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的轉型創新路,併購新創也是一條路

前幾天,受邀去天下雜誌錄音,推薦和分享《閃電擴張》。準備資料時,順便回顧了一下自己過去幾年的創業經歷。現在想來,我其實還滿帶種的,在完全沒有電商和管理經驗的情況下,創下第一年營收6千萬元,第二年2億元的成績。而創業前2年,連續換了5次辦公室,曾有一年內增聘了100人的閃電擴張期。
派系掣肘、員工缺乏熱情,大企業創新路坎坷
當初剛創業時,雖然業務規模很順利地閃電擴張,但其實,我內心非常擔心,會有其他大公司進來這個市場跟我競爭,畢竟大公司資源豐沛,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怎麼可能放著大好市場不管?
大概是我自己以前沒待過大公司的經驗,所以不知道,資源豐沛的大公司,在創新或內部創業方面的成功機率並不高。
根據《穀倉效應》的觀點,大公司裡的各部門就像是一個個的穀倉,各自累積自己的糧食,各自為政,未必能有效交流資訊與合作。
實際上觀察下來,大公司裡的辦公室政治問題,人事的派系問題,也的確會讓創新或內部創業充滿艱難。就算有人發現某項新創有投入的必要性,光是擺平組織內部的人事問題,取得高層支持,其他部門保證不扯後腿,單看不參與(別想會得到其他部門的支持),就得花掉不少時間跟經歷。
搞定上述問題,還願意繼續在組織內部推動創新,還得想辦法點燃跟著自己衝的部屬的積極與熱情。
跟著自己衝的部屬,未必跟主事者對創新有同樣的內在動機或急迫感。
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擁有豐富資源的大公司,是系統裡既有規則下的贏家,市占率不低、業績不差,利潤豐厚,在現狀明顯對自己有利的情況下,組織內部的人員只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顧好內部升遷道路就夠了,當自己被指派為創新團隊或內部創業時,未必願意或能夠竭盡全力。再者,就算內部創業失敗了,人員們也還是可以回到既有崗位, 沒有切身之痛的失敗,自然很難竭盡全力 ,甚至恨不得早點讓專案失敗結束,好回歸原本的位置。
大企業之所以不利創新,甚至反被新崛起的新創公司取而代之,還有一個很關鍵,那就是做了萬全準備投入創新後,一開始就想玩很大,不想從小做起,擔心被公司認為影響力太小,跟公司原本事業量體的差距太大,或是被其他部門瞧不起等因素影響下,一開始就準備很多,砸了重本下去做,想要馬上做出巨大成果。如果做錯了或失敗了,反噬的代價會很大,此一創新專案很可能被半永久的封存,成為組織內的禁忌話題,徹底封死了這條新創路的復活機會,某種程度也等於白白將機會奉送給正在努力創新的其他企業。
創業維艱,併購新創也是一條路
新創企業則不然,資源和人手都有限,組織也沒有穩健的獲利來源,投入一個新領域非死即活。在不是生就是死的情況下,反而激發出背水一戰,非贏不可的鬥志。
此外,新創介入的是尚未有明確規則的新領域,一邊進入一邊建立規則,若是能夠順利搶下市場,通常市場的規則也就由此一新創事業所建立。
因此,後來若有人問我大企業是否應該投入新創或鼓勵內部創業,我的建議是不妨採取「併購新創」來介入新市場。一來將新創的風險外包,二來降低對組織內部現狀的衝擊,三來也能跟上新市場規則的快速發展期,不在新創路上缺席。
責任編輯:陳建鈞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謝銘元

在創業這條路上,我走了將近二十年。
從金融投資、電商品牌、連鎖門市、出版社,到軟體公司與軍方系統標案,幾乎每一種商業模式都曾親身下場實作。
募資總額超過一億元,橫跨天使輪、國內外創投與國發基金,也經歷過併購與退出,對投資的語言與創業的現實都不陌生。
過去曾創下年度營收超過四億元的成績,也曾一年淨利六千萬。當然,也嘗過創業者該吃的虧:連續六年累積虧損六千萬,最終將公司賣給永悅健康(郭台銘集團)。
大賺過,也大賠過——但這些實戰經驗,讓我比誰都更了解什麼叫做「創業的真相」。
如今,我專注於成為創業者的最佳拍檔,從市場驗證、募資設計、財務結構到退出策略,陪伴更多創業者穿越生死交關的時刻,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