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職場經驗分享:0-3歲的社會新鮮人,如何找一份好工作?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勁風 2018-06-04
職場經驗分享:0-3歲的社會新鮮人,如何找一份好工作?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身邊換工作的朋友比較多,其實每一次換工作,都會面臨選擇公司和崗位的重大抉擇。我們每天工作時間至少8小時(加班的話就更多),一天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要在公司度過,如果選擇失誤,這8小時怎麼過。我自己曾經也面試過很多公司,大大小小的都接觸過,以前因為選擇失誤也踩了不少坑。我想我當初遇到的問題,都是挺有代表性的,很多職場新人都會有同樣的困惑。

這篇文章,是我跟多位職場老手和資深人資深聊過後,再總結我自己的親身經驗而成。你看了之後找工作會更有方向和思路,也力求幫你避開找工作的坑。

下面我核心講的,是找工作的心法。武功招式千千萬萬,但心法一套就夠了。那麼首先要知道的是,對於0-3歲職場新人來說,一份好工作有幾個特徵:

  • 能為你下一份工作背書
  • 能夠學到東西、積累經驗
  • 有很好的待遇
  • 穩定

但沒有完美的公司,沒有完美的工作。上面4條想要全部滿足,很難很難。 所以如果你現在開始找工作,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現階段到底想要什麼? 你是想要穩定?高工資?還是學到東西?想進大公司?還是……?不可能全部滿足,你只能挑選其中幾樣。真的沒有完美的工作,你現在就要開始認識到這一點。

當你得到了你內心的答案,你接下來找工作就有方向了。

  1. 確定好我們的心意後,開始找目標

接下來,我們大致把公司分為幾類:

  • 大公司 :以上市公司為代表,千人以上的企業,知名度高
  • 中等公司 :規模幾百人,一般較為穩定
  • 小公司 :百人以下,初創型,有風險

這三類公司,都各有優缺點

1.大型公司:

以上市公司為代表,上市公司他會自帶光環,因為他知名度高。如果你選擇在某一個行業的上市公司,下一份工作你還待在這個行業,工作就會很好找。也就是說,上市公司會為你的下一份工作背書,作為你以後的資歷。但上市公司不一定穩定,可能會經常裁員。現在大公司招人都是一些新業務板塊,如果這些業務一段時間沒有起色,年底就會裁員。(但裁員他會給足賠償,這點和很多創業公司形成鮮明對比。)

另外,上市公司的體系會比較完善,該有的都有,福利制度健全,也有保障。但也是因為製度完善,會有很多流程。簡單來說,做一件事情要等比較久。

2.中等公司:

一般中等公司已有一定規模,商業模式被驗證,已經開始盈利。這樣的公司發展了有個5-10年。人事制度體係也比較健全,公司總體來說流動性很小,人員穩定。穩定,可能是這類公司的最大好處。但這樣的公司一般給不了超高的薪水,其實,穩定和高薪也是矛盾的。

3.創業公司:

創業公司,顧名思義,志大有抱負的年輕人創業階段。去創業公司的話,要跟對老闆,創業公司風險大,不穩定因素有很多,人員流動性大。新創是有機會給高薪的,如果你追求高薪,可以考慮新創。但我認為因為其不穩定,大部分人能待的時間並不長,所以即使高薪也沒什麼用。

關於高薪,我還想提醒一點:你拿的薪資,跟你的工作能力,還有跟老闆對你的期望是有關係的。老闆給你超高的薪資,也相應地對你有超高的期望,但如果你長時間達不到,老闆的耐心消磨殆盡,你就會被趕走。

這三類公司,各有優缺點。說了這麼多,還是回歸到剛開始的一個問題:你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沒有公司可以滿足你全部的願望,沒有完美的公司,你想要什麼,排一個優先級,然後去選擇相應的公司。

當然,我建議職場新人盡量選擇中大型公司,躲避畢業後的職場動盪期,多積累行業經驗,對你找下一份公司也有好處。創業公司的話,謹慎選擇,有機會,但機會偏少,如果沒可靠的人脈,就全憑運氣了,運氣不好的人就算了吧。

但新創也並非一無是處:

  1. 新創因為生命週期短,所以組織的人執行力都非常強,活力四射像小宇宙爆發,項目的推進速度很快。

  2. 新創的人身兼數職,你也可以學到到更多的東西。

  3. 另外,新創因為流程簡單,推進速度較快,比較容易出案例,對你下一份公司積累案例有幫助。

  1. 當我們確定了要去哪個類型的公司,那麼接到其他公司的面試邀約的時候,就可以拒絕,提高你找工作的效率。

然後我們進入面試的環節。其實面試對你而言的目的只有兩個:

  1. 根據公司的需求,展示你自己,讓用人單位想要你。

  2. 盡可能減少資訊不對稱。

關於第一點,每個人應該根據職位描述來盡可能地展示自己的長處,講述自己案例,多用一些數據來進行表達。這第一點每個人的情況不盡相同,盡量去展示自己長處或者成績就可以了。

