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只能賣身的小蜜蜂?危機四伏的東南亞生鮮電商市場

36氪/7點5度 2019-05-03
只能賣身的小蜜蜂?危機四伏的東南亞生鮮電商市場
36kr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接下來你將讀到:
1.印尼生鮮電商HappyFresh融資2000萬美元
2.危機四伏的東南亞生鮮電商市場
3.要賣身的「小蜜蜂」?

雖然本文的主角是東南亞生鮮配送公司HonestBee(如封面圖所示),但是我們還是先從最近的一起東南亞投資說起。

這家被投的企業HappyFresh是東南亞生鮮派送平台,總部位於印尼雅加達。HappyFresh透過與線下零售商合作,採用按需求消費模式銷售產品,保證在一小時之內把產品送達給客戶。

HappyFresh這幾年發展的很坎坷,前幾日卻終於宣布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前進的道路有了一絲曙光。

HappyFresh融資歷史.jpg
HappyFresh融資歷史 36kr

HappyFresh借鑒了美國Instacart的模式,將其搬進東南亞,這期間經歷了一系列的重組整改來尋找合適的定位。HappyFresh於2015年推出,之後它迅速籌了1200萬美元進行擴張,包括多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然而到了2016年8月底,HappyFresh宣布退出台灣和菲律賓市場,選擇將業務集中在印尼市場,但是宣布撤退消息的同時也宣布完成了B輪融資,從那時開始HappyFresh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好好活下去」。

2017年1月,HappyFresh進行了高層重組,共同創辦人Markus Bilher卸任CEO一職,轉身作為公司副總裁,從旁協助公司營運。CEO職位由原來Lazada印尼高級營運副總裁Guillem Segarra接任。2018年7月,東南亞的網約車巨頭Grab與HappyFresh達成合作,推出了GrabFresh。緊接著Grab Ventures於2018年9月購入了HappyFresh的少數股權。現在,HappyFresh在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幾個市場比較活躍。

HappyFresh發展歷史.jpg
HappyFresh發展歷史 36kr

幾家歡樂幾家愁

縱觀整個東南亞生鮮電商市場,東南亞的玩家們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Redmart,東南亞市場上備受關注的生鮮百貨平台,也抵擋不過市場更替的規律。在遭遇財務問題後,Redmart處境維艱,於2016年11月被阿里旗下的Lazada收購。據Techcrunch消息,當時的收購價估計僅為3000到4000萬美元,而此前Redmart共融資5500萬美元,進入Lazada名下也算是找到了一個難得的歸宿,如今也正式併入了Lazada平台。

如果說HappyFresh緊抱Grab的「大腿」、Redmart投入阿里的懷抱都是獨立生鮮電商無法獨立存在的證明,那麼另外一家HonestBee或許要用更極端的方式去證明這個判斷,因為沒有抱團的它,已是多處遭遇暴擊

HonestBee,東南亞的小蜜蜂.jpg
HonestBee,東南亞的小蜜蜂 36kr

危機一:停止合作關係

今年1月,就在農曆新年前夕,HonestBee「暫時中止」了與新加坡最大連鎖超市之一NTUC FairPrice的合作。

危機二:拖欠合作商家債款

據台灣當地媒體本月早些時候報導,HonestBee被指欠其合作夥伴供應商的錢。但HonestBee表示,已經償還了80%的債務,其餘債務仍在處理中。

危機三:停運業務+裁員

據媒體報導,HonestBee已經暫停菲律賓的業務,並在上週,在菲律賓、印尼和泰國等市場從原有的1000多名員工中裁掉了至少50至70人。在泰國,30名員工被解僱,而包括共同創辦人Isaac Tay、馬來西亞董事Pulkit Manchanda和新加坡董事總經理Chris Urban在內的多名重要高層辭職後,逾5人被裁員。

危機四:資金鍊斷裂,入不敷出

最新的消息,HonestBee除了業務出現問題,資金鍊危機也浮出了水面。內憂外患之下,有消息透露,HonestBee正在跟包括Grab和Go-Jek等小巨頭談收購部分或者全部業務的事情。根據HonestBee 2018年12月的內部數據顯示,公司損失了近650萬美元,由於在促銷拉客和網上營銷花費了大筆銀子,即使它的GMV達到了1250萬美元,還是入不敷出。甚至有消息透露,或許HonestBee連這個月的工資都付不起了。

2016年,HonestBee融了1500萬美元,雄心勃勃的想要打入東南亞及周邊地區市場,但一年過去了,面對著外部的競爭和不成熟的市場,HonestBee最終沒有完成原定的計劃。在這樣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裡,哪怕HonestBee一向以「輕資產重模式」為定位,1500萬美元也實在是不夠燒,再加上2017年亞馬遜入場新加坡,HonestBee的生存空間變得越發狹小。

本文作者在越南跟HonestBee的前COO Issac有過一面之緣,這個喜歡在酒吧夜場表演脫口秀的創業者表示已經退出了HonestBee的前線營運,這次在越南胡志明市出現,已經不是為了公事,而是在從新加坡到倫敦(中間穿過俄羅斯)的陸路背包旅行途中。

看起來Issac已經放下了在HonestBee的「包袱」,而跟這個包袱一起被放下的,是他最近一年多身上的壓力。越南的技術團隊是他搭建起來的,為了吸引人才,這些技術人員拿的薪水比同行普遍高20%,工作內容是全力開發HonestBee的錢包BeePay。隨著總部的資金鍊問題,越南團隊選擇了解散,有知曉此事的人稱:「HonestBee最好的出路是賣給Grab,又或者是賣給Lazada,進一步壯大Redmart的配送能力。」

是模式出了問題,還是市場沒有Ready?

