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有個創業者問我這個問題,因為投資人對他說他還不太符合CEO的標準。作為非成功創業者,非成功人士,我來說點實話,心理沒負擔。
其實所謂道理,以前都講過。但是,道理講了那麼多,真的有用麼?
別人我不敢說,我自己,肯定是個不夠格的CEO。
那麼問題來了,道理這麼多,你就算都理解了,能做到幾點?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最近有很多成功人士,寫各種創業雞湯,告訴大家,創業者CEO最重要的是什麼,那麼現在最流行的說法是,挖最牛的人,例如馬雲當年搞定蔡崇信,這樣的案例夠雞湯部落格再寫四十年。
所以現在很多創業者也都存在這樣的心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下一個馬雲,然後給各個心儀的牛人發郵件,或者留私信,說我有個改變人類的偉大創舉,就等您和我攜手一起了。
也許還會出現下一個馬雲和蔡崇信的故事,是的,從概率和可能性來說,確實總會有可能,但是你們覺得,可能性還有多大。
很多故事很難復制,很多時代和歷史的背景也不容復制。
1999年是什麼時代,國外的網路開始泡沫化,而中國的網路蹣跚學步,有遠見的人肯定會從中尋找和挖掘機會,在那個募資百萬美元都是大新聞的時代,馬雲的阿裡巴巴,在1999年的起點和規模並不算低。所以你不能跟現在的估值和募資比。那時候蔡崇信看重的是中國網路的未來,和馬雲在那個時代中的位置,在那個時代,馬雲的位置並不靠後。今天,想重現這樣的故事,就很難。
那麼,創業成功人士說,創業CEO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找人,找到合適的人才,哪怕自己能力有缺陷也不要緊,有足夠優秀的人才加盟就可以。這話對麼?這話不能說不對,我也同意,創業CEO找人是很重要的事情。
但這事吧,你要分背景看。
寫這種文章的人吧,創業之初,背景不錯,有大公司的成功產品經驗,有著名投資人的背書,你有這個背景,你說你做CEO的主要工作是招人,這個沒問題。但是很多草根創業者,要資金沒資金,要光環沒光環,你看了人家的創業經歷恍然大悟,你也下決心去挖人,人才憑什麼信你啊,憑什麼跟你做沒有保障回報的事情啊。
我認識很多成功的草根創業者,當然格局不同,成就最終也不同,但共同點是,創業初期,一窮二白,資金和資源都緊缺,人才匱乏的時候,創業者,別想著自己是CEO,你就是產品經理、就是程式員、就是Sales、就是客服、就是BD,所有公司匱乏的領域,都需要你來擔當,這才是絕大部分創業CEO的真正狀態。
真的到了你的產品有一定規模,資金進來了,有一線風投替你背書了,公司影響力起來了,體現創業者格局的時候就到了,是守著一畝三分地分分錢發點小財,還是到處請更牛更專業的人來提升團隊。草根創業者的最終成就從此就體現出分水嶺了。
所以,今天的主題是量力而行。
別人的成功學,成功經驗,你的背景、資源不夠,你學不來。
創業並非一定是高舉高打,並非一定是豪華陣容和大資金作戰,很多小團隊,乃至個人,也可以做很好的創業項目。
一個公眾號,一個微信小程式,不用說小團隊,一個人,好好琢磨產品,好好琢磨使用者,就能做起來。
量力而行,就是在你擅長的領域,擁有優勢的領域里,有什麼機會可以把握,在資源、人才匱乏的情況下,怎樣做成事情,這是一個創業公司CEO最重要的。別人的成功,背景和資源和你完全不同,人家再成功,和你沒關系。
我非常佩服李興平(註:中國大陸首個導航站hao123的創辦人)這家夥其實不太懂編程的技術,一開始身邊也沒什麼人才,沒什麼資源,但人家就硬是把不需要編程的網站做到了極致,做到了天下無敵。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就是量力而行的極致,如果他非要去按照大佬們的成功經驗復制,沒有背景,沒有光環,沒有口若懸河的感染力,怎麼吸引投資,怎麼延攬人才。
最後說一點得罪人的話,其實以前我記得我講過,不記得哪一篇了,重述一下,很多大佬對外的分享稿,講的很好,大家看的很high,傳閱率很高,不能說不好,外行看個熱鬧挺好的。
但我要說個得罪人的真相,那些東西,都是過去式了,完全沒有可復制性,對你的創業,對你的職業規劃,對你的事業,意義非常非常小。
當然,如果你一開始就是門外漢,看了覺得理解這個行業了,也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於從業者來說,你如果試圖去重復,去復制人家的成功歷史,對不起,此路已斷。
那麼,這些大佬,成功者,是不是已經落伍了,是不是只停留在過去了?其實沒有,我真心說,真的沒有。他們的信息資源,遠遠超過你們的想象。但是,當前仍然有效,仍然可用,仍然極有機會的領域,以及他們正在研究和深入探索的市場,很抱歉,一個字都不會告訴你!
信息不對稱依然是很多領域掘金的秘訣,誰會那麼慷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作者caoz的梦呓(caozs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