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要用別人標準,衡量自己創業的成功—專訪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 Lucy Chang 2019-06-25
不要用別人標準,衡量自己創業的成功—專訪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
數位時代韓兆容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為矽谷資深女工程師於2019年對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的深度專訪,講述當年無名小站被Yahoo併購後,簡志宇從創業家走向矽谷創投的人生旅程,以及這段經歷帶給他的成長與啟發。

多年前,我在朋友聚會上認識了「無名小站」的創辦人簡志宇。最近我聯繫他,提出我想採訪他的創業歷程,他很爽快地答應了。採訪期間,他說得精闢入理,有血有淚,刀刀見骨,直擊人心,我聽得點頭如搗蒜。採訪完,真的感覺不管是在職場或是人生,均受益良多,期盼在此和讀者朋友們分享。以下為訪談紀錄:

無名小站
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 Lucy ~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

Q:你在2008年把無名小站賣給Yahoo,能否跟我們分享一下在那之後的人生旅程?

A:無名小站併購之後,我就加入了Yahoo公司工作,期間經常來回台美兩地。後來Yahoo決定把各國的產品開發聚集到總部,我就也搬到了Yahoo總部所在地──矽谷。來了之後,本來也沒有想要久留,但是越待越覺得矽谷的突破創新、科技人才市場(human capital market)之廣大,實在太令人驚豔。

儘管如此,在Yahoo總部工作了兩年之後,我感覺遇到了工作瓶頸──華人在科技公司的頂尖管理層等級,可以說是屈指可數。除了思考如何向上發展,我也在思考怎麼樣才能最有效率的深入了解美國主流市場和文化。

此時,我想到我在台灣學習到最多的時候,是在交通大學讀書的時候,所以我決定去史丹佛唸MBA,重回校園尋找養份。在申請學校的過程中,我需要寫一篇論文,闡述為什麼想要申請MBA,這時我才靜下心來,思考我的未來規劃究竟是什麼,並展開了一趟自我探索之旅

從美國矽谷科技產業發展的宏觀歷史角度來講,一開始半導體發展起來,多虧初期有Fairchild,發展到CPU時期,則有Intel;再接著到PC產業時期有蘋果;網路時期有Cisco、Yahoo和Google;緊接著是社群網站時期,有臉書做代表;最近的共享經濟時期,則有Uber和Airbnb。

台灣在所有的發展中,其實都有參一腳。像是半導體時期,我們有台積電;PC時期,我們有宏碁。但是不像美國,不管什麼產業都站在風口浪尖,永遠都會有一家公司崛起。為什麼我們有台積電和聯發科,但是當新興產業崛起,我們卻沒有抓住機會?為什麼我們沒有前一代的成功引領下一代的成功

我當時認為,是因為我們沒有創投(Venture Capital)產業。像早期Intel創立的時候,Fairchild的人就會來投Intel。很多人賺到錢之後,他們會創立創投,然後投資下一代的產業。像是Yahoo、領英(LinkedIn)都是有創投投資。這些在台灣在當時都是很少見的。所以我決定我要進入創投產業,才能學得最快最多。我也在申請學校的論文裡,寫了我的創投職涯規劃。

後來,我順利申請上史丹佛MBA,並聯繫了Jerry(楊致遠,Yahoo公司創辦人)──感謝他替我寫推薦信,我們隨後聊到了職涯規劃。正好他要成立一家創投公司,他邀請我加入他們,我就這樣幸運的進入創投產業,至今也已5年。我投資的倉儲自動化機器人公司Canvas Technology也在今年4月被亞馬遜收購。

除此之外,我是亞洲矽谷民間諮詢委員會成員之一。我提供我多年的矽谷創投經驗,分享給國內的新創團隊,也幫助他們回答一些疑惑。

美國矽谷地圖_silicon valley_shutterstock_448884280_Lr.jp
美國矽谷地圖_silicon valley shutterstock

Q:從「企業創辦人」到「創投者」,你對「創業」的想法有何轉變?

