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去年我們在 2018 年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GSER)的報導所指出的成長趨勢,全球新創生態系在 2016-2018 年間,總計創造 2.8 兆美元的產值(相當於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大於英國的年度 GDP 總值),相對 2015-2017 的 2.3 兆美元產值相比,成長幅度可謂驚人。創投總計投資打破 2200 億美金,也創下 20 年的新高。
2018 年的美國前 20 大企業幾乎由科技公司所主宰,從 2008 年僅有一家科技公司微軟進入前十大企業;去年前十大企業中,有七家科技公司,其中更有三家的總部位於矽谷。
因為「分享優先」、給予所有員工股票選擇權,這波數位科技所帶來的革命不同於以往,每當新創公司 IPO 的同時,創造至少數以百計的新富翁;這些財富又再以天使投資人、風險投資、導師與連續創辦人等角色投入,成為良性的社群循環。新創生態系現在已經是創造工作崗位與經濟成長的首要引擎,也是大型公司與投資機構無法進一步完全掌握創新研發能力的根本原因。
引發這波數位革命的矽谷是如此成功,以致於近二十年來,各地領袖紛紛犯了矽谷瘋(Slicon Silliness),拼了命想要複製矽谷(當然不止台灣);但,全球生態系多元而分散,矽谷、倫敦與紐約都是各據一方的佼佼者,各自吸引了眾多的創辦人、人才前往,也開放更多公司、湧入,一方面更有機會讓生態系擴大,也造成了其他生態系人才流失、資金、產業外移的窘境。
哪裡會是下一個矽谷?
過去 20 年,新創生態系常群聚討論,誰是下一個矽谷?全球也有許多地點自願成為這對新創而言流著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如果從 2018 年個別城市生態系的投資總額來看,全球共有五個地區超越 1998 年投資出 Google 的矽谷,分別是紐約、倫敦、北京、波士頓與上海,而洛杉磯與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則緊追在後;以 1998 年的矽谷投資額作為生態系投資指標並不很難理解,那時網際網路剛開始影響經濟,Amazon 與 Google 都剛創立沒有太久,但這些 2018 年盤據榜上巨頭們的「網路生意」才剛要開始。但以上述切點為指標所開出的前七大城市都各有特色,也早就超過 1998 年矽谷的光芒,所以,還會有下一個矽谷嗎?
Y Combinator 兼 OpenAI 創辦人 Sam Altman 曾說:「未來的新創,不會只在一個或兩個(矽谷以外)的地區集結,會有 30 個或更多不同的產業群聚地,不一定如矽谷這般密集,但肯定超過一些關鍵指標。」 Startup Genome 總結今年的觀察提醒,與其問下一個矽谷在哪,這個可能根本方向錯誤的問題,還不如從一些關鍵數據著手,則很容易觀察出這 30 個「下一個」樞紐城市,有些依附在區域市場(如新加坡之於東南亞市場)或在特殊產業具有領導地位(如加州的聖地牙哥之於生命科學產業)。
進入排名前 30 的城市都是創業的好地方,但也不是就安穩無憂,在前 30 外,還有些城市更積極努力,也可能在未來前進新創生態系榜中,這些城市,則被稱為挑戰者新創生態系。
1200億產值大關:新創生態系的絕對領先指標
田徑賽史上,四分鐘跑一哩(後簡稱四分一哩)曾在 20 年間成為挑戰者們的絕對天花板,一度讓人認為永遠無法迄及。1964 年 5 月,一個大四學生,主要自己花時間練習的 Roger Bannister 打破了這個天花板,以三分 59 秒 40 的成績突破紀錄。緊接在後,澳洲選手 John Landy 也在 47 天後以 三分 58 秒的成績成為四分一哩的第二人,在同年也有另外三人打破記錄。
「Roger Bannister 跑出四分一哩榮耀,不光在於他的心理狀態與訓練狀態與常見的田徑選手不同。」 華頓商學院教授 Yoram Wind 與 Colin Crook 在他們的新書《思索不可能的力量》(英文書名:The Power of Impossible Thinking,暫譯)中辯證認為:「人類的體能極限就算因為基因工程技術,也難在當時的一年之內大有突破。」但是,「Roger Bannister 在牛津的表現告訴大家:人類突破四分一哩是可能的!,這根本性地打破了許多跑者的心魔,認為自己有機會做到不可能的事!」在 50 年後的今天,全球早已經累計超過 1000 名以上的跑者完成四分一哩這不可能的任務。
