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交工作媒合服務Wantedly的辦公室在一棟藝廊大樓裡面,偌大的開放辦公室,被透明的落地窗包圍,只要用App預約,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參觀,看看Wantedly的工作環境,充分展現Wantedly公司開放、熱情、有活力的性格。與傳統嚴謹的日本公司文化相比,形成極大的反差。
推動「參觀辦公室」嶄新概念的人,是一個穿著牛仔褲,笑容燦爛的30出頭歲女人,她是Wantedly創辦人暨執行長仲曉子。她說,「『工作』在日本是個非常負面的詞,大家為了錢而工作,如果太努力工作的話,會被稱為公司的奴隸!」
在日本,換工作的社會壓力非常大。日本大企業流行終生雇用制,工作者習慣待在一個公司一輩子,如果要換工作,會擔心未來的工作環境、跟同事合不合等等心理因素,這讓日本的工作流動率非常低。因此,透過朋友圈的社交網絡來了解一家公司,如果對公司職缺有興趣,就在Wantedly上申請「我要參觀公司」,用比較輕鬆的方式先了解工作環境,取代直接投履歷,反而很受年輕人歡迎。Wantedly業務開發大塚早葉就是這樣進到Wantedly裡的,她說,「 薪水反而不是換工作的重點,而是我是否喜歡這個環境,能否跟同事合得來。 」
讓人熱愛自己的工作
不過,Wantedly一開始要跟公司客戶溝通這個概念,「有99%的公司不願意,因為非常不傳統!這是很新的概念,新創公司比較願意採用這個想法。」仲曉子說。目前Wantedly有超過60萬月活躍用戶、1萬5千個客戶,客戶包括DeNA、CyberAgent、AWS、Salesforce等公司,而前5千名客戶幾乎都是新創公司,她說,「我可以說,有99.999%日本新創公司使用Wantedly,即使他們不需要招募人才,他們也會把公司檔案放在Wantedly上讓人追蹤。」
除了推出服務,仲曉子也倡議工作的「動機3.0」,鼓勵工作者不只為錢工作,而是被內在成長和熱情驅動。聽起來像在推動社會運動?仲曉子大笑說,「可能是吧!我希望改變這一點,透過服務讓大家了解你可以在享受工作的同時,也得到薪水和社會影響力。」
深受父母影響,讓仲曉子獨特的思考方式跟一般日本人不同。她的父母在大學教書,雖然收入不高,但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既有熱情,也有社會影響力。她說,「不要去追求快錢(easy money)!如果你做喜歡的事情,會得到更多錢,名聲也會隨之而來。」這樣的觀念,她從小耳濡目染,也影響了她對工作的看法。直到她開始工作,才發現原來大部分的人都工作得不開心。
深受Facebook文化影響而創業
在離開高盛之後,仲曉子在2010年加入Facebook日本,她是初早期六名員工之一。網路公司的經驗影響了她對公司文化的看法,在加入Facebook之前,她覺得通常是商人和行銷人員決策所有事。但Facebook卻完全不同,工程師是所有事情的中心,不是躲在背後埋頭苦寫程式而已,他們也要綜合思考前端的行銷、事業等,她說,「工程師有權決定要做什麼,還可以直接釋出新功能和服務,讓我非常驚嚇!但是,功能更新的速度非常快。」
因此,2011年,26歲的她出來創業,自然也用同樣的方式運作Wantedly,加快新創公司的速度。Wantedly有一半員工是設計師和工程師,他們擁有很高的決策權限,不必像大公司經過層層決策關卡。此外,Facebook的經驗也讓她很醉心社群媒體的力量,所以創立結合社交與工作的服務,要鼓勵工作者勇敢追逐自己喜歡的工作。
Wantedly如何用科技讓工作者找到熱愛的工作?他們的服務 結合聘雇網站、部落格、LinkedIn、Facebook、Twitter的特性 ,有公司檔案和職缺介紹,使用者可以追蹤喜歡的公司,一有職缺就得到通知,也可以直接分享職缺到社群媒體上。而最新推出的企業溝通軟體Sync像是「免費版本的Slack」,讓新創公司用來做團隊內部溝通。
Wantedly的商業模式是企業付費,在幾年前就已經收支打平,並開始獲利。今年會提供個人付費進階功能,可以讓使用者的搜尋排列在最上面,可以看到誰看你的檔案以及數位足跡。在初早期時,Wantedly曾增資三次,但近年現金充足,並沒有再募資的打算。
仲曉子認為,「募資成功是很酷的事,但是會失去你公司的控制權。如果不需要錢的話,不必募資,因為會讓你無法聰明的使用錢。」
Wantedly已經進入雅加達幾年,第一年的過去幾個月瞄準歐洲,正在倫敦試水溫。仲曉子指出,「我們想變成全球公司!上線第一年我們就有英語、日語,現在還有印尼語。」至於海外市場擴張的策略,則會從創業圈切入市場。
問仲曉子還想改變人才招募的什麼概念?她說,「我希望政府能鬆綁聘雇法規,讓企業可以解雇員工,為產業提供人才流動!」由於日本企業無法解雇員工,企業沒有「犯錯」的空間。這個改變似乎很遙遠,但過去幾年,她用Wantedly慢慢敲開年輕人對換工作的想法,面向人才需求孔急的未來,她的小革命,總是會慢慢推動一些改變的吧。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