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餐飲業媒體Grubstreet報導,紐約勞工底薪上調、店租飆漲、食材短缺等種種問題,讓餐廳經營者們牢騷滿腹,不得不考慮裁員、簡化菜單、甚至增設附加費(surcharge)等應對手段。紐約市餐飲聯盟(NYC Hospitality Alliance)常務理事Andrew Rigie卻提出了一種有點反直覺的思路,即採用動態定價(surge pricing),按時段和市場需求適度降低價錢。
這種方法可行嗎?
Andrew Rigie指出,「經營者非常希望更多顧客在離峰時段光顧餐廳,給出優惠其實是慣有的做法。當食物需求量下降,相應地下調價格,對經營者和顧客都有好處,既可以提高營收、增收小費,也可以減少空桌率和食物浪費。」
不過,動態定價並不代表在黃金時段漲價,這樣做對生意完全無益,Resy和OpenTable等訂位平台就是前車之鑑。一開始,Resy要求顧客在人氣餐廳訂位時支付額外費用,結果完全失敗,現在改成免費訂位,而Table8、Shout、Zurvu等同類軟體更是徹底停用。OpenTable也曾在2015年推出類似的付費訂位服務Premium Reservation,若想在繁忙時段訂一張好桌,譬如週五晚上八點的四人桌,要額外支付200美元(約6168新台幣)。這項服務同樣不得人心,隨後調整為用積分訂位。
而英國倫敦餐廳Bon Bon Ricard的做法則剛好相反。該餐廳週六晚上的客流量高達四百人,此外還有人等位,但在週間午餐時段,則僅有約四十位顧客光臨。於是,從2018年初起,該餐廳在離峰時段和普通時段(mid-peak)給出折扣,菜品單價平均比晚餐時段低兩成左右。實施動態定價後,即使在生意最淡的時段,客流量也比過去多出一倍,而且「消費額也沒有太大改變。」餐廳經營者Leonid Shutov指出,大多數顧客拿到折扣後,其實不會減低消費,而是用同樣價錢購買更多食物。
另一個成功案例是芝加哥米其林三星餐廳Alinea。Alinea從2011年開始採用動態定價,並要求顧客預先訂位並付款。以前,Alinea每月開放訂位時,賣得最快的總是黃金時段的桌位,但採用動態定價後,所有時段的桌位都一樣受歡迎,這種做法讓營利翻了三倍。該餐廳的合夥人之一Nick Kokonas也是線上訂餐平台Tock的創辦者,餐廳透過Tock可以根據日期和時段標價,也可以要求顧客預支訂金或餐費,以防顧客無故爽約,目前Noma和Eleven Madison Park等頂尖餐廳都是Tock的用戶。
動態定價也不局限於高端餐廳,美國有不少APP都鼓勵食客在離峰時段點餐,如Gebni、Taste Bud、Feedback等。其中,紐約送餐軟體Gebni自稱為「餐飲業的股市」,允許價格隨著顧客需求而波動。譬如,一份墨西哥捲餅在正午的價格是12美元(約370新台幣),到下午三點可能只要8.5美元(約262新台幣)。該軟體的開發者 Mohamed Merzouk問道,「(餐廳)每天有六個小時幾乎沒生意,卻照樣要支付營業費用,為何不調整食物價格呢?」目前,Gebni的離峰時段銷量佔總銷量46%,而在傳統送餐軟體中,離峰時段銷量只佔約10%。
譬如,為了推廣一些不太受顧客關注的小吃,紐約印度餐廳Desi Galli會使用 Gebni,在下午時段將價錢下調15%至20%。經營者兼主廚PriaVanda Chouhan解釋道,「你可以靈活選擇要給哪些菜品打折」,而且可以針對當日滯銷的食材給出折扣,一旦銷量上升,價格也會上漲,從而帶來更多收益。動態定價帶來的額外營收讓她可以聘請新員工,還將食材浪費率降至1%。
其實,動態定價除了使餐飲體驗變得更划算,也讓用餐時間更加彈性化,相信會受到年輕一代和自由業者的喜愛。作為餐飲業者或食客,你對動態定價有何看法呢?
資料來源
- ‘Market Price,’ 2.0 How surge pricing became the restaurant world’s scariest — and possibly smartest — new idea
- TOCK FOR RESTAURANTS: From ordinary reservations to extraordinary experiences
本文轉載授權自《NOM Magazine》,作者:Catherine Xin Xi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