A:我做創投之後的最大衝擊,就是發現創業真的非常困難;而我當時創業成功,真的是非常幸運。在Yahoo的時候,我眼界未開,並不認為自己的成功,只是運氣好,或者無名是一個overlooked market(未開發市場)。我那時候認為我就是比較聰明,所以成功了。

但是我來創投之後,卻無法像過去那麼自滿,因我看到很多非常優秀聰明的創業家,為了創業所做的犧牲。事實上,在矽谷的創業機會成本非常高,再爛的想法都有非常多來自世界的菁英在競爭。今天他們可以選擇去像是Google的大公司,過很優渥舒適的生活,但是他犧牲了這一切,甘願冒這個風險,走這條孤獨的路。我對這種創業者打從心裡敬佩,因為他們願意賭上自己的人生。看到他們的示範,讓我對於創業的態度更加謙卑。

Q:請分析各個創業資金來源的優劣。

A:現在台灣有個迷思,就是一定要拿到創投資金才叫做成功,其實這是不對的。開咖啡館也是創業,你的一對一諮詢服務和臉書專頁也是創業。以前的半導體產業沒有創投資金,也是成功了;可見,不要把創投資金當作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創投資金唯一適合的產業,就是前期成本高昂但是絕對必須,像是臉書或eBay,一定要工程師寫好軟體,有network effect才能賺錢。除此之外,創投資金應該是你最後一個選項。

我認為最好的選項是公司本身的營收,再來是貸款,像是用應收帳款抵押貸款,或是用硬體設備貸款。現在利息低,最多10%,都比稀釋股權好。當然每間公司都不一樣,所以負債比要把握好一個度。另外一個非常不錯的選項,是政府舉辦的創業資金競賽,或送你出國訓練;創業者不需要稀釋股權,也有機會拿到資金。

但是要特別注意的一件事,就是不要被比賽規則限制影響了你的初心和大方向。創業者應該要走在最前端,不要因為比賽叫你改變,你就盲從,而是應該多方評估參考,你想要達到什麼?什麼東西對你是最重要的?

Q:在你的經驗裡,創業家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如何克服?

A:每個創業家的挑戰和優缺點都不一樣。在我念過MBA,然後在創投界看到這麼多創辦人的掙扎,我認為認識自己很重要──為什麼你要創業?未來10年後你想要做什麼?倒推回來,5年後想要做什麼?現在應該做什麼?

這點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生沒有方向感和一個信念的話,就像大海航行沒有指南針一樣,你只是純靠運氣。只有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擁有一個信念和生活的意義(Purpose of Life),在你低潮的時候,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強大的支持。在未來一片茫然的時候,給你一個目標,指引你前行。

shutterstock_500593225_leader_boat.jpg
Ilyafs via shutterstock

Q:如何 Networking,特別是科技界的女生?

A:我可以以少數族群的角度回答。以我自己為例,我在台灣是多數族群,是主流,完全沒想到少數族群的觀點。當我到美國之後,我變成了少數族群,變成是我必須選擇去融入主流或是不融入。說現實一點,你講的笑話,別人聽不懂,你連娛樂的價值都沒有。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才知道你自己需要多少network。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人際關係,網路是不同的。也許你現在需要發展程式技巧,你就會去Reddit或是Github。也許你現在需要發展的人際關係網路,會在meet up出現,那你就會去那些活動。

不必要為了network而network,這是沒有意義的。適時的休息也是可以的。在吸收了很多資訊之後,大腦是需要時間吸收消化的。

Q:請推薦創業者書籍或資源。

A:人容易陷入 Confirmation bias,你會一直去看你想要相信的東西。像是你相信特斯拉股票會漲,你看新聞就會一直看到特斯拉好的新聞,而可能略過了不好的新聞。要避免這個陷阱,第一步就是要意識到自己有confirmation bias,再來是可以多接觸跟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見──你不一定要同意他們,但是多方接觸不同意見,可以幫助你思考,找到自己的盲點

對於了解一些創投的基本名詞等,可以參考Venture Deals,但是沒有一本書是葵花寶典,你唸完之後,就可以保證成功。書只是一個工具,重點還是你對市場的了解,你對這個問題的熱情,剩下的書和知識都是輔助工具。當你確定人生的熱情的時候,你所想要的知識和資源會被你吸引,像是你很想創業,你就會看很多創業的資訊,會不停的搜索這個領域,或早或晚你會碰到對的事物。

shutterstock_1075401590_good leader.jpg
fizkes via shutterstock

Q:請提供創業者「該做」和「不該做」的建議。

A:第一個該做的是認識自己。為什麼要創業?第二個是你要創造自己的被利用價值,如此一來,創投資金自然會追著你跑。Network也是一樣,也許他可以在你身上得到成就感,也許他可以傳續他的legacy等等,你要創造自己的價值。

第一個不該做的,則是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現在很多人創業都是一頭熱,像很多人開咖啡店,可是你真的想過為什麼要開咖啡店嗎?你的人生會因此被fulfill嗎?還是被假象所蒙蔽了?你真的了解咖啡店的經濟學嗎?要賣多少咖啡可以回本?地點要開在哪?

