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註:印度是除了中國之外最火的創業熱土。天然的人口紅利不但招來了國外的大批獵食者,也催逼著本土人紛紛白手起家。然而,由於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以及貧富差距日益加大等深層原因,印度的創業生態圈始終給人一種「表面虎虎生風,內里雜病叢生」的印象。
甚至有人這樣描述:在印度的創業生態圈,今天是雨後春筍,明天就是死者如麻,亂象與生機一直彼此纏鬥。近日,外媒 Information 的專欄作者 Amir Efrati 分別撰寫了兩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向我們描述了這個創業之國的現狀。將這二者結合起來後,或許我們能對該國創業圈的現狀獲得更為客觀的認識。
今天,在印度的「矽谷」班加羅爾,你仍能嗅到上個月縱火事件遺留下來的爛焦糊味兒。
(編者註:為爭搶水源,印度南部的卡納塔克邦與泰米爾納德邦上個月爆發騷亂。9 月 12 日,騷亂波及到卡納塔克邦首府班加羅爾。當時,由於疑心政府在資源調配上嚴重偏向這座科技重鎮,憤怒的民眾沖進多家跨國企業在班加羅爾的辦事處,並實施縱火)。
本地居民對外來科技公司的仇視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這股情緒並不能轉化為本土創業者們所需的能量。所以,他們根本沒心情幸災樂禍。兩年前蜂擁而至的國外投資曾經給這個創業之國註入過多少雞血,如今都半乾了(今年上半年,印度科技類新創的募資金額同比下降了將近四成)。焦慮如同乾旱一樣,在磋磨著許多人的神經。
競爭高壓下,許多「印」字輩創企神色倉惶
在印度創業界,幾乎已經沒有尚未開發的處女地了。電商、數據分析、健康產業甚至大熱的 AI 和 VR/AR 等領域,處處都有叫得上名的新秀,譬如 GreyOrange (透過機器人為電商提供倉儲和物流服務,去年獲 3000 萬美元 B 輪融資)、Swiggy(外賣O2O平臺,今年獲投3500萬美元 C 輪融資),以及 Cardekho(線上汽車買賣平臺,上月獲投 B 輪融資,金額不明,但估值已達 3 億美元)等等。但實際上,真正活得好的沒有多少。
從去年年底起,大量印度新創紛紛開始裁員,這其中包括:印度最大線上房地產平臺CommonFloor(今年 3 月裁員約 100 人)、日本軟銀投資的食品配送公司 Grofers(今年 5 月裁員 10%),以及 Foodpanda India(去年 12 月裁員約 300 人)和電商 Askmebaza (今年 4 月裁員 650 人)。
咨詢機構 Xeler8 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從 2014 年 7 月至今年 8 月成立的 2000 多家新創中,有 997 家已經倒閉,夭折率為 43.7%。而這些夭亡者的平均存活年限僅為 11 個半月,還不到一年。
那麼,那些看上去膘肥體壯的獨角獸們是不是就能紋風不動?你想錯了。以 Flipkart、Snapdeal 以及Ola 為代表的他們,頭頂是烏雲密佈,腳下是如履薄冰。
其中,Ola 最近已宣佈裁員 4.5%,並已將更多精力轉移到食品遞送等偏門領域,等於直接將部分網約車市場拱手讓給了優步;而 Snapdeal 更慘——投資者及某些內部高管都認為,它很有可能以不到5億美元的超低估值被賤賣掉。
日子如此難過,外來獵食者們難辭其咎
「印度是塊香餑餑。中國企業無法打進美國,而有些美國企業又在中國被種種法律法規所禁。結果最後,他們就都來印度了。」
—— Infosys 前 CEO Nandan Nilekani
據傳,某些在政府面前說得上話的新創企業領導者已經表示,希望莫迪他們能暫時向國外那些正在探頭探腦的大塊頭們關閉國門,不然的話,印度本土不少名為獨角獸、實則嫩秧子的企業可能根本撐不了多久。
可是,他們離開了就太平了嗎?當然不
首先從印度的國內環境上說。為了鼓勵創業,印度政府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這點在後文將有介紹),但貪腐的弊病一直沒有根除。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委員會曾在 2015 年出過一份調查報告,報告顯示:腐敗已經成了印度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平均下來,每個城市家庭一年要花大約 4400 盧比(約合新台幣 2000 元)用於行賄,而農村家庭每家則要每年花費大約 2900 盧比(約合新台幣 1400 元)。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勢單力薄的各類新創公司自然就不能免俗。他們不但要伺候好當地政府,而且還要隨時準備破財去討好街頭警察,以免他們心情欠佳,上門騷擾。
