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新創生態系擠不進前段班?台灣也許該思考新策略

新創生態系擠不進前段班?台灣也許該思考新策略
blocberry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14 年以後,政府注意到全球趨勢,不同部門間開始投注資源關心新創環境,除了直接的補助、投資、改變現有的籌資管道,也積極調整法規,幫助外國專業人才有機會能夠留在台灣的經濟系統,也讓新創有更多元的求才管道。好不容易,新創環境有了10年前未能想像的變化,但創新、創業改變經濟體質的速度與台灣新創的國際競爭力似乎只集中在部分領域展現進步成果,值得檢討這個政策方向是否有了錯誤?

政府是否就不要再推動創新、創業了嗎?

可是,觀察不同國家的新創生態系可以發現,創業是生態系甚至整個經濟系統的創新根源,許多在大型企業看到難以解決的市場需求,卻因為自身的限制或策略不見得會出手;許多經濟習慣甚至商業模式的根本改變,來自於這些孕育人才的成熟企業,裂解出具有創業家性格的挑戰者,成立新創來面對需求,最終創造全新的產業分工。

台積電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沒有德州儀器的訓練,主修機械的張忠謀沒有辦法深入瞭解半導體產業的本質,並在國家正準備投注產業轉型的當下回到台灣,最後憑藉著畢生的產業知識與關係創立默默改變世界半導體產製、應用風貌的晶圓代工產業。也是一連串人才的裂解、創業、投資回報與再投資,台灣在整個半導體的產業鏈才終究有了百花齊放的結果。事實上,台灣在機械、製造、紡織、化工等不同領域也有類似的案例,也根本撐起了台灣經濟的多元成長。

新創同時也能促進人才流動,老牌的公司不能因為高度的市佔或現有市場豐厚利潤就永遠安心,永遠有可能有新人帶著意想不到的想法顛覆市場產生新局,也會讓消費者有更多元的選擇。新創可能也是許多新技術的出口,能夠將原本壓在學校、研究機構,或是大公司研究室裡的實驗化為現實,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們每天的生活。

政府推動創新創業的本質並非該取代或挑戰現有產業基礎,而是在既有的產業基礎之下往前邁進,掃除政策所可能造成的全球競爭阻礙,好的創新創業政策或作為絕對可以作為產業革新的一環,也才有機會推動各產業產值提升,增加競爭力。所以看來,推動創新創業這個政策方向的本質沒有太大的錯誤,問題是,有沒有機會可以做得更好?

創新創業政策,絕對不是幾個部會的事而已

創新創業絕對很難,很容易就失敗了。

根據 Startup Genome 追蹤 2012 年至今的全球數據,每 12 家創業只有 1 家會在 2 年後能夠留存下來。但創新創業既然是各種產業創新的基礎,它也基本和我們的國家競爭力呈現正相關,甚至也會改變公共服務或政府效能,也許也有機會推動教育創新。

這幾年,台灣多數的創新創業政策,無論是政策本身或預算分配,主要集中在國發會、經濟部、科技部、金管會或教育部裡。無論是法規鬆綁或調適、產業補助/獎勵/投資、國際連結、技術孵化/創業加速、實驗沙盒或創業教育,這些部門都開始動起來,釋放相關資源與學習接軌國際創業環境。

政府部門資源既競爭又合作,是全球政府運作常態,但觀察其他國家的作為可以發現,許多國家面對創新創業可都是卯足全力在拼,不僅僅是幾個部會自己的事而已。老牌民主國家如法國,早就是外交、經貿、產業前段班,為了讓法蘭西能夠成為數位共和(Digital Republic),整合許多政府不同資源組織法國科技社群希望能夠連結全球的主要創新重鎮。這些都不僅僅是與產業、法規有關的部門工作而已。