如同田徑賽場上的四分一哩,對城市生態系來說,從 2014-2016 年間,也有超過 29 個城市創造了超過 1200 億台幣(40 億美元)的產值,在 2016-2018 年,全球更有 46 個生態系突破了該天花板,這個在 2012 年僅有不到 15 個生態系達到的成就。乍聽之下,新創生態系突破 1200 億台幣產值好像不可思議,但這個門檻卻與風險投資總額成正向關係。在 1998 年,美國東岸波士頓的風險投資總額才剛突破 270 億台幣,當年的紐約也才有 240 億台幣左右的風險投資額,大西洋彼岸的倫敦才剛剛達到 60 億台幣而已。
從定義上來說,前 30 大新創生態系永遠是個固定名額的名單,也極具挑戰性。但 1200 億產值門檻的意義遠大過這 30 強名單,也成為不同城市或地區亟待挑戰的目標。Startup Genome 團隊在今年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中預期,全球將在 10 年內擁有超過 100 個以上的城市能夠突破這 1200 億產值的門檻。
挑戰城市產值,靠的是深科技
在生態系經濟成長的同時,有些領域成長速度快於其他領域,其中成長幅度極大的就是深科技,需要透過專利與知識才能夠邁向成功的次領域產業,例如生命科學、機器人(Robotics)與人工智慧(Artifitial Intelligence, AI)。觀察數據就可以發現,相比於 2010-2011 年間,全球新創在深科技領域比率大幅成長,如今已經有超過 45 % 的新創題目與深科技高度相關,其中更有四個子領域在五年內的(種子輪與A輪)投資成長大幅超越其他領域,分別為:先進製造與機器人(Advanced Manufacturing & Robotics)、區塊鏈(Blockchain)、新農業與新食物(Agtech & New Food)、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and Analytics)。
在生態系經濟成長的同時,有些領域成長速度快於其他領域,其中成長幅度極大的就是深科技,需要透過專利與知識才能夠邁向成功的次領域產業,例如生命科學、機器人(Robotics)與人工智慧(Artifitial Intelligence, AI)。觀察數據就可以發現,相比於 2010-2011 年間,全球新創在深科技領域比率大幅成長,如今已經有超過 45 % 的新創題目與深科技高度相關,其中更有四個子領域在五年內的(種子輪與A輪)投資成長大幅超越其他領域,分別為:先進製造與機器人(Advanced Manufacturing & Robotics)、區塊鏈(Blockchain)、新農業與新食物(Agtech & New Food)、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and Analytics)。
從零到一的作者,也是 Paypal 共同創辦人,也創辦 Palantir 與 Founders Fund 的 Peter Thiel 就認為:「下一個比爾蓋茲做的可不會是作業系統,下一個 Larry Page 做的也不會是搜尋引擎,下一個 Mark Zuckerberg 做的更不可能是一個社群網絡公司。」 歷史縱有一定的規律性,但無法複製。下一個矽谷將不會如同現在的矽谷一般,從半導體微晶片走到網際網路,這 30 個不同的樞紐城市的成長的基礎動能將來自不一樣領域的創新,但可能共通的關鍵是深科技。
深科技提供這些城市生態系基於現有利基的真正成長機會,就算不是軟體發展重鎮,憑藉著大學等學術中心的研究能量與傳統產業動能,不同城市還是有機會進入前 30 強,例如瑞士大日內瓦湖區的洛桑/伯恩/日內瓦地區、美國加州的聖地牙哥與德國的慕尼黑。創造大量專利的日本東京與南韓首爾也名列挑戰者生態系中。
然而,不同生態系的多元性也不是沒存在隱憂。高達三分之二的科技公司出場價值集中在全球前 10 大樞紐城市,不過比例正比 2011-2012 年的 87% 更低一些。前 10 大生態系中也僅有紐約、洛杉磯與上海的女性創業家比例突破 平均 18% 的天花板。更別提種族、與社經背景,在百萬富翁家前面住有無家可歸者的矽谷核心聖荷西(San Jose),有高達 30% 的拉丁裔住在這裡,卻少見拉丁背景的創業家,女性創業家比例也僅16%,連前 10 大女性創業生態系都排不上邊。
重點不在矽谷,在其他的城市成績如何