總理莫迪上臺後,雖然也擺出了大刀闊斧的架勢,但第一,印度的腐敗已經延續了上千年,想要遏制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第二,莫迪在任期內的主要任務還在於刺激經濟的發展(當然腐敗不除,發展很難),所以直至目前,印度在反腐方面還沒有做出什麼讓人信服的成績。
外部環境令人失望,創企自身的內力不足也同樣讓人乍舌。這其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缺乏遠見」。它導致了諸多問題的產生。
「我見過的印度創企十有八九都缺乏遠見。它們啥也不是,連根兒蔥都不算,可能生下來就是為了把自己賣掉。」 >
——未來集團創始人 Kishore Biyani
面對國外巨頭的窮凶極惡,印度新創公司首先使用的一招就是大搞價格戰。
以 Flipkart 為例,拿到募資後它往往會花大筆錢來維持線上商品的折扣力度,試圖討好那群年收入在 1 萬美元上下的消費者。
這類人在印度 13 億人口中占比約 2%(也就是260萬人口),屬於中產階級(下面一層人群占比約在 10% 左右,年人均收入只有 3000 美元,印度貧富差距之大在此可見一斑)。
也就是說,只有這 260 萬人是 Flipkart 要的主要目標,剩餘的那 12.7 億人口絕大部分都不在它的覆蓋範圍內。而這一點寶貴資源無疑也被Amazon看在眼裡,所以雙方之間的拉鋸式燒錢大戰由來已久。
然而幾年下來後,亞馬遜不但沒被燒跑,反而積累了不俗的客戶忠誠度。
原因就在於:一、Amazon本來財大氣粗,燒錢大戰雖激烈,但根本傷不到它的元氣;二、它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做得遠比 Flipkart 出色。按照 Nandan Nilekani 的說法,亞馬遜擁有真正的數據科學家而 Flipkart 沒有,所以,它往往能很快嗅出消費者的潛在購買欲望並促進買賣的達成;三、Flipkart 沒有拿出過硬的客戶服務(譬如遞送服務不如Amazon快捷),又缺乏魄力來改善這塊短板,最終被用戶忠誠度的欠缺掣肘。
此外,印度新創還受困於資產分配不合理、雇員過多等問題。這一切自造的內傷都為外來戶們的打壓打開了方便之門。
「除非徹底防治雇員過多等令人頭痛的問題,否則許多公司將不得不繼續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印度知名投資人 Amit Somani
這種情況下,印度創企們想要突破困境、奪回自家江山的話,就非得配合政府一道火力全開了。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雙方都做出了哪些努力:
在鼓勵創業方面,印度政府下了不少功夫 (資料援引自福布斯)
一、今年 1 月設立「Startup India」項目。根據該項目發起人對外公佈的計劃,未來數年內,印政府將大舉興建研創產業園,並逐步讓越來越多的大公司參與到對各類孵化器的資助中來,爭取到 2020 年前後,將印度新創增加到 12000 家;
二、工業與經濟部已明確提出,印度各邦都必須建立自己的創業服務中心。此外,財政部也已為創業者們大開方便之門,不但減免其稅收,而且還為其提供「一日快速註冊」服務。在未來四年內,該部門還將為創業者們提供每年高達 4.75 億美元的基金,幫助其盡快上路;
三、未來數年內,印度科技部將為符合條件的創企提供最高 15 萬美元/家的創業補貼。
除此之外,印政府還做了兩項工作:一是開啟了一項簡稱為 PRAYAS 的創業幫扶計劃,二是在德里大學校園內建立了電商創業園(Electropreneur Park )。
在未來數年內,PRAYAS 將逐步落實與英特爾、洛克希德馬丁以及波音等公司之間的合作計劃,在印度各地開設研創園區和創企服務中心;而電商創業園則將孵化出 50 家創企,並在電子系統設計與製造領域打造出至少 5 家跨國公司。
在改善國內基礎設施方面,政府與企業皆有所動作,其中較為值得一提的是:
一、行動網路的使用資費有望大幅下降。
9 月初,印度信實實業集團(Reliance Industries)旗下的電信公司 Reliance Jio 正式推出了 4G 業務,且收費極為低廉。在此之前,該公司已在印度率先建起了覆蓋全國的 4G VoLTE 網路,並且已經斥資 160 億美元購買了頻譜。據悉,這是信實實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對此,信實背後的老闆——印度首富安巴尼(Mukesh Ambani)被對手扣上了「向整個行動營運界宣戰」的「罪名」。