創新創業不該是部會間的競爭,畢竟「KPI 很容易比較,DNA 卻很難追尋。」在採訪的前線,我們甚至見過不同國家的大使與經濟代表,直接帶著該國的新創業者去拜訪不同國家的巨型企業,以外交結合經濟的力量幫助母國的創業家建立連結,傾全力製造任何可能改變的機會,不止是比較數字上的 KPI,而是將創新與新創的機會連結注入整個國家、所有團隊的 DNA 裡;這是人家面對世界盃的打法。

點火新創生態系的動能需要許多政府部會的幫忙,許多,例如外交部駐點代表對該國商業關係的經營;外貿協會可以帶領更多有競爭力的新創出海連結現有關係;自動駕駛的應用與實驗場域需要交通部投入大量研究,最終才有機會落地台灣改變服務本質;內政部國民身分證的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可能就是區塊鏈場景的最好測試應用;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如果能切實推動的電子發票企業載具,可能永遠改變企業內外部報帳、記帳、出納工作的本質;更別提希望大家節約用電的台電除了投資智慧電網、也許也該更關注甚至投資幫助電力、能源相關的新創成長/實驗;自來水與瓦斯公司的智慧化都是物聯網最佳應用,但都有賴政府協調運作。

當然,鼓勵大型企業以投資取代自建團隊也是重要的創新政策。許多學術研究與經驗都已經指出,大企業內部創新不易,透過投資或連結外部創新,在實務上遠勝於內部轉型。最近有一些討論指出台灣政府在 2000 年左右取消了投資獎勵機制是根本性造成企業外部投資風氣大減的重要因素,這些都需要政府重新考慮政策的優劣,市場的平衡,經濟的成長動能與公平很難拿捏,有賴擁有遠見政治人物們的手段與智慧。

養獨角獸不一定只靠自己,台需持續連結國際最優秀的生態系

這幾年有一個討論,是台灣到底可以養多少隻獨角獸出來。除了最近喊出要養十角獸的林之晨,不同部會、政治人物也曾信誓旦旦要養出獨角獸,甚至直接喊出家數,指定潛在會長大的對象。

先不論這些潛在的獨角獸新創們如何想成為獨角獸,回歸商業的本質,獨角獸的誕生來自於對該公司營收期待的估值。不同產業、不同創業題目所面對的不同市場都有自己的收入組成,不是每個產業的市場都有機會養出獨角獸。台灣的機車用車環境與公民使用習慣,讓原本在速克達機車整車製造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有機會養出電動機車市場的 GOGORO 、光陽甚至共享電動機車的 WEMO。商業零售的激烈競爭下,也成功在台灣的文化市場下養出了 PChome 購物與 momo 購物等企業,但不是每個行業在本土市場下都有機會養出足夠大的量體,成為價值連城的獨角獸。

從過去成功的案例來看,無論是台積電、鴻海、聯發科、Acer、Asus 或 HTC 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代表企業,共同特徵是連結了世界不同經濟體裡的重要客戶,當今天特斯拉重要,我們台股就有特斯拉概念股;今天蘋果重要,台積電、鴻海就成為蘋果概念股,這些大型企業都具有辨認未來成功企業的本事,努力讓自己有競爭力,早開始和這些未來獨角獸打交道,當蘋果變成千角獸,鴻海或台積電也不可能差到哪裡去。

連結不同生態系的未來,找尋台灣能提供的價值,也許是台灣新創的下一條路。當世界正在改變,不同生態系裡的未來獨角獸都將有機會在特定市場獨當一面,台灣如何在這些未來獨角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裡所演價值鏈上的關鍵角色,就將是台灣接駁未來世界經濟脈動的鑰匙,也許也是貿易戰下的好策略之一?不是嗎?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數位時代 James Huang 數位時代技術主編 數位時代 James Huang

《數位時代》創新長兼技術主編、數位關鍵字主持人。讀過點書、創過點業,目前在數位時代打雜,有時也替創業小聚上工,寫點碼、寫點文證明自己還活著。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