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StartupDelta 因 2018 年生態系內公司 Adyen 與 Elastic 超過 20 億美金的 IPO 而使之排名大幅向前,從 2017 年的 19 名,前進至 2019 年的全球第 15 名,兩家公司目前市值更接近 30 億美金。北美持續領先,14 個進入前 30 名的城市中,更有 12 個座落美國,以國別來說,超過全球排名第二中國(3座城市入榜,北京、上海與香港)與有兩城市入榜的德國(柏林與慕尼黑)與加拿大(多倫多與溫哥華)。
相對 2018 GSER 僅涵蓋 60 座全球城市,2019 年度 GSER 已經包含全球 150 座城市,因此年度排名也首度由前 20 名增加為前 30 名。另外,GSER 排名也首度增加深科技與生命科學的因子與比重,並分別與 Hello Tomorrow 與 UCLA 的 David Rigby 教授合作,讓聖地牙哥與華盛頓特區因生命科學的產業強項首次入榜。
綜觀 2019 年與 2017 年的前 20 名排名相較,矽谷仍不變從 2012 年之後就是全球第一,如果把 2017 年以前的 GSER 研究視為更靠近軟體/網際網路生態系的城市產業新創生態系排名,2019 年的 GSER 排名則加入更多深科技與生命科學的元素,與 2017 年排名直接比較僅能看出部分差別;因此,Startup Genome 的研究團隊將 2019 年的排名分為加入深科技與生命科學因素的總排名(Global Ecosystem Ranking)與 2017 年研究方法一致的軟體生態系排名(Software Ecosystem Ranking)。
北京在軟體與網際網路的產業發展更加超英趕美,在 2019 年拉近了與倫敦的距離,互不相上下排名第三,洛杉磯急起直追,在今年與特拉維夫並列第六。巴黎也首次擠下柏林排名第八,可見歐洲的新創生態系因特定的新創出場(缺乏連續性)而逐漸轉移。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加拿大的多倫多與印度的班加羅爾正逐漸靠前,溫哥華與雪梨則因為募資規模停滯而分別落出 20 名外。
亞特蘭大、巴塞隆納、丹佛、都柏林(愛爾蘭)、香港、瑞士大日內瓦湖區、邁阿密、慕尼黑、聖地牙哥與華盛頓特區等十個城市都是首度進入全球頂尖的新創生態系樞紐。其中,華盛頓特區、聖地牙哥、大日內瓦湖區與慕尼黑都是因生命科學領域而強勢入榜,邁阿密則因為當地新創與國際遊客緊密連結,而在市場接觸項目第一的表現,另外,邁阿密也展現出她和拉丁美洲的緊密連結。而巴塞隆納與都柏林都因為穩定的籌資表現在生態系規模上。
進入前 30 強與准 30 強共 60 個城市也根據數據與九大評估因子,被進一步區分為四類,分別是:領袖級、主要樞紐、變動者與挑戰者級。九大評估因子則包含有:績效、募資、市場接觸、人才、經驗、連結(新因子)、知識(新因子)、基礎建設(僅限深科技)與政策(僅限深科技)。
領袖級的七個城市在九大評估因子都有傑出的表現,擁有紮實的創業環境基礎,並從 2012 年的調查報告裡就穩定成長。新進的洛杉磯以 900 億新台幣左右的產值入榜,而七城市的產值中位數則落在 1680 億新台幣左右。
主要樞紐都是完善的全球城市,擁有前 25 名的新創生態環境,且在歷史上績效卓越。這 13 個城市中,有 9 個從 2012 年起就穩居前 20 名。這些城市都是不同大陸或市場間的重要樞紐,柏林僅次於倫敦一直在歐洲大陸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深科技讓巴黎與斯德哥爾摩有機會崛起競爭影響力;上海作為重要的商業城市,在中國內外長期以來的角色更是不言可喻。溫哥華與雪梨數十年來都是加拿大和澳洲的重要商業城市。其中,上海、斯德哥爾摩與阿姆斯特丹成長快速,在 2012 年時還在 20 名榜外,如今已穩居前 15 名。
變動者級的多數城市在 2012 年時並未名列前 20 名,許多城市因為特定次產業而強勢進入排名,如慕尼黑因先進製造與機器人領域領先、聖地牙哥擁有強韌的生命科學產業而見榜。
挑戰者級中的城市都是未來五年內有機會挑戰前 30 強的佼佼者,但其中各有不同特性;奈及利亞拉哥斯是非洲第一大城,也是全非成長第二快的城市,雅加達原本就是全球人口第四大城,也是四家獨角獸的家。深圳在先進製造與機器人領域耕耘甚深,加拿大蒙特羅在人工智慧領域擁有優勢。人口與 GDP,並非這些城市唯一的競爭基礎,縱然這兩者數字都與生態系產值有些許關連,人口與產值是赫爾辛基 20 倍大的東京,不一定可以在新創生態系直接和其他城市一較高下。
編按:所有台幣對美金匯率以 30:1 做計算。

《數位時代》創新長兼技術主編、數位關鍵字主持人。讀過點書、創過點業,目前在數位時代打雜,有時也替創業小聚上工,寫點碼、寫點文證明自己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