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百億養殖產業的痛:「數魚苗」,4個門外漢怎麼用1支App、30分鐘搞定8人團隊一天工作量?

百億養殖產業的痛:「數魚苗」,4個門外漢怎麼用1支App、30分鐘搞定8人團隊一天工作量?
蔡仁譯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南台灣屏東濕熱的空氣中,時間彷彿凝固在數十年前。漁場裡,幾位老師傅圍著水盆,嘴裡唸唸有詞地重複著古老的點苗儀式——「2、4、6、8、10」。

這不僅是鄉村風景,更是撐起台灣百億產業的關鍵場景。每一隻細如髮絲的魚苗,都是水產養殖帝國的「晶片」;這個產業年產值高達新台幣375億元,佔整體漁業的4成。然而,這個百億產業最關鍵的交易環節,至今仍建立在脆弱的經驗法則之上。信任,成為最昂貴的成本,源頭的數字一錯,數個月的巨大成本都可能付諸流水。

如今憑藉一款結合AI視覺辨識技術的「點苗App」,柳明谷科技能在短短30分鐘內,完成傳統8人團隊一整天的點苗工作量,且準確率達9成,翻轉這個延續超過半世紀、完全仰賴人力與肉眼的場景。

更令人意外的是,提出解方的是4位與漁業背景毫無交集的「門外漢」,他們到底是如何用一支智慧型手機,撬動這個外人難以撼動的龐大市場?

四位門外漢的逆襲,花費18個月攻克養殖業百年信任壁壘

柳明谷科技的核心團隊背景,與傳統漁業幾乎是兩條平行線。共同創辦人孫偉強出身廣告公司,曾是知名服飾品牌OneBoy背後的行銷推手;總監朱禹諾擅長策略規劃與執行;AI應用開發團隊總經理朱浩文擅長分析;專案經理何嘉旻則在跟隨導演魏德聖拍攝鉅作時,磨練出管理大型專案的實戰經驗。

2022年,孫偉強一次返回屏東故鄉的偶然機會,成為他們事業的轉捩點。透過一位經營觀賞魚養殖場的兒時玩伴,他們得以一窺這個極度封閉的產業生態。

「水產養殖是一個非常傳統且封閉的圈子。」朱禹諾解釋道,「因為從飼料配方、水質管理秘訣,到過濾設備的品牌,全都是攸關生死的商業機密。」

也就是說,要打進這個充滿猜忌與人情世故的圈子,僅有技術遠遠不夠。在高價魚種的世界裡,一杯就要價40萬台幣、被稱作「水中軟黃金」的日本鰻苗,其交易的保密與緊張程度,更堪比商業間諜片中的關鍵技術交接。

朱禹諾回憶,當初為了取得珍貴的高價鰻苗樣本照片,他們曾被約到一處極為隱蔽的偏僻廠房,對方為了不暴露漁場的確切位置,刻意開著車在鄉間小路繞了七、八圈,最後在經歷兩道厚重的鐵門後,才見到由多人看守的鰻苗。

後來,他們花了超過18個月的時間,穿梭在魚塭的土堤之間,學習對方的語言。「懂AI的人不懂養魚、懂養魚的人不懂AI,你如果不跟著他們嚼檳榔搏感情,連拍照的機會都沒有。」孫偉強說,這種巨大的文化鴻溝,正是過去科技公司難以切入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們的競爭優勢。

柳明谷科技.jpg
將魚苗倒入盆中,手機拍照後,2至3秒內雲端就會回傳數量,準確率穩定達到97.5%。 柳明谷科技

「雖然在新創圈,我們的技術可能不是最頂尖的,專業知識也不一定最完整,但我們扮演的是橋樑的角色。」何嘉旻強調,團隊正是站在中間,把工程技術和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連接起來,讓工程師能夠聽懂這些產業專家在說什麼,進而把他們的需求準確地對接起來。「這樣的整合與轉譯能力,其實是一種數位時代中的AI能力,這一塊的能力往往是業界缺乏的。」

這種對解決問題抱持著異於常人的熱情,以及一套從廣告界帶來的獨特方法論,讓他們逐漸敲開這扇信任的窄門。

9成準確率的「掌上神器」,30分鐘完成8人一天工作量

在這一次次的田野調查中,他們親眼目睹了產業最真實的痛點。「老師傅們秤重算一公斤的魚苗,點完一杯後,就直接乘以總共46桶。但只要第一杯有些微誤差,這個誤差最終就會被放大46倍。」孫偉強說。

