲利商機」。雖然Google的方針從行動優先轉向AI優先,但是Google對於行動裝置的重視今後仍將持續下去。
6. 賺錢不必為惡。
這個「信條」清楚顯示了Google這間企業的姿態。Google是一間營利企業,也清楚表示Google會以廣告獲得收益,但是「除非廣告與搜尋字詞息息相關」,否則不會出現在搜尋結果的網頁中,刊登的廣告也都會「清楚標示贊助商連結」,Google「絕對不會操控搜尋排名,將夥伴放在較高的搜尋結果位置」。既然「使用者信任Google的客觀性,我們絕不會短視近利而破壞這份信任」。這樣的姿態不僅受到使用者的喜愛,從提高廣告最適化的觀點來看,對於Google也是有利的。
7. 資訊無涯。
Google言明公司的任務是要投入「資訊的匯整」。除了網站的搜尋功能之外,還要挑戰搜尋「新聞存檔、專利、學術期刊、數十億張圖片和數百萬本書籍」,並宣示今後將會「繼續研究如何將世界上所有的資訊提供給有需要的人,滿足大眾求知的欲望」。當然,將全世界的所有資訊和個人的行動數據化,也有助於「大數據×AI」讓搜尋服務發生變化,能進一步提高Google的競爭優勢。
8. 資訊需求無國界。
Google「放眼全球用戶,希望能讓各種語言的使用者存取所需資訊」。實際上,「搜尋結果中,也有超過半數是服務美國境外的使用者」。Google雖然在2010年退出中國市場,不過最近又出現了是否要重新進軍中國市場的討論,這在今後也十分值得注意。
9. 認真不在穿著。
關於這個「信條」,是因為Google的共同創辦人認為「工作需有挑戰性,而挑戰會帶來樂趣」,Google的員工「集合了來自不同背景,活力充沛、熱情洋溢的有志者,在工作、玩樂與生活當中處處可見創意」「我們的工作氛圍也許輕鬆愜意,但其實正是在排隊等咖啡的過程中、小組會議上,或在健身房內,新的想法創意不斷湧現,並以驚人的速度走完溝通、測試,繼而付諸實現的流程」。眾所周知,Google十分重視自律性和多元性。這不只是出於對員工的尊重,公司也認為這是可以持續帶來創新的理想做法。
10. 精益求精。
Google「始終懷有雄心壯志與宏遠目標」,而且知道「唯有朝著這些目標邁進,才能精益求精,走得更遠」,就是「這股對於現狀永不滿足的精神,化為公司一切努力背後的驅策動力」。Google能夠一直持續創新的祕密關鍵就在於此。
前文詳細討論了十大信條,尤其是第九和第十項的「信條」是相對具體的重點。Google到底如何維持創新?本書將繼續以「OKR」和「正念」來解讀。
OKR流程簡單,促進組織發展
我認為Google能夠一再創新,是因為「OKR」發揮了作用,幫助他們實現大膽的展望和充滿雄心的目標。 Google的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字母公司的執行長佩吉曾在《OKR:做最重要的事》中這樣描述OKR。
「OKR是一套簡單的流程,有助於促進各種組織的發展」 「對領導人來說,OKR大幅提高組織的透明度,也提供一種有效的反駁方法,例如你可以問:『為什麼用戶幾乎沒辦法立即將影片上傳YouTube?這項目標,不是比你下一季希望實現的那項目標更重要嗎?』」
「OKR一次又一次幫助我們,實現十倍的成長。拜OKR所賜,我們瘋狂大膽的任務『組織全世界的資訊』,甚至有可能達成」
OKR是「目標」(Objectives)和「關鍵結果」(Key Results)的首字母英文縮寫,過去約翰.杜爾(John Doerr)在對佩吉等Google員工講解OKR時,說明這是「一套管理方法,有助於確保公司聚焦,集中處理組織整體裡重要的議題」。
杜爾解釋OKR所謂的目標是「重要、具體和行動導向的,最好還能激勵人心」,關鍵結果則會「界定目標的標準,並且監控我們『如何』達成」,它要「有時限,是進取但又可行的」「最重要的是,它們是可測量也可驗證的」。
例如現任的Google執行長皮查伊回顧在開發「Google Chrome」時,便說過這是他野心勃勃的設定目標,「第一次見識到OKR蘊藏的威力」。
設定高目標,創造大幅度成長
Chrome面臨的艱難狀況是要在已經定型的瀏覽器市場中,從零開始加入戰場,他們在第一年(2008年)設定的目標是「Chrome的一週活躍用戶數達到二千萬人」。據說皮查伊認為這個目標「根本辦不到」。不過,雖然目標最終並未達成,但是在2009年卻設定了另一項更艱難的OKR:一週活躍用戶數達到五千萬。而實際上達到了三千八百萬人,在2010年又設定了一億一千一百萬人的目標。到了該年的第三季,一週活躍用戶數終於達到一億一千一百萬人,目標大功告成。到了今天,Chrome的規模更是成長到光是行動裝置的一週活躍用戶數就超過十億人。(《OKR:做最重要的事》)從這些實際的例子看來,OKR並不只是目標管理制度,而是用來實現野心勃勃目標的手段。
Google的專務執行董事行銷總監岩村水樹在他所寫的《聰明工作》(ワーク.スマート)一書中,對於OKR的描述是:「Google會設定全公司的OKR,由員工共有,各部門也會設定各自的OKR。」
「OKR的一大長處是工作的優先順位會變得很清楚,而且全公司都知道達成度的評價為何,因此也有提高透明度的效果。」
「要利用OKR促進創新,很重要的一點是設定較高的目標。OKR所設定的目標要高於可以實現的目標。有時候甚至會設定在幾乎不可能達成的高標準。如果是事先就知道可以達成的目標,就沒有任何挑戰和成長的空間了。」
我認為OKR的本質就是要「複製賈伯斯和貝佐斯這類天才創業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