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第二年加入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的大台北生態系,也第一次列入分項排名,在全球150個城市中,於先進製造與機器人 搶進全球前25名與加拿大蒙特羅同在前25名內;鄰近的東京則在全球前 20名內)、人工智慧產業則 搶進全球前30名 的新創城市生態系(加拿大為前20名內),比較可惜的是,台灣原本在在生命科學新創領域的相關成績,並沒有在Startup Genome與UCLA的David Rigby教授合作的深度排名報告裡被完整呈現出來。因此,我們僅主要討論與軟體/網際網路生態系相關的新創報告指標。
台北與全球等其他城市創業生態系重要指標比較
城市 | 台北 | 東京 | 蒙特羅 | 新加坡 | 全球 |
---|---|---|---|---|---|
領先指標 | AI 排名 30 | 知識排名 10 | AI 排名 20 | 區塊鏈排名 4 | |
先進製造排名 25 | 先進製造排名 20 | 先進製造排名 25 | 金融科技排名 5 | ||
軟體新創家數 | 550-750 | 800-1200 | 1k-1.4k | 2k-2.7k | 全球平均1010 |
生態系產值 | 24億 | 140億 | 34億 | 250億 | 全球中位數50億 |
新創平均早期募資額 | 206k | 336k | 374k | 202k | 全球平均284k |
整體早期投資總額 | 133m | 282m | 447m | 540m | 全球平均837m |
軟體工程師薪資 | 30.7k | 55.5k | 49.4k | 36.5k | 全球平均58.3k |
資料來源:Startup Genome GSER 2019,數位時代製表
以年度成立軟體新創的數量來說,台北生態系數量始終偏低,在東京、蒙特羅與新加坡的比較中可見,台北每年的軟體新創家數偏低、募資額度也偏小,是導致早期募資總額偏低的原因之一(反之,早期投資仍不活躍),相形之下,台灣雖有約 200 家創投在創投公會立案,國發基金也投注了相關的基金在溢注本地新創成長,台灣的早期新創質與量都偏少,卻是不爭的事實。
《數位時代》曾在去年報告公佈的同時,評論過一篇專文,談《為什麼台灣沒跑進全球創業生態系的決賽圈? 》中分析,因為全球所有城市都在挑選分項產業賽道,人家不見得不比你更努力。因此,在本次報告裡,選擇鄰近台灣且分項產業相似的日本東京(早期全球化期)、分項指標雷同,但排名與數字都更靠前的蒙特羅(早期全球化期)與面向東南亞市場的新加坡(吸引期)來與台北做相較,可見我們在關鍵指標上的不足與努力方向。
從台北深度分析就可發現,早期投資偏少的其中一個問題,是因為太少有人從軟體新創的出場得到回報。當市場太少有這樣的成功經驗,並在市場中累積足夠財富,甚至相比買房投資報酬率,都可能高於投資軟體新創的純財務投資操作比較心態之下,台北的軟體新創就不容易累積出成長的正循環,有更多過去成功的創業家與團隊們變成未來新創的投資者、導師、連續創業家或再次加入新創團隊,讓市場更蓬勃發展
另外,從荷蘭、柏林過去數年的經驗也可發現,一個健康的生態系,需要連續每年都有一定數量與金額的新創出場機會,創造出可持續性的市場價值,才可能點燃一個新創生態系的蓬勃發展。當然,沒有好投資就難出現資源集中在某些可快速發展的新創上,也就難以產生更多數量具有複合成長經驗的創業家,也難有真正的創業導師,以佔有股權的形式來提供輔導與協助。「不是有錢的輔導就好,但過多公益性質或沒有股權的輔導,讓創業家不容易辨認誰是真正最好的資源,導師也不見得需要盡力,因為新創失敗了其實不干他的事。」一位不願意具名的天使投資人兼創業導師強調持有股權輔導的重要性。
另一個問題是,台灣太少的新創打從一開始,就決定打的是世界盃。世界盃的意思並非一開始就得打跨在全球市場,但設定自己的新創從一開始就是做不同國家的生意本身卻是關鍵之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以色列的特拉維夫之所有可以進入前 30 強,就在於有大量的新創一開始就設定市場面向海外,而且花大量時間連結頂尖生態系。

《數位時代》創新長兼技術主編、數位關鍵字主持人。讀過點書、創過點業,目前在數位時代打雜,有時也替創業小聚上工,寫點碼、寫點文證明自己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