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群眾集資顧問公司貝殼放大的創辦人,林大涵在今年《眾力時代》亞洲群眾集資年會論壇現場,聊起他心目中的「群眾集資」:
我是這樣想的:我們都很悶。不管是作為一個創作者的悶、作為一個公民的悶、作為一個台灣人的悶,我們就像悶在一團的茶葉;有些時候你會碰到熱水,那個熱水可以是別人的夢想,可能是別人的資源⋯⋯,茶葉跟熱水就慢慢地舒展開來,夢想舒展開來了,鬱悶舒展開來了,這個茶香被更多人聞到了,你可以拿它跟別人乾杯說聲:「這是我們一起泡出來的茶!」。
可能已經有人回想起 2014 年 318 學運期間,網友們短短 3 小時便集資超過 633 萬元,只為在紐約時報登出全版廣告向國際發聲;許多台灣人是從那時意識到「群眾集資」這回事,但它其實從 2011 年便在台灣萌芽發展至今。
那麼⋯⋯,你聞到這片土地上的茶香了嗎?
現在就帶你來看台灣群眾集資界裡的「三個傻瓜」——ARRC前瞻火箭、鮮乳坊、臺灣吧,聽聽他們正在實踐的是什麼:
ARRC前瞻火箭——自己的火箭自己射
「我走進來的時候有點怕怕的,這裡看起來我最老,跟我一起演講的人都可以當我兒子了!」,一開口就以流利台語問候全場,絲毫感覺不到這位中年講者的緊張。
點閱數破八百萬的火箭大叔真有其人!
前陣子五月天的〈頑固〉MV 在網路上瘋傳,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影片裡那傻勁過人的熱血火箭大叔,故事原型正是取自這位「ARRC前瞻火箭計畫」的吳宗信教授。
對一般人來說,「火箭」似乎只會出現在電影和科幻小說裡,且往往伴隨著爆炸的想像畫面;為了讓人對它更有真實感,吳宗信端出非常生活化的比喻:
「火箭發射是一個把衛星送進軌道的過程,速度多快呢?一秒鐘差不多 67.7 公里。你想像一下,你跟你男朋友或女朋友在鵝鑾鼻,玩完後你們要去基隆廟口夜市吃東西, 坐火箭只要十五秒就到了,這樣快不快? 」,他語速鏗鏘有力就像火箭發射,燃起全場一陣爆笑。
代工王國?臺灣,你值得一個更高的舞台
於是眾人可以想見,要把火箭這麼「兇猛」的龐然大物送上幾百、幾千公里的高空,絕對不是一件輕鬆事;那需要一套極其複雜的系統,由高度專業的技術、人力及大筆經費組織而成。
聽起來十之八九是吃力不討好的吧,那這群大叔為什麼還想發射火箭?理由很簡單: 他們眼中的臺灣,值得一個更高的舞台。 吳宗信認為,臺灣長期以來被標誌為「代工王國」,但其實 無論在地理環境或研發實力上,臺灣早已具備發展「太空經濟」的條件 ,只是政府沒有太重視、大眾對此認知也不深,在沒有健全產業鏈的狀態下難以擺脫代工命運、站上國際舞台為自己贏來掌聲。
No Budget,No Project!沒有後盾的夢想就只是空想
「如果政府不伸出手,為什麼我們不試著自己做?」生於一個簡單的念頭,吳宗信召集學術圈同仁組成「前瞻火箭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發起「ARRC前瞻火箭計畫」,並在今年初以獨立集資的形式說明理念,邀請群眾贊助這個計畫——大家都知道的嘛,再美再大的夢想一旦缺凡資金,可行性就微乎其微。
只要你做對的事情,再困難的時候都會有朋友
這群熱血師生將自己命名為「HTTP」——那個出現在所有網址最前面、只要會用網路就一定知道的字組,象徵著他們想成為台灣太空經濟的起點,在台灣創造太空相關系統整合產業鏈、擺脫元件代工宿命。吳宗信回憶,團隊成立初期真的是「有一餐沒一餐」,因此非常感謝一路走來每一位願意支持 ARRC 的人,無論是認識的朋友、陌生的網友,在技術與資金上都提供他們很多幫助。
個性樂天的吳宗信覺得自己生命裡處處是貴人,他眼神堅定地說:「只要你做對的事情,再困難的時候都會有朋友。」,而群眾集資讓他接觸到更多不同的人與資源,以科學議題與社會各階層重新連結;他也藉此鼓勵年輕學生要更有自信地「thinking big」,別輕忽每個困難能帶來的機會。
吳宗信引用 John Lennon 的這段話做為結尾,盼有夢的人一起站出來,不再隔靴搔癢。
鮮乳坊——自己的牛奶自己救
十五年後,我們可能喝不到本土鮮奶了
「你知道嗎?台灣 25 年來已有 700 位酪農離開酪農業,平均下來每年超過 20 位。」鮮乳坊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郭哲佑一上台,就點出台灣酪農業的當前困境。
「酪農沒有週休二日,因為乳牛每天都要擠奶,否則會有乳房炎的問題; 每天凌晨 4 點到晚上 7 點,都是酪農的工作時間。 」
高壓的產業環境讓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成為乳牛獸醫師,較資深的一群人也逐漸出走;雖然台灣有滿街林立的獸醫診所,但全台發出去的 5,000 張獸醫執照裡只有 8 % 是大動物獸醫師, 乳牛獸醫師更是只有 19 位。
除了酪農人力嚴重缺乏、生產品質良莠不齊外,台灣乳品消費市場還面臨著 不合理的收購機制,以及國外乳品大量進口的競爭 ;如此一來,消費者真的知道自己買到的牛奶是否安全嗎?