重點來講第2點: 如何盡量消除公司的資訊不對稱 。在你就職之前,你不可能很清楚的知道一家公司的所有情況的。那麼很多職場新人,沒問清楚,糊里糊塗地去到一家公司後,發現這個不好,那個不行,KPI定得太高,沒預算沒資源,自己什麼也做不了,沒多久就離職了。

舉個例子:

人家跟你說,他們也想開發小程式來做行銷,但是你就職之後發現他們技術那邊沒有人力開發小程式,或者產品或技術部門的人不配合你,那你到時候是不是又很失望?但是這其實是很正常,到處都是。我們挑工作不能這麼看,這些都是很具體很細節的東西,找工作不是報名參加培訓課,想學什麼你就可以學什麼。

如果你把找工作當做一堂課的話,上課的課程、時間、老師,你都沒得挑。那什麼東西我們可以挑呢?上課的學校可以挑,這就好比是一家公司的背景規模。不知名的公司太多,就算是大公司裡面的部門也很多,你只能挑進入某家大公司,但是你很難挑你想進入哪一個部門,而且就算給你挑你也挑不准,因為你不知道那個部門情況具體是什麼。

所以首先,我們要從大的進去看,看看行業,看這家公司在行業裡面的規模,看他的知名度,看他穩不穩定,看他有沒有錢。這些都是你面試前做好功課,或者在面試中需要了解的。這也才是最重要的。

為什麼那麼多人想去騰訊,不就是因為騰訊的知名度嗎?並不是因為騰訊招聘的那個職位是什麼?可能騰訊現在給個什麼崗位出來都很多人搶,哪怕是一個小文案。

所以我們可以挑的,是一家公司的背景,以後可以刷簡歷,對不對?公司的背景情況,你大部分可以預先在網上做一個了解,然後再在面試過程中去核對訊息,看跟網上是否一致,包括你還可以跟人資詳細了解一些你更想了解的其他公司信息。

當我們對一家公司的背景規模比較滿意後,你接下來要判斷的是: 這個公司給你提供的職位是否適合你,你能不能勝任。

接下來的內容心機滿滿,也更加重要。

首先看面試的大致流程:

  1. 首先是人資初面:了解你的大致情況後,沒問題下一輪

  2. 總監面:自我介紹就要偏業務方面,講述你的戰績即可,對方滿意就下一輪

  3. 最後人資終面:主要談薪資和福利情況。

總監面試的時候,你自我介紹完了他會向你提問,提問完後你就可以開始向總監問問題。注意:這裡的向總監提問環節是很關鍵的,也是你判斷職位是否適合你的關鍵依據。

你需要明確的第一點是: 你在這家公司的崗位職責是什麼?平時的工作內容大致是哪幾塊?

通過崗位職責,你可以確定工作內容是否與你想像的一致,有沒有多出什麼工作內容,是你不能接受的?

第二,你要了解他的團隊架構。這個部門有多少人,都分別負責哪一塊?

結合他的團隊結構,來反向驗證你的工作內容。比如說一個網路公司營運部有網絡推廣、新媒體、有文案、有設計師、有活動運營、用戶運營……等等。假如你的崗位是新媒體,那麼很多事情就不可能落到你頭上,因為已經匹配了專門的崗位,這是一個排除法。

假如這些崗位的人都沒有,那麼這個新增的人很可能做任何事情。正常來說排除法比詢問法會好一點,詢問的話,他跟你講這個崗位是要做什麼事情,其實是不確定的,你要靠排除法才能真正把握這個崗位是做什麼。

還有一個方式是探究這個部門在公司所承擔的責任,然後平時部門又在做什麼事情,據此推導你這個職位大概需要做什麼事情,然後他的目標是什麼?因為部門的目標也就是你的目標。

第三,你需要明確他們對這個崗位的要求是什麼?也就是說,考核是什麼?具體數據要求是怎樣?

這些你都可以明確問的,得到的回答越具體,對你的判斷越有利。那麼在問這個KPI考核的時候,很多公司可能是模糊的,說進去了再根據你的情況制定。並不能給你一個具體的1/2/3。這個時候其實你是有一定的風險的,因為你不知道進去之後他會怎麼制定KPI,制定的KPI你能不能順利通過,別忘了你還有試用期,試用期也是有考核的。

我們無法完全規避風險,但是你可以增加規避風險的概率。如果公司願意投入資源去配合你工作,那麼你能完成考核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你可以根據工作內容去舉一些事例試探對方的態度。

你可以跟總監說,我以前做線上活動需要XX行銷工具,這個工具是要錢的,費用一個月XX錢,然後呢,我還需要技術團隊配合開發,可能還需要合作一些渠道,也是需要費用…………嗶哩吧啦,最後呢,這個活動會達到一個什麼什麼的效果。

通過舉例,你去試探對方的態度,看公司會不會給你錢、人力配合你的工作。如果對方說,這些沒有問題,那麼就會比較好。但是如果不是的話,就證明這家公司不會給你匹配你任何資源,在這個前提下,你就要根據他制定的KPI再綜合考慮你是否能夠達到要求。

