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西岸的某間投資人會議室裡,一個殘酷且迫切的問題迴盪在耳邊:我們投入數10億美元打造的AI,大家到底願不願意付費?
甚至,本就是AI新創的公司們,會花錢用AI產品嗎?他們是買單給那些能「完全取代」人類員工的Agent,還是只是買一些「輔助工具」來減輕工程師的加班壓力?
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有了一份消費數據報告可以初探端倪。
知名創投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攜手金融科技公司Mercury推出報告《AI應用支出報告》(The AI Application Spending Report),對其超過20萬名商業客戶(主要是早期新創)在2025年6月至8月間的支出進行了地毯式的分析。他們鎖定的是排名前50的「AI原生應用層公司」(AI-native application layer companies),排除了純粹的基礎設施或GPU供應商。
這份《AI應用支出報告》提供了一個即時訊號,看看這些含著金湯匙出生的AI新創在產品開發和工作流程中,究竟將寶貴的資金投入何處。結果揭示了一個戲劇性的市場分化:大型企業對AI尚持觀望態度,只獲得「增量效益」;而新創公司卻在「狂熱地擁抱AI」,催生出圍繞下一代軟體所建立的「AI原生公司」。
觀察1:橫向應用 VS. 縱向代理,誰是「人類增幅器」、誰是「AI員工」?
這份榜單首先定義了應用程式的兩大陣營:橫向應用(Horizontal)與縱向應用(Vertical)。橫向應用是指提升公司整體生產力的工具,可供任何人使用,它佔據了榜單上60%的席位;縱向應用則是只給特定職位或員工使用的工具。
毫無懸念地,支出榜單的前兩名是所有新創公司的「起手式」:OpenAI和Anthropic。這些通用型大型語言模型(LLM)助理仍是新創投入資金的核心,證明了基礎模型的能力是所有AI應用程式的基石。
不過,更細膩的觀察點在於,AI究竟是只能扮演「協作者」(Copilot,即人類增幅器),還是可以成為「代理人」(Agent,即完全替代人類的AI員工)?
觀察2:AI Agent時代的黎明很快就會到來
關於上面問題的答案,目前看起來還是「協作者」為主,但是後者的需求將越來越強勁。
a16z合夥人Seema Amble指出,目前的工具仍以「人類增幅器」或「副駕駛」(Copilot)居多,它們減少重複性或單調的任務來提高人類員工的生產力。在17家縱向應用公司中,有12家專注於協助人類增加效率。
然而,另外5家想當「AI員工」、完成端到端工作流程的公司,他們的服務正在挑戰傳統的專業服務業,例如排名第27的Crosby Legal,希望代理律師事務所,能快速審閱法律合約,取代過去與內部法律顧問的會議;排名第34、今年剛剛完成極具爭議的Windsurf收購案的Cognition,則是希望直接成為AI工程師;第37名的11x,則是一個自動化GTM(go to market,進入市場)的員工。
a16z預期,未來會出現更多端到端的代理產品,甚至是 「AI原生的服務業務」。對於早期新創公司來說,他們不必再受制於昂貴的法律或會計服務提供商的多年合約,而是可以選擇「僱用AI」。
Amble預測:「隨著技術變得更好,我們能夠真正建立完整的代理人同事時,這種組合將會更傾向於端到端代理,而不是副駕駛。」這標誌著一個潛在的巨大轉變:AI將從輔助工具,轉變為直接的成本中心削減機。
觀察3:Vibe Coding大爆發,新創工程師寧願付錢給Replit的殘酷真相
在所有應用類別中,Vibe Coding已從過去的「消費者熱潮」轉變為企業級的剛需。
除了OpenAI和Anthropic這兩個模型巨頭之外,排名最高的產品是Replit (#3),這是一款代理式產品開發工具。這反映了新創對於加速開發、實現代理自動化的極度渴望。
然而,這也揭示了消費者「流量」與企業「支出」之間的巨大鴻溝。當a16z上次發布基於網路流量的消費者榜單時,另一家Vibe Coding新創Lovable的排名遠高於Replit。但在這次企業支出榜單中,Replit從Mercury客戶那裡產生的收入大約是Lovable的15倍。
為什麼Lovable贏了「人氣」,卻輸了「錢包」?