市場有沒有Ready,其實看看中國的情況,在看看現在的東南亞,心裡就有數了,連中國都在燒錢培養線上買生鮮的用戶習慣,我們對東南亞還是要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苛責。但是市場要Ready,所需要的時間其實是跟體驗的好壞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次我就當一回學院派,說說模式。那麼目前東南亞的生鮮電商的模式都屬於哪一個類別呢?

蔬菜.jpg
是生鮮電商市場沒有Ready,還是別的地方出了問題? 36氪

目前生鮮電商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1. 快遞模式
  2. O2O模式
  3. 前置倉模式

下面筆者將引用中國冷鏈物流技術標準委員會網站上一篇文章《生鮮電商:誰贏了冷鏈物流,就贏了生鮮江湖》來詳解一下生鮮電商的這幾種主要模式。

快遞模式

快遞模式一般是先把水果蔬菜採購到中心倉,京東也是這種模式,全國布倉,但這只是表面,人家是標品,你是非標品,從中心倉再到配送點,兩個環節下來,再加上分揀損耗,整體20%的損耗不止。要知道,只有10%以內的損耗,生鮮才可以盈利。更何況,每一種水果的儲存方式也是大不一樣的,溫度、濕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冷庫的投入是很大的。快遞模式最頭疼的,其實是冷媒成本的無底洞,它隨著訂單規模的增加而增加,訂單越多,用掉的冰袋、泡沫箱就越多。

所以,很多人做了生鮮之後,發誓再不碰這個行業了,那些痛苦的反思文,現在還能一搜一堆。但是生鮮的魅力實在太大了,因為這是高頻需求,也是傳統超市的核心盈利品類,電商是不死心的。在快遞模式下,不做長尾,選擇精選路線是一條明智的選擇,因為一旦商品和地域的規模擴大,成本無法攤銷。所以只能在某一個地區,精選優質水果,這種有限度的策略後來也熬出幾個區域的生鮮電商平台(這就是Redmart沒有邁出新加坡的原因)。

O2O模式

如果說快遞模式重視冷倉的建設,那麼O2O模式更傾向於輕資產運作。前有順豐嘿客之鑑,後有本來便利和天天到家的教訓,所以,現在的O2O模式,主要透過與超商、便利商店、夫妻老婆店(前店後工廠)合作,保證配送的時效性,大多追求一小時送貨,比如一些到家服務的電商平台。

快遞模式下,商品周轉流程長,易造成損耗,且送貨慢,用戶體驗不好,那麼O2O模式解決了配送時效問題,但同時帶來了品控問題,因為不掌握供應鏈,超市門市有啥,你送啥。你有的商品前置到門市,店家也未必有良好的冷藏環境。而且沒有解決傳統生鮮模式一批、二批、三批的層層加價的問題,整個行業的效率並沒有提升,最終只能掙快遞費。

所以,評判一個電商模式的效率時,只需要問問他對整個行業鏈的介入深度就可以了,不是說越深越好,但是介入過淺,一定不能提高效率。

前置倉模式

所謂「前置倉模式」是指企業將商品透過乾線冷鏈運輸到大區倉庫,再通過小幹線冷鏈運輸到前置倉。前置倉佈局在核心商圈和社群,貨品透過最後一公里配送到用戶手中。簡單說,前置倉將整個物流分成了三段,上游產地或供應商將商品運送至中心倉,中心倉根據前置倉實際情況進行配貨,配送員將商品從前置倉送至用戶手中。前置倉模式又可以有兩種模式,包括普通前置倉和倉店一體。

這樣不僅去除層層批發商,降低了採購成本,還減少了快遞模式中出現的分揀損耗、運輸損耗並提升了配送效率,有效解決了冷鏈物流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而且因為是倉儲模式,省去了門店經營成本,而建立前置倉的固定成本會被訂單規模攤銷。以前置倉模式典型代表每日優鮮為例,前置倉採用三個溫區的倉庫,覆蓋用戶半徑3公里,可以實現用戶下單後2小時即達。中國「每日優鮮」單單依靠北京上百個前置倉,就實現了北京的區域盈利,不簡單。

只能賣身的小蜜蜂?

而反觀東南亞,無論是從冷鏈物流的完善,還是倉儲基礎設施的配備都還非常早期。東南亞這幾個玩家中,HonestBee和HappyFresh都屬於O2O模式,而Redmart更接近物流模式。不過不難看出HappyFresh已經在嘗試轉向前置倉模式,也主動退出了一些「難啃」的市場,比如菲律賓市場;Redmart也沒有貿然走出新加坡市場,物流模式在東南亞其他人口、面積比較大而收入水平又普遍較低的國家很難打開局面。而HonestBee在擴張的同時,還在做著「輕資產」的運作,最後變成了一家生鮮配送公司,於是當Grab、Go-Jek和亞馬遜等入場後,它的存在感就越來越「輕」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作者:7點5度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