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平時,都是台灣人如何看中國人,今天編輯選讀這篇以中國人角度看待台灣互聯網發展的文章,希望各位創業夥伴可以理解究竟中國人是如何看待台灣的情況?
文中並非充斥情緒用語,作者以台灣實際情形如實體經濟發展、購物便利角度切入,再加以分析,希望大家可以從中細細思考。
「臺灣網路發展跑得慢了!」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開始認識到這一點。用李開復的話來說,
「在美國談惠普、戴爾等硬體公司的時候,臺灣在談鴻海、台積電,在美國進入Google、Facebook時代,臺灣還是在談那幾家公司。」
而硬體時代宏碁、華碩、聯發科、富士康等影響世界的硬體廠商與代工廠帶來的光環已經沒有那麼閃亮。特別是和以高速狀態蓬勃發展的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相比,臺灣在移動革命時代的失落更加明顯。
臺灣在「智慧化」方面已經開始落後。一些在中國工作的臺灣人或者到臺灣旅遊的中國人到臺灣之後會大呼不適應。有網友在天涯台版上抱怨,在中國幾乎家家都有的WiFi,在臺灣居然有很多家庭沒有裝。
而中國處處可以享受的便捷的移動互聯網服務,像是電商、行動支付等等,在臺灣都還只是起步狀態,遠沒有達到中國的發展水準,創業創新的氛圍也遠沒有中國好。甚至在前兩年臺灣紫牛戰隊選拔了5支創業團隊到北京參訪,最後竟然有2支團隊決定移居北京。
不管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程度還是創業氛圍、政策支持程度,中國在移動互聯時代取得的發展都足夠讓臺灣人眼紅。
局限保守的市場和被局限的創新力
可以說,臺灣整個國家都還沒有準備好進入全面智慧化,就像是李開復說的, 仍然以硬體思維作為導向,導致錯失了軟體革命、網路革命和移動革命期間大量機會。雖然這個國家的智慧手機普及率早在2014年就超過了70%,但是不管是在PC端還是移動端,臺灣幾乎沒有誕生有影響力的本土企業。
我們可以看到,在蘋果的應用商店裡,免費App總榜中的top25裡,最受歡迎的軟體基本都不是本土出品。社交應用中,最受歡迎的Instagram、Line、Facebook和Wechat全部是「外來品」。
有限的市場容量, 硬體時代的思維局限個保守主義讓移動互聯網創新在這塊市場上發展受到限制。 前幾年,臺灣主流傳統的資本仍然看不懂互聯網,這導致10個創新團隊有9個募集不到資金。臺灣互聯網沒有大資本去教育市場,也沒有像中國這樣的迫切的需求支撐,要發展就必須等待天時地利人和。
在唯快不破的移動互聯網行業,時間就意味著生命,沒有資本和政策的支持,又沒有用戶需求推動,要在有限的市場容量中孕育全球化的產品,並且發展,談何容易 。
和中國科技界的日新月異相比,可以說,臺灣的互聯網行業所處的狀態還停留在以前基礎上慢慢的反覆運算創新期。已經習慣了快速反覆運算和國際接軌的中國人,打開臺灣的網站可能會被驚到。臺灣的網站前端頁面大都比較醜,頁面排版基本上還停留在千禧年的審美,從下面的圖片上,你大概可以感受一下懷舊風格,不管是新聞網站還是網址導航網站,新的一些交互設計基本上看不到。
之前就看到知乎上就有不少用戶在吐槽臺灣App的用戶體驗。知友馬大哈上傳了一張在臺灣很受歡迎的PTT應用的截圖,在這裡引用過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和中國應用的交互介面相比,各個板塊內容的分類還是比較雜的。
和緩慢發展的本土移動互聯網力量一樣,臺灣在支援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政策上,至今在很多方面仍然較為保守。本月我們還聽到了另外一個壞消息,Uber宣佈將於2月10日起暫停臺灣的服務,4年前進入臺灣市場,只拓展了4座城市,但是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後,出於政策原因還是沒有能夠拿下這片市場。分享經濟和創新交通在這片土地上因為高額稅金問題遇阻。
前幾年阿里巴巴進軍臺灣也在政策問題上遇到一定問題。而其他提供國際線上服務的公司要進軍這個市場,也需要做好準備,臺灣政府正在修改相應的法規,計畫對進入這個國家的全球線上服務提供者徵稅。
局限的市場加上保守主義,臺灣移動互聯網的春天看起來還在路上。 而這期間,中國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原本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我們來看看
