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3號的杭州雲棲大會上,馬雲提出: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未來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也就是說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真正的新零售。
我一直以來就對電子商務抱有類似的觀點。但聽到這樣的觀點從馬雲嘴裡說出來,還是有些驚訝的。
在很多人眼中,阿裡巴巴就是電子商務的代名詞,馬雲也一直在鼓吹電子商務的優越性,他曾喊出「要麼電子商務,要麼無商可務」的口號,認為電子商務遲早有一天會超過實體零售,並和中國大陸萬達集團的王建林打下著名的1億賭局:如果2020年中國的電商占零售的份額不到50%,他將輸給王建林1個億。
我不認為馬雲改變了觀點有什麼不好,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改變觀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這往往也反映了企業和企業家的成長。
此一時彼一時,馬雲在說上面那些話的時候,阿裡巴巴的主要業務還是電子商務,而現在,除了阿裡巴巴之外,馬雲還佈局了螞蟻金服和菜鳥網路。馬雲的目標不限於電子商務,而是整個商務系統,包括數據、金融和物流——這恰恰是零售的三大支柱。
把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二元對立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對於消費者而言,他關心的是能否方便地買到質優價廉的產品,至於這個產品是從電商通路購買的,還是從實體通路購買的,並不是他關心的重點,這些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零售企業應該充分利用不同通路的優勢去做服務組合,比如說電子商務的優勢在行銷效率,而實體業者的優勢在於客戶體驗,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整合性的使用者體驗。
為什麼這幾年實體零售被電子商務打得稀里嘩啦的時候,日本的實體零售並沒有受到電子商務太大的沖擊?
我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在日本實體零售的價格和電商渠道的價格差不多,但使用者體驗要好很多,因此很多人原意在實體零售店買東西。相比之下,我們的大多數實體零售店的使用者體驗做得不好,商品價格又比電子商務的同類產品高很多,使用者自然會選擇電商渠道,於是實體零售普遍蕭條。
但這種局面這幾年正在改變。很多實體零售開始醒悟過來,他們開始意識到使用者體驗的重要性,並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使用者體驗,以期吸引和留住客戶。
同時他們致力於提升營運效率,商品價格也在向電子商務看齊,很多企業的線下和線上價格趨於一致。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的獲客成本不斷提升,電商渠道原有的價格優勢也被削弱。此消彼長,實體零售和電商零售的市場份額正在趨於平衡。
手機行業最能反應這種趨勢。四年前,當小米手機打著「互聯網思維」橫空出世時,他們利用了網路行銷和管道的效率優勢橫掃整個手機行業,當時給人的感覺是網路管道將會全面取代實體零售通路。
但幾年過去之後,網路的銷售占比並沒有超過20%,那些利用了線下通路的品牌越來越好,例如中國大陸的OPPO、華為都依靠代理商渠道崛起。與之相對應的是,小米開設線下零售體驗店。
要分析零售行業此消彼長的原因,就要零售行業的核心能力是什麼?我認為最核心的能力無非兩個:客戶體驗和營運效率。
客戶體驗關乎價值,包括更多的產品選擇、優質的產品設計、舒心的購物便利。營運效率關乎價格,那些擁有價格優勢的零售企業,背後則是強悍的供應商管理體系和營運效率,以及獨特的商業模式。
不管你是電子商務還是線下零售,都要圍繞這兩個能力展開,甚至要利用各自的優勢,構建一個豐富的零售網路,就像蘋果和Uniqlo所做的那樣。
現在回過來看馬雲和王健林在2012年的那個賭局,你就發現那個問題已經不復存在,確實很難有純電商或者純粹的實體零售。電商和線下零售不是一個相互替代的關系,而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關系,這就是所謂的「新零售」。
「新零售」不是一個簡單的電子商務和實體零售的疊加,而是利用多種管道把客戶體驗和營運效率做到極致,並把零售和金融相結合,發現新的利潤源。
最近兩年中國大陸很火的名創優品(類似台灣的大創生活百貨)就是一個典型的「新零售」的商業模式。這個品牌在不到3年時間之內,在全球15個國家開了1500家店,並計劃在未來3年在全球100多個國家開7000家店。這種擴張速度非常驚人,並引來了大量的模仿者,外行人完全看不懂他們的商業模式,想要模仿也不得要領。
其實名創優品沒有秘密,無非是重新做了兩件事:提升使用者體驗,提高運營效率,真正做到物美價廉。
從使用者體驗上來說,它的選址集中在商業中心、店面設計風格和無印良品類似,產品設計偏日式簡約風格,容易讓人想到無印良品。從營運效率來看,他們的供應鏈管理能力非常強悍,採購成本很低,而且明確提出拒絕暴利,和無印良品設計相近的產品,價格只有後者的不到三分之一。
名創優品還重塑了其商業模式。除了零售賺錢之外,他還通過金融賺錢。名創優品通過渠道優勢用很低的價格向採購商採購產品,同時給一些現金流緊張的優質企業貸款,利用供應鏈金融來獲得利潤。
除此之外,他們的已經擁有了2000萬粉絲,他們正在佈局做消費者金融,通過給消費者做小額貸款賺錢。零售和金融雙輪驅動,這樣將會是未來新零售的「標準配置」。
究其本源,無論是電商渠道還是實體零售,大家都在殊途同歸。零售的本質和基本法則並沒有變,變的只是各種形式和手段。零售企業要想獲勝,必須要同時提升使用者體驗和運營效率,並利用零售和金融雙輪驅動。這就是未來的趨勢。
本文授權載自:鈦媒體,原文標題為< 為什麼馬雲會說純電商時代已經過去? >
推薦閱讀:
連馬雲都在關注的方向,未來這 5 點可能會改變世界!
轉職創業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8 個沒人告訴你的新創公司真相!
他們比你想的更多元:千禧世代的消費者除了要求速度,更重視信任!
管理者應該摒除KPI的思想,「社群型」創業公司應該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