當上面工作內容都了解完後,就可以了解下面的第四點。

第四點是關於人資面環節的幾個小心機,人資的問題你知道背後有什麼深意嗎?我接下來就要解開你多年來的疑問。

  1. 你需要明確職位的薪資結構、福利、上班時間、是否雙休、有無年終、年假……等等福利

有一些公司的職位是採取底薪+績效的形式,有一些是純粹的底薪。如果是底薪+績效,你就要明確,底薪是多少,績效是多少。包括試用期的工資是多少,轉正後是多少。公司只會保證你每個月拿到固定薪資,但是績效你能不能拿得到,那就憑你的能力。你入職之後你可能會發現,那家公司的績效你很難完成,這也是你預料不到的。

正常公司的話定績效呢,會定偏高,比如說3000的績效,你要完成百分之百可能性比較小。但正常來說,你能完成個50%。那你每個月大概能拿到一半的績效,或者是1/3,少數月份能拿到2/3。績效全部拿完,基本上不可能。因為沒有公司會這麼做績效。

如果公司發現你的能力,已經可以把績效全部拿走,那麼他就會重新制定績效,就是不斷的提高你的要求。 所以正常來講,績效這個東西你永遠都不可能百分百完成,你心裡要有個數。

然後關於其他的福利,可以在人資會面的時候明確問人資,通過與人資交談的過程中,觀察這位人資的專業度,也了解一家公司的人事制度和福利體系,可以側面印證一家公司的靠譜程度。通常情況下,人資也會在面試中向你提問問題,測試你的配合度和穩定性。

比如,人資會問面試者一個很典型的問題(我面過的公司大部分都會問):你想找一家什麼樣的公司/你理想中的公司是怎樣的/你的職業規劃是怎樣的?

當人資問這樣的問題時候,他不是真的對你的職業規劃感興趣,他想知道你的職業規劃是否跟他們的公司還有這個職位匹配。不是公司適不適合你,是你適不適合他們。公司招人是定好了,一個崗位來招一個人剛好匹配的丟進這個坑。

所以,你如果很想拿下這個offer,那你可以將職業規劃按照職位職責的方向去講,盡可能呢讓人資覺得你的規劃是跟公司這個崗位是很匹配的。另外,假如你是那種跳槽比較頻繁的人,人資也會問你為什麼跳槽這麼頻繁。因為,對於人資來說,你的穩定性很重要,重要到什麼程度?重要性大概佔50%。

所以為什麼建議大家畢業盡量去一家穩定的公司?因為,剛畢業是你積累經驗,學習的時候,你頻繁跳槽,經常性的換工作、找工作,時間都被浪費掉了,而且如果你待的公司還不是一個行業,那麼你等於是沒有什麼行業經驗的,這對於你以後得職業道路不利。

但如果你已經頻繁跳槽了,也不用怕。面對這個問題沒有第二種說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坦誠。

你在跟人資解釋原因的時候,不要去說公司的壞話,也不要說公司不符合你的預期,你就說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自己不懂事,所以選擇了一家跟自己不匹配的公司,覺得對自己對公司都是不好的,所以在選擇離開。然後你要表達你接下來想要真心找一家公司穩定下來。只能這樣說,至於人家信不信就看你運氣。

最後還有一個關於人資砍價的問題,大家應該都會經歷過。

就是最後的時候,人資會跟你談薪資,他會問你的期望薪資是多少。

你說出一個數,然後,人資砍價了,比如說,在你的期望下,砍了2K。

我最開始的時候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人資老喜歡砍價,難道人資有砍價的KPI嗎,還是有提成?為什麼要幫老闆省錢呢?不是的,人資砍價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想要你。很多人都相信,人資評估工資是根據能力確定的,人資口中也是這樣跟你說的。

但你覺得真實的情況是這樣嗎?你又想太多了。在面試你之前,他那個崗位的薪資已經定死了一個幅度。與你的能力無關。壓你的工資的原因是你提的那個幅度超出了他的範圍,所以他會拼命把你壓到這個範圍內。只要你的能力基本上匹配他那個工作崗位,你的預期薪資是他的範圍內,他懶得去壓你。

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覺得人資認為你跟那個職位是匹配的,然後呢他也沒有壓你的工資,但是最後你沒有得到這份工作。你自己會在想:是不是因為我的工資開的太高,他乾脆不想跟我談工資?不是的,只要他想要你,他就一定會去壓你的工資壓到範圍。

這種沒有壓工資,沒有錄取的原因只有2個:

  1. 你不匹配,人資不要你。

  2. 或者是對比之下,有別人比你更匹配。

所以原因肯定不是你開的薪資比別人高,因為公司情願找一個更匹配的人而多出一點錢。所以很多人,不敢開口提薪資,這也是不對的。

以上講了這麼多,主要是教大家一個比較合理的找工作心法。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 明確自己現階段想要什麼?挑選幾點,然後再選擇對應的公司類別:大公司、中等公司、新創公司。

  • 面試中盡可能消除訊息不對稱,來明確該職位是否與自己想的一樣,自己能不能勝任。

  • 了解人資的套路,在根據自己的情況作答,談好薪資待遇和各種福利。

以上就是關於找工作的一些小經驗,如果你覺得有幫助,分享給你身邊的朋友吧,願所有看了這篇文章的求職者,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勁風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