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同理心研究日~這張照片麻煩你移除!

「這張照片我不想被tag啊,真糟糕!」面對臉書一大堆通知訊息,原來是一場聚會後,朋友高興地在所有照片標記上你大解放、扮傻臉的樣子,不過他們可能不知道,你其實還想在臉書留點面子和形象,為此而困擾不已?
臉書看起來在人們社群關係中扮演要角、目的在於拉近親朋好友之間的溝通,不過人們的情感並不是透過按讚、分享、留言、標記就能完整詮釋,按下每個按鈕的瞬間,你又能知道對方在想些什麼?即使是親朋好友之間,也會有難言之隱。
就在一年半前,電腦工程師阿杜羅畢賈(Arturo Bejar)和其在臉書的同事討論在網站上一些使用者檢舉的照片,然而,他們發現這些應該滿冒犯人的照片,看起來卻是如此正常溫馨。「大家互相擁抱、對著相機微笑、裝傻臉樣子等等,你無法了解為何這些照片會讓某人感到不滿意或失望。」阿杜羅畢賈說。
後來他們發現,這些回報照片的使用者,本人也在照片之中,而張貼照片的正是這些使用者的朋友們;根據對大多數圖像照片的觀察,他們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在於-大家都認識對方,但很明顯地不知道要怎麼解決他們之間人際相處的問題。這可以一路延伸從親友間的尷尬、到陌生人之間的不友善甚至霸凌,尤其是青少年使用者,而大部分人能做的,也只有透過封鎖(block)、斷交(unfriend)等臉書提供的功能,實質問題並沒有解決。阿杜羅畢賈認為,臉書不能再只是一個計算人際關係的平台,「當你想要維護一個十億人所在的大社群,你就必須確保這些隨著時間成長的人際連結都是正面的、真實的。」
今年七月,阿杜羅畢賈在「臉書第二次同理心研究日(Facebook’s second Compassion Research Day)」發表其領導的「社群意見回報(social reporting)」計畫,對於照片感到困擾使用者可以透過臉書的「意見回報(Report)」按鈕設計,進入意見回報流程(reporting flow),接著會出現一連串的視窗選項,幫助使用者更詳細地描述這張照片的問題在哪,例如:「我不喜歡這張照片是因為:我覺得很丟臉、這讓我心情不好、這張的我不好看、或其他原因。」使用者可以選擇發送私人訊息給張貼照片的朋友,臉書內建一套比較理性的內文而使用者只需輸入對方名字即可。
根據研究顯示,因循這個意見回報流程的使用者,有半數的使用者表示對張貼照片的人仍然維持正面觀感,而也有超過半數的張貼者接收到訊息後自行移除了照片。目前社群意見回報2.0計畫正在進行中,其測試對象以英語系國家13、14歲的青少年使用者為主,而新的意見回報流程正在研發,之後將會隨機選取50%臉書使用者進行測試。
臉書的同理心持續發酵,他們想證明,臉書不是將社群關係數據化的機器,而是要成為人際關係的顧問(Facebook as a relationship counselor),真正從人的角度出發,打造一個永續且正面的社群網路。
出自 Greater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