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惡性降價自毀前程,三鹿奶粉事件警惕諸多企業

大是文化出版/肖瀟 2018-03-07
惡性降價自毀前程,三鹿奶粉事件警惕諸多企業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摘自《賺錢公司的採購學》,大是文化出版

在中國的食品安全事件中,三鹿奶粉事件曾一度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受到社會關注。此事件的直接責任企業,是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三鹿。該企業成立於1956年,擁有相當大的市占率。

然而,該公司在後期由於管理不善,尤其是在採購環節出現問題,使得採購的原料中摻入三聚氰胺(俗稱蛋白精,幾乎無味,微溶於水,對人體有害,不可用於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物),從而導致三鹿奶粉在中國市場爆發嬰幼兒腎結石,並在2008年越演越烈,直接導致三鹿集團由於品質管制出現問題,而在2009年2月壽終正寢,宣布破產倒閉。

我們一方面祈福,在事件中受到傷害的無辜嬰幼兒早日康復。另一方面,三鹿集團在採購與管理方面的疏失,也給很多企業敲響警鐘。實際上,在這次奶粉事件前不久,三鹿的品牌價值經中國品牌資產評價中心評定,高達人民幣149.07億元。然而在這次事件後,三鹿的品牌價值頓時灰飛煙滅,頃刻間從知名品牌淪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造成悲劇的三聚氰胺,是事件的導火線,而事件背後的管理與風險失控才是罪魁禍首。

為了獲利不擇手段,無辜的消費者買單

一般來說,乳品業要擴張產能,就要確實控制乳源。在三鹿集團的發展中,集團管理層一度醉心於規模擴張,為此不得不打價格戰,透過降價來增加市場銷量。為了支撐價格戰策略,三鹿集團一再擠壓乳品業產業鏈上游乳源環節的利潤。乳源企業為了不至於虧本經營,自然會相應調低乳源規格,正所謂「一分錢一分貨」。對此,三鹿集團為了維持自己不斷擴展的產能,也急需穩定的乳源輸送管道。於是,便不同程度的接受品質低下的生乳。據官方披露,三鹿集團在收購時,對生乳的要求比其他企業要低。

據統計,該集團的銷售額從2005年的人民幣74.53億元,激增到2007年的人民幣103億元,在這期間,三鹿集團並未將上游環節納入自己的產業鏈生態環境中,只是純粹希望上游奶源企業降價。因此,上游企業要想保住利潤,就得犧牲乳源品質。

一般而言,由於乳製品企業與人們的生活飲食息息相關,因此應加強乳源建設,充分保證生乳品質。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三鹿集團卻明顯不重視生乳品質,不僅最後葬送了前程,還傷害眾多無辜的消費者。

企業腐敗導致產品風險提高

乳製品企業在生乳及原料的採購上主要有四種模式,分別是牧場模式(集中飼養百頭以上奶牛、統一採集生乳運送)、奶牛養殖社區模式(由社區業主提供場地,乳牛養殖業者在社區內各自餵養自己的奶牛,由社區統一採集生乳配送)、擠奶廳模式(由乳牛養殖業者各自散養奶牛,到擠奶處統一採集生乳運送)和交叉模式(是前述三種模式的交叉)。

其中,三鹿集團有半數奶源採取「奶牛+乳牛養殖業者」的擠奶廳散戶模式。由於集團的反舞弊監管不力,而且不能有效在生乳生產、收購、運輸等環節即時監控數百個養殖戶,因此只能依靠交付驗貨這最後一關來「嚴格」檢查。但因加強對蛋白質等指標的檢測,又滋生了層出不窮的作弊手段, 其中,集團內一些負責收購乳源的工作人員,往往被養殖業者花錢搞定,形成行業潛規則,使得不合格的乳製品在商業腐敗中,流向市場並蔓延。

此外,三鹿集團為了擴大市場影響力,還允許一些合作企業,利用自己的三鹿品牌代工生產; 集團本身已在乳源品質管制上出現問題,再加上對合作企業監控不嚴 ,進一步提高了產品品質風險。

成為良心企業第一步,從採購端開始把關

另外,三鹿集團在早期接到「食用三鹿嬰幼兒奶粉後,嬰兒尿液中出現顆粒現象」的資訊後,為了不影響產品銷售,並未立刻公開奶粉問題,反而試圖掩蓋事實真相;甚至到了2008年7月,還向各地代理商發送《嬰幼兒尿結晶和腎結石問題的解釋》,要求各銷售終端以「天氣過熱、飲水過多、脂肪攝取過多、蛋白質過量」等理由安撫消費者,使得毒奶粉繼續流通。

直到2008年8月,三鹿集團的外資股東紐西蘭某公司在得知情況後,要求三鹿在最短時間內,召回市場上銷售的受污染奶粉,並立即向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報告,這才引起社會關注三鹿奶粉事件。由此可見, 三鹿集團在品質危機事件中明顯處理不當,在某種程度上侵犯消費者對品質知的權利,以及維護生命與財產安全的權利。

盼望所有企業能從三鹿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訓,因為採購品質問題,既關係消費者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更關係到企業的命運興衰。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