a16z的分析一針見血:Lovable更專注於快速的UI和組件生成,提供較低的進入門檻。但對於企業而言,金錢流向的是具備「企業級」功能的全功能應用程式。Replit之所以能拿下高額支出,是因為它超越了前端設計,提供了內建的雲服務(如資料庫、身份驗證、安全發布)和企業控制功能。
這給所有新創創業者上了一課:如果你的目標客群是企業,即使產品的AI功能再炫,若缺乏基本的身份驗證(Authentication)、安全發布、集中式計費和企業控制,你賺到的可能只是「流量紅利」,而非持續性的「企業收入」。投資人Olivia Moore對此領域的未來也拋出一個開放性問題:「這個領域會開始整合,由一個平台成為最佳的Vibe Coding場所?還是會出現四到五家真正服務不同應用的公司?」
觀察4:「消費級」產品的逆襲,從個人App到企業採購單的閃電戰
不過,AI時代還是逐漸瓦解消費者軟體(Consumer Software)和企業軟體(Enterprise Software)之間涇渭分明的界線。
這份榜單顯示,近70%的公司可以由個人採用,並帶入團隊使用,不需要企業授權即可開始。有12家公司同時出現在此企業支出排名和追蹤B2C流量的消費者Top 100名單上,其中11家是以個人產品起家。
a16z投資人Olivia Moore驚訝地指出,新創公司甚至採用了CapCut和Midjourney等原本面向消費者的工具。她認為:「我們看到許多這類(消費者)公司正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被『拉入』企業,因為它們製作了非常令人愉快的消費者工具,然後人們會以個人身份採用並帶入他們的團隊和工作場所。」
這就是a16z所稱的「大擴張」(The Great Expansion)時代。由於AI的加持,消費者產品的威力足以服務企業用例。而且,在企業迫切需要提高員工效率的壓力下,這成長具被「拉入」企業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回顧過去,像Canva這樣的公司花了將近7年才推出團隊版本(Enterprise plan)。但在AI時代,擅長產品主導式成長(Product-led-growth, PLG)並向上拓展到企業市場,已成為公司成立一兩年內即可實現的成就。這種轉變讓創業者有機會將原本價格敏感的消費者,轉化為可以報銷、預算更高的企業買家,實現平均收入(ARPU)的大幅提升。
給創業家們:在泡沫爆炸前,請快速「專業化」
這份「AI應用支出報告」描繪了一幅充滿戲劇張力的矽谷新創圖景:一邊是創業家對AI狂熱地投入資金,尋求透過「AI員工」取代昂貴的人類專家;另一邊,AI工具正在迅速地「普及化」(Horizontalization),讓「每個人都可以是創意人員」。
從中可以看到3個最有機會掏金的領域和趨勢:
專注於「代理人」的衝突點: 縱向應用市場的機會在於扮演「終結者」,瞄準那些傳統上昂貴且流程固定化的專業服務(如法務、會計、IT服務台)。這些是新創公司最願意花錢尋求替代的領域。
企業級的護城河: 即使是面向開發者的Vibe Coding工具,贏家也是那些將 企業控制、雲服務整合和身份驗證 視為核心功能的公司,而非單純的技術演示。如果你的產品最終要賣給企業,請從第一天起就開始佈局SOC-2合規、SSO/SAML支援和統一計費管理等「無聊但必要」的專業化功能。
擁抱「大擴張」定價模式:忘記單一訂閱費。最成功的AI公司都採用混合模型,結合多層級訂閱 和 使用量計費。這樣能確保收入與用戶的參與度同步成長,達到100%以上的客戶留存率。當用戶將工具帶入工作場所時,應設計好團隊協作功能,以捕捉從個人預算到企業採購單的巨大ARPU擴展。
最後,值得所有創業者深思的是,a16z的報告雖然展現了新創的強勁勢頭,但也有分析人士警告,整個AI市場正像氣球一樣迅速膨脹。儘管新創熱衷於採用AI,但如果這場泡沫破裂,許多小型公司可能會陷入困境。
正如a16z合夥人Seema Amble所言,這個領域的變化速度之快,連「傳統」的定義都變了。「傳統(Legacy)幾乎意味著『12個月前的事情』」。
在這場極速競賽中,必須跑得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專業,才能確保你的產品不會在下一份榜單中,成為被時代淘汰的「傳統」。
資料來源:a16z(1)、a16z(2)TechCrunch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