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雙11購物節就要來了,台灣消費者也可以「免運費」購買,但這很可能都是假的!

36氪 2016-11-05
雙11購物節就要來了,台灣消費者也可以「免運費」購買,但這很可能都是假的!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再過幾天就雙 11 了,台灣也有不少電商正摩拳擦掌迎接,但真正高興的也許只有買家和電子商務巨頭。買家高興的理由之一也許是網購免運費,可許多商家卻在為輓回成本苦苦掙扎。不過消費者請不要高興得太早,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最終總要有人為此買單。

買夠一定金額,可能 15 或 20 美元就可以免運費。而商家在節日期間為了促銷甚至不設最低消費金額就可以免運費。或者像 Amazon Prime 這樣的會員制,在美國的話會員 1 年繳納 99 美元就可以全年購物免運費。

但真相是,就像幾乎所有其他東西一樣,「免費」送貨其實並非不用錢。

我們這些期望免運費的消費者往往不怎麼能感受到這個謊言的影響。感受最深的是電子商務企業,尤其是規模小的那些,它們面臨著被某些人稱為是隱隱浮現的一個危機:免運費的成本在很多情況下都是難以為繼的。

對於許多賣家來說,免運費的成本要不是攤到貨物價格裡面,就是就由投資者買單。Hudson’s Bay Company(哈德遜灣公司)是加拿大的零售巨頭,旗下包括加拿大的 The Bay 百貨公司,Lord & Taylor 以及 Saks Fifth Avenue 等企業。其 CEO Jerry Storch 說,像它們這樣的零售商送貨上門,成本要比讓客戶到店購物昂貴得多。他說對於能做到這個的零售商來說,免運費正變成賠本賺人氣。

這是代價非常高昂的一種模式,成本並不比實體零售模式低。

在今春拉斯維加斯舉行的 Shoptalk 電子商務會議上,Storch 解釋了其中的原因:「這裡面的經濟模式很清楚。送貨上門的供應鏈成本要比實體零售模式高 3 倍。所以當我們說網路零售商可以收少點時,怎麼可能呢?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當中那麼多人在效仿 Amazon 模式,想賺錢時會遇到那麼多的麻煩。

因為這種模式實在是太貴了,所以 Amazon 在通過商品銷售賺錢方面也遇到麻煩(注:Amazon 賺錢的地方並不在此)」。這是代價非常高昂的一種模式,成本並不比實體零售模式低。

而對於規模較小的電子商務公司來說,免運費的負擔尤其沈重,但是甚至連 Amazon 和 Target 也都受影響,這兩大巨頭往往被認為是造成免運費趨勢的始作俑者。Amazon 在送貨方面的支出通常只能彌補大約 55%,在公司 Q3 季報大幅低於預期後,這個數字引發了新的詳細審查。

隨著 Amazon 不斷拓展 Prime 服務以及在近期推出了其他的產品服務,其 Q3 的淨送貨成本(=運輸費用支出—(客戶支付的運費+Prime 會員費))已經接近 17.5 億美元,據 GeekWire 對 Amazon 季報數據的匯編,這是除節日旺季外有史以來送貨成本最高的一季。

面對著運輸費用的節節攀升,Amazon 正在建設自己運輸力量,而且似乎正在推動 Prime 客戶從 Prime Pantry 這樣的附加收費送貨服務去購買。

今年 2 月,Amazon 把美國免費送貨的最低消費額度從 35 美元提高到了 49 美元,上個月又在加拿大進行了同樣變動。今年稍早,Target 提醒其商場信用卡客戶說某些特殊商品要收取手續費。

當然,一般的客戶在購買新浴簾或者藍芽耳機時,是不會去關心供應鏈的。哪怕運輸成本被攤進了價格或者會費裡面,客戶往往也優先選擇不用額外付費的方式。據公關公司 Walker Sands 2016 年的一項調查,免運費是客戶網路購物更頻繁的首要因素:88% 的受訪者稱免運費比高紅利回饋或當日送達更有說服力。