一、電商和行動支付
當提到行動購物時,中國已經遠遠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普華永道《2016年全零售》報告顯示,65%的中國消費者稱每月至少用手機網購一次,相比之下,全球平均比例為28%。臺灣電商占零售的比例約為17個百分點,從移動端網購比例來看,不及中國。
在我們討論臺灣人知道我們的天貓、淘寶支付寶有多好用的時候,臺灣人回答的是中國人知道臺灣的便利店有多方便嗎?一方面是臺灣地域小,加上實體經濟發達,隨處可見的便利店,裡面有需要的大部分物品,網路和實體店的差價基本沒有,購買方便,服務也好;一方面是支付流程的複雜體驗,要知道,臺灣金融管制比較嚴,直到現在都沒有出現像支付寶、微信支付在中國這樣隨處可用具備廣泛影響力的協力廠商支付平臺。
2012年,臺灣的電商平臺PChome經歷與臺灣金管會的多年斡旋,才終於推出了臺灣第一個協力廠商支付——支付連(PChome Pay),也只能在部分業務中使用。這個開端已經比中國與美國慢5至10年,就連非洲也比臺灣走得快。還沒有發展壯大,支付寶和財付通就宣佈進軍臺灣,螞蟻金服+玉山銀行,微信錢包+第一銀行進行合作,針對中國遊客推出服務。
雖然隨著臺灣政策的逐漸明朗,臺灣的行動支付擁有了基於HCE的手機信用卡模式、支付App和電子支付專門機構。但是在提供的服務上,便利性遠遠不及中國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中國,一二線城市基本上可以實現無現金生存,不管到哪裡,商場還是街邊小吃店,都可以直接行動支付。而在臺灣,顯然還遠未普及。在支付寶、微信支付進入臺灣市場近兩年的情況下,在不少旅遊網站攻略上,仍然有大量網友建議要帶上銀行卡和信用卡。
行動支付平臺沒有發展起來,依託於行動支付的互聯網金融也還在起步階段,針對臺灣金融科技創新「牛步化」的歎息越來越多。
二、生活服務
在中國,只要你的手機有電有網路,就可以活得很好。餓了可以從餓了麼、美團外賣、百度外賣隨意點餐。想要自己下廚?社區電商發展起來了,淘寶便利店、京東到家都可以做到1小時內送上門新鮮的水果、蔬菜、肉蛋。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手機訂票隨時搞定。要出門,打開手機滴滴、神州、易到就可以叫車……
臺灣因為地域比較小,經常送餐只需要一部電話就能夠解決,或者乾脆步行到家附近的便利店,隨時都能吃上,外出移動的話,樓底的便利店就可以免費幫忙叫車,或者直接摩托車,方便快捷。像是中國這樣的生活服務O2O並沒有特別多。在中國O2O紅火半邊天的時候,臺灣的移動互聯網上門服務平臺還比較少,可供發展的土壤非常少。
三、智慧家居
兩年前,雷軍等在和臺灣代表交流兩岸移動互聯網發展時,認為臺灣移動革命的機會在於智慧家居,是臺灣在未來五年裡面最重要的方向。但是現在來看,臺灣在這個產業的發展也並不盡人意。15年的臺北電腦展COMPUTEX,被媒體評價給人的印象還是在沒落,沒有看點,傳統臺灣IT大廠在這一波智慧硬體革新中正在沒落。
對比中國,不管是在廠商的創新能力還是在政策扶持上,都要好得多。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正日新月異。去年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的發佈,提出了國家重點發展和扶持的九大物聯網應用領域,其中就包括智慧家居。今年以來,國務院還在鼓勵民間資本投向物聯網應用。據奧維諮詢預測,2020年中國智慧家居的整體產值將突破萬億元,前景一片向榮。
拿在智慧家居的一個重要入口智慧電視來說,根據IHS的報導,2016年上半年,中國品牌在全球智慧聯網電視的市占率首度超過40%,這個數字已經超過韓國同期的37.1%,連續兩年排名世界第一。臺灣呢?已經有不少媒體在報導,現在很多臺灣觀眾都買大陸電視盒子看大陸節目。除了小米盒子、天貓魔盒之外,華為榮耀盒子、海美迪等在臺灣也都很流行。
不過在下個十年,臺灣的移動互聯網行業也將會迎來跨越式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移動互聯網創業者已經跨越海峽,進軍臺灣市場,帶去更便捷的服務,相信未來在移動互聯網上,兩岸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潮起创始人-于斌》,作者:于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