的確,說這是「宣戰」一點也不為過。目前,印度智慧型手機的用戶已經達到 2 億,如果使用網路的話,他們大都要承擔 3 美元/G 的的資費(註:相比之下台灣的網路吃到飽顯然是非常幸福了。)這種情況下,許多人都小心翼翼地把每月的流量耗費限制在10M 到20M 之間,無形中就限制了許多創企的發展,讓他們無法施展拳腳去開發移動端的客戶。
這種情況下,Reliance Jio 的這一舉措可能會成為「一雙打開鐐銬的手」。據悉,該公司的 4G 業務推出後,用戶可在頭三個月享受免費上網和免費語音通話兩項服務。三個月後如要繼續使用該業務,也只需支付 0.7 美元(約合 25 元新台幣)每 G 的超低價格,差不多僅相當於目前印度電信市場主流價格的五分之一。
同時 Reliance Jio 還推出了帶有視頻通話功能的 4G 手機 Lyf;由於起步價低至 45 美金,該產品自推出以來,受到了年輕人的極大追捧,甚至不少人甘願凌晨起床去 Reliance Jio 的各大門店門口排隊購買。
總之,Reliance Jio 成功地製造了鯰魚效應。現在,包括擁有 3 億用戶的巴蒂電信在內,許多老牌運營商都已坐立不安。不出意外的話,他們也會很快降低各自的資費。根據印度電信行業顧問 Kunal Bajaj 的預測,幾年內該行業的資費就會全面下調,通過移動端上網的人數也會成倍增長。而對於那些想在移動端掘金的創企而言,僧多粥少的局面很有可能在數年內得到較大緩解。
二、生物辨別系統 Aadhaar 已開發成功並取得了廣泛應用。
數年前,上文提到的 Nandan Nilekani 協助印度政府開發出了這套系統。由於後者的強力推行,截止到今年 4 月,已有超過 10 億(約相當於印度總人口的 83%)印度人註冊了該系統。
通過採集居民的照片、指紋和虹膜信息,該系統能為所有人提供獨一無二的 12 位身份證明編號,而且,由於該編號與手機號和銀行賬戶綁定,註冊者可以很方便地通過網路享受醫療、社保、培訓、就業、移動業務辦理以及網上支付等服務。由於該系統優點突出、受眾龐大,許多企業(包括創企)都已將自己的業務與該系統綁定。
此外,因為 Aadhaar 以 API 的形式提供開放性協議,因此各類企業皆可用它來開發各種應用,譬如小額貸款類 App、在線轉賬類 App,甚至招聘應聘類 App 等等。總體來說,Aadhaar 讓許多企業受惠頗多。
以印度最大的移動支付和商務平臺 Paytm 為例,目前,每月有 1500 萬名活躍用戶通過該平臺進行轉賬、支付以及小額貸款等活動。根據 Paytm CEO Vijay Shekhar Sharma 的介紹,該平臺很快也將引入 Aadhaar 系統,以便隨時查詢使用者的身份信息和信用記錄,並據此決定是否為用戶開通貨幣市場賬戶(money market account)並批準其貸款申請。
這里順便說一句:Paytm 目前估值已達到 48 億美元,股價與去年同比已經翻番。而站在 Paytm 背後、將其視為「戰略資產」的阿裡巴巴,將藉助它在印度市場與亞馬遜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
結語
在作者 Amir Efrati 看來,一方面,印度的創業生態圈的確顯得外強中乾,另一方面,人們也能明顯看出政府和企業想改變現狀的強烈欲求。
根據他的總結,這二者的共同願景是:讓印度創業生態圈像中國看齊,最終做到:自家江山由自家企業把持,絕不像歐洲一樣,甘當美國的「數據殖民地」。
因此,印度政府與創企必須拿出相當的魄力,在政策扶持、人才引進、吸引投資等各個方面執斧開山(當然還要鐵腕反腐),經過數年的努力後,才能讓人看到真正的改變。當然,Amir Efrati 還是相信,在文化、政策等方面占據天然優勢的印度創企,總能等到那一天。
「一大批印度創企正在興起……印度的創業生態圈正在走向理性與成熟。」
—— Nandan Nilekani
原文均來自 Information ,標題分別為《What’s Going Right in India Tech》 和 《What Went Wrong in India’s Tech Sector》,作者 Amir Efrati。虎嗅網綜合其他網站的資料編譯,Meet創業小聚獲授權轉載。
推薦閱讀:
連馬雲都在關注的方向,未來這 5 點可能會改變世界!
有大公司背景的人創業會更容易嗎?這些都是台灣人經常忽略的誤區和盲點
他們比你想的更多元:千禧世代的消費者除了要求速度,更重視信任!
明明是自家的主打業務,可為什麼馬雲會說「電子商務」這個詞可能很快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