第一瓶因群眾而生的鮮奶
「所以我們構想了鮮乳坊,讓酪農可以安心在地生產,也讓消費者能買到有產地來源保證的優質鮮奶。」
就這樣,台灣第一個強調小農產地直送、無成分調整的鮮乳品牌「鮮乳坊」,從這個成員平均年齡不到 28 歲的團隊手中誕生了。
但執行面永遠比初衷複雜,生產鮮乳的難處在於它保鮮期短又有最低產量,必須達到一定產量門檻、穩住訂單量才能走向通路商,因此郭哲佑強調:藉由群眾集資募集到的 4,993 張訂單,是鮮乳坊重要的第一步。
這是第一瓶「因群眾而生」的鮮奶,也是讓社會大眾為台灣酪農產業盡一份心力的機會。
在擁有六萬多讚數的官方粉絲專頁上,鮮乳坊稱支持者為「奶粉」,每一則貼文都以親切口吻拉近品牌與群眾的距離,集資期間的贊助者還可以收到團隊親手寫下的卡片,甚至在今年啟動第二波集資時享有優先訂購的權限——團隊之所以持續積極地經營社群,是因為「沒有這些人就沒有鮮乳坊」。
從「小農」到「好農」,是自我標準的再提升
不過,持續關注鮮乳坊的消費者應該也有發現了, 鮮乳坊近期逐漸改以「好農」這個詞彙,取代最初使用的「小農」。 郭哲佑說,他們慢慢思考到的是:會不會有一天「小農」這個詞也變得危險?出狀況怎麼辦?要是把「小農」與「品質優良」劃上等號,就像只圈出「 O 年 O 班」一樣,用一個群體的形象去概括個體,其實無法明確保證所有人的表現都達到標準。
因此,鮮乳坊用「好農」來強調自己想對品牌負責、對消費者負責,以及對乳源品質的重視程度,例如合作牧場的環境如何?有沒有給牛住更好的臥床?致力降低牛隻淘汰率、提升牛隻泌乳量,生產出來的鮮奶才能真的讓人安心,品牌有永續的能量,整個產業也才有大步向前的可能。
「你的每一個消費都是在決定你想要的世界!」 郭哲佑借用了Anna Lappe 的名言,希望台灣人可以持續關注、支持更多群眾集資計畫,支持每一個自己想要的明天。
臺灣吧——自己的未來自己學
為什麼我們需要新媒體時代教育革命?
近年, 社群媒體發展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成本與頻率 ,只要有網路跟智慧型手機就能開直播,吸收新知或學習事物的門檻也變低、變多元,謝政豪舉例:以前學鋼琴要把小孩送去鋼琴老師那裡,現在上 YouTube 就有很多教學影片。
既然我們不再聚焦於單一資訊來源,與其耗盡心力在「提供資訊」,不如設法「引起興趣」吧!如果日韓劇或歐美影集可以讓人守在螢幕前、一集接一集地看下去,那知識性的內容呢?
「為什麼娛樂可以,教育不行?」 這個在心中不斷反覆的疑問,成了《臺灣吧》團隊邁出步伐的動能;在他們的「大抓周計畫」官網裡可以看到一條進度尺,上面顯示著目前已經成功集資的節目數,以及距離製播下個節目達標的金額狀況。
## 創造一個「自我追尋為出發,群眾效益為結果的世界」
「大抓周計畫」的目標是製作 50 個節目,內容橫跨數學、法律、經濟等各領域的主題知識,呈現將比照《臺灣吧》團隊一貫的風格,用有趣易懂的動畫把生冷的知識變成節目連載, 孩子只要花上幾集的時間,就能發掘自己有興趣的領域。
以前大家常說教育是「給孩子魚吃,不如給他釣竿教他釣魚」,新媒體教育革命的使命則是帶來更多的協作、更強的自主與更好的分類,謝政豪形容這叫做「給孩子魚或釣竿,不如讓他覺得魚很好吃」——不在一開始就限縮孩子對答案的想像,而要激發他的興趣、鼓勵他迎向世界的挑戰,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法。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打群架的年代!」謝政豪語氣肯定地說著,《臺灣吧》既強調讓孩子自主探索,也希望能培養孩子「協作」的能力——當有資源的人可以面對自己與社會時,我們才能夠打造一個以自我追尋為出發、群眾效益為結果的世界。
所有社會問題的終點都是教育
理想談到這裡,也不得不點出現況下令人難過的事實:觸目所及,階級複製與貧富差距從來沒有離我們遠去。因此,《臺灣吧》一路上總會問自己:「夠平坦嗎?」,而「平坦」指的是:工具本身的使用難度與使用者的資本關係並不顯著。舉例來說,提到「不是每個人都能自由追尋興趣」的時候,謝政豪是這麼思考的:
沒有接觸過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但,只有一些人有資源去接觸到各個領域
藉由大抓周計畫,把每個人接觸各個領域的成本降低
家長才肯放手,讓孩子去學習他真的有興趣的領域
試圖在處處有階級的社會中提供更多均等的教育機會,做教育對謝政豪而言是矛盾的甜蜜,他說:「我們要對下一代充滿憂慮,卻也充滿希望。」;儘管這場新媒體教育革命前路艱辛,他始終相信群眾會願意伸出手支持。
本文授權轉載至《群眾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