所以每年的 12 月 16 號,為了節假日促銷,各種各樣的網路零售商才會推出「免費送貨日」,所以 Best Buy 和 Target 才會宣佈將為許多網路購物提供免費送貨,至少直到聖誕節前如此。

儘管如此,但運輸費用總要有人買單。如果客戶和投資者不為此買單,那電子商務公司每免一單運費很容易就要虧錢。如果有新的融資補充進來的話這種情況還可以持續,否則的話這會在財務上給電子商務公司,尤其是規模較少的那些電子商務公司挖一個大坑。

實際上,免運費要對 1990 年代末那場最慘烈的網絡泡沫破滅負一定的責任。Pets.com 連運費高昂的狗糧也免費送貨。在《Thinking Inside The Box》中,Kirk Cheyfitz 解釋了為什麼堅持免運費導致的低利潤是如何搞垮 Pets.com 的。

Amazon Dash 一鍵下單,智慧手機購物,買床墊和套餐訂購之類的細分市場,在這樣的時代中,中小規模的電子商務公司開始前所未有地審慎考慮如何提供免運費,甚至是不提供免費送貨。

物流、物流、物流!

Kristian von Rickenbach 是 Helix Sleep 的共同創辦人。這家客製化床墊網路零售商今年稍早融了 735 萬美元。Helix 所處的領域是一個已經非常擁擠的垂直市場,這個市場基本上已經被 Casper 統治,大量較小規模的新創企業則要為所有人——從手頭拮據的學生到痴迷於便利性的郊區家庭——為他們的訂單爭得頭破血流。

網路買床墊不同於買其他東西……(免費送貨)讓大家購買心態更舒服。

Helix 向客戶同時提供了免費送貨和免費退貨服務。作為企業而言,Helix,以及任何希望在網路面向大眾銷售床墊的競爭對手幾乎沒有選擇。Caspe r 提供免費送貨,競爭對手 Tuft and Needle 和 Leesa 亦然。

Von Rickenbach 解釋說:

網路買床墊跟買其他東西不一樣。他們希望盡快能拿到貨,而且可以退貨;免運費讓大家網路購物的心態更加舒服。

但是,他說:「在如何定價方面,運輸費總得考慮進去的。」

Helix 跟許多網路零售商做的事情一樣:跟 UPS 之類的快遞公司計算出散貨運費(bulk rate)。Von Rickenbach 說他們公司的散貨運費取決於送貨量、箱子大小,以及送貨地點等因素。該公司還在設法提高包裝效率。「我們花了相當一部分時間來優化包裝技術,既能避免運輸期間貨物受損,同時又能控制尺寸盡可能降低運輸成本。」

儘管如此,Von Rickenbach 仍然不願單獨向客戶收運費,「免運費這個東西即便不是直接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仍然是更好的模式,因為它讓公司效率更高,而且運輸策略也更加合理。」身處競爭激烈的網路床墊市場,他的主要目標不是用額外收費將潛在客戶拒之門外。

對於那些對床墊零售點隱藏費用感到沮喪的床墊買家來說,免運費意味著「一個透明得多的定價體驗。」

不管坦誠與否,這都是買方市場,客戶的希望就是能以較低廉運費在家或公司拿到商品。大型的零售巨頭可以把免運費成本當作另一項業務支出來消化掉,但規模較小的電子商務公司可能只有舉債才能跟這些巨頭競爭了。其他的公司也許唯有抬高商品價格來提供「免費送貨」。

正如 Touch of Modern 的經驗所表明那樣,在 2016 年網路零售商避免對送貨收費是完全有可能的。但他們和其他選擇不免費送貨的公司面臨著一個挑戰:說服消費者為送貨預付費實際上更便宜。

本文授權載自:36氪,原味標題為<免運費是個謊言>

推薦閱讀

TAGS: # 淘寶 # 雙11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