例如,賣方養殖戶接到10萬尾的訂單時,往往只能憑藉二、三十年的經驗,圍網感受密度來粗估數量,結果經常是出貨時才發現「慘了,只有8萬尾」。有信譽的業者會緊急向同業調貨補足,但更多情況下,只能8萬當10萬賣。因為買方收到苗後的第一要務,永遠是趕快打開下水,拖越久死越多,根本沒有時間和人力去複查數量。

「當源頭的數字就不準,後續所有精準的飼料優化、水質管理,其實都沒有意義。」孫偉強指出,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失準,更嚴重的是,脆弱的魚苗在反覆傾倒與按壓的過程中,早已造成大量折損。

當然,這個問題過去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過往也並非沒有自動化設備,但開發者往往是從技術本位出發,完全忽略了漁場的真實使用情境。「你想想那個環境,怎麼帶一台十幾公斤的東西?還要接電、接水管,在很多都是土堤的魚塭,連推車都沒辦法推。」 朱禹諾指出,這些動輒數十萬、上百萬的機具,不僅需要拉設額外電源,其精密電子零件與顯卡在漁場高鹽、高濕的環境中,可能2個禮拜就損壞了。

這種不切實際的方案,對於能用100塊解決,就絕不花120塊的養殖戶來說,花幾10萬買設備來點幾毛錢的魚,這筆帳怎麼算都不對。朱禹諾說,柳明谷的產品哲學便是在這種深度洞察下誕生的:「我們的解決方案,就是一支手機App、一個水盆、跟一個特製的LED發光板。這『3件套』可以輕鬆放在阿嬤的摩托車踏板上,騎到魚塭旁就能立刻開始工作。」

App的操作流程極簡,將魚苗倒入盆中,手機拍照後,2至3秒內雲端就會回傳數量,準確率穩定達到97.5%。其背後的關鍵,是一項已申請發明專利的「背光辨識技術」,AI模型學習的不再是複雜的魚身,而是光線穿透魚體後形成的獨特輪廓,從而一舉克服了水面反光與魚身重疊的業界難題。

然而,對於一家資源有限的新創公司而言,從零到一開發近40種魚苗的AI模型,其所需的龐大算力與時間成本,無疑是一堵難以逾越的高牆。柳明谷科技的幸運之處,在於他們不僅找到了資金,更找到了麗臺科技這位強大的策略夥伴。作為NVIDIA長期的合作夥伴,麗臺科技不僅以技術入股的方式投資,更提供了自家開發的AI管理平台。

「我們在屏東早上拍完數百張石斑魚苗照片,當天下午傳回台北,隔天新的辨識模型就能完成訓練並更新到App上。」AI應用開發團隊總經理朱浩文說,這種敏捷的開發速度,是他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搶佔市場、與競爭者拉開差距的核心關鍵。

目前,APP已能辨識包括石斑、虱目魚、鰻苗與觀賞蝦等近40種常見魚種。團隊的下一步計畫,是推出更為精細的「魚苗瑕疵檢測」功能。

透過與師範大學及麗臺科技合作的細緻化模型,AI將能辨識魚苗是否有黑斑、脊椎變形、缺鰓等問題,並將其分為嚴重、中度、輕度瑕疵或品質通過等不同等級,藉此協助養殖戶在魚苗成長初期就汰除不良品,大幅降低後續的飼料與管理成本。

目標2026年上線「魚苗媒合平台」,挑戰傳統交易模式

柳明谷科技目前已有約40家合法養殖戶客戶,並搭上農業部的補助計畫,加速市場推廣。然而,販售App月租費只是他們的第一步,其真正的終極目標,是打造一個平台。

透過App,每一筆點苗紀錄都會數據化、雲端化,並生成附有QR Code的出貨標籤。買方掃碼即可確認交易時間、數量與來源,徹底解決了信任問題。 當平台累積足夠多的用戶與庫存數據後,柳明谷科技計劃在2026年推出線上交易平台,讓買賣雙方能以期貨的概念,提前預訂和銷售魚苗,穩定供需。

柳明谷科技的故事,揭示了當前AI技術的價值,已不再是少數科技巨頭的專利,而是取決於能否找到對的應用場景並有效轉譯的能力,並將第一線使用者樸實的需求,轉譯為工程師能理解的數據模型,也預示著未來將有更多傳統產業,會因為這樣接地氣的AI應用而迎來新生。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客戶:你們的產品能點多快?多準?答:人工的10倍快。97%準確率。 投資人:為什麼魚要點?答:為了交易,以往只能花很多人力概算。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資金、政府法規配套、海外戰略目標夥伴。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當作好事前分析,確認好戰場,就不要理會路上的雜音。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不貪圖計劃補助金 2.深入調查市場,親身感受用戶痛點需求 3.堅持己見

團隊資料

公司名稱:柳明谷科技
成立年份:2024
公司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