現在大家說年輕人應該創業,不該去大公司,其實我認為大部分的人應該要進大公司,像矽谷就有很多大公司的選項。不要因為大家都要創業,我就要創業。也許你運氣好會成功。但是遇到低潮時,沒有支撐系統幫你度過難關,因為你只是因為潮而去做。

第二個不該做的,是不要輕易的被他人的意見而左右搖擺。別人的意見只是參考,你要消化吸收之後,擷取適合自己的採用。

第三個不該做的,則是不要用別人的標準衡量自己的成功

Q:請問你對創投集資的創業家有何建議?

A:要講自己的故事,要真誠(authentic)。創投聽了太多的故事了,如果你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他們都聽得出來。這麼多人經歷過人生掙扎,妻離子散也要創業,聽到這樣的故事,我們雖然不一定會投他,但是我們會知道他是賭上自己的人生。

Q:對於科技業和創業界的性別鴻溝,你有什麼想法?

A:現在至少我們有意識到性別鴻溝,以前是完全沒有這個意識(awareness)的。一夕之間要變好是不可能的,像是最近就有矯枉過正的狀況。有些創投會直接拒絕不同性別的人的會議邀請,這種現象應該是短期的。長期下來應該會恢復正常,往好的方向走。

最重要的是每個subpopulation的努力。我們都需要一個role model(楷模),每個人都在自己崗位上做到最好,讓你成為下一個人的role model。你不一定是做的最好的,但你也許是走得最遠、了解得最深入的,然後分享你的經驗,特別是錯誤和失敗。讓下一個人可以走你走過的路,不用再重蹈覆徹。一步一步我們就可以往理想境界邁進。

Q:有什麼建議給想加入創投的人呢?

A:為什麼你想要加入創投呢?也許加入創投很夯,聽起來很酷,但是它真的適合你嗎?創投的週期很長,要5到10年才能夠知道你投資的公司成不成功、你做得好不好,你可以等這麼長的週期嗎?你有辦法忍耐嗎?人生有幾個5年,幾個10年可以賭?可能做兩個創投週期就要退休了。如果這兩個週期,你都沒有找到下一個亞馬遜或谷歌,那你怎麼辦?這是你想要的職涯發展嗎?

創投有很多失敗的,只是沒有被報導而已。他們還是有領薪水,但可能薪水不會比頂尖科技大公司好。只是說他們如果投資的公司被收購或上市,可以有額外的大筆收入。雖然創投聽起來光鮮亮麗,但是職涯發展不確定性是非常高的,也沒有所謂的規劃路線可以遵循。如果沒有#metoo運動,大家就不會意識到這是個被白人男性主導的環境。

如果你不是insider,你就不會有好的交易。別人為什麼要分利潤給你?你可以提供甚麼價值?除此之外,創投界跳槽機會也比較少,不像工程師多。有些人離開是因為做了很多案件沒有分到錢,就選擇離開。有時候找不到跳槽機會,就只能自己出來創立創投。你如果接受這些的話,再來考慮進入創投界。

Q:對年輕讀者,有何生涯建議?

A:年輕的時候,不管你是玩社團或是玩音樂,累積到現在,你應該有足夠的資訊認識自己,跟自己對話──你喜歡做什麼事情?什麼事情是你被逼著做的?是時候整理一下這些資訊。經由整理資訊的練習,不管是跳槽或人生其他的決定,你會比較有系統地找到答案。想清楚之後,你可以再問朋友作為參考。不要先問朋友,那就本末倒置,因為別人不知道你的掙扎,別人不知道你想做的事情,你應該要有自己的想法。

Q:你對自己未來5年到10年的展望是什麼?

A:10年後,我可能不會繼續在創投界。我覺得學得差不多了,(創投)無法帶給我跟剛開始加入同樣的樂趣。我想要做一些我不了解的事情、一些我想做但是目前分身乏術的東西。5年的話,更多我之前投的公司應該會陸續開花結果,被買或是上市。當我累積越來越多經驗,我就可以分析規律,分享給創業家,激勵他們。

本文授權轉載自《Lucy ~ 矽谷資深女工程師》,作者:Lucy Chang
原文標題:簡志宇專訪-無名小站創辦人和矽谷創投家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