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71%資金流向AI新創,矽谷投資人點出「M型時代」的突圍關鍵

71%資金流向AI新創,矽谷投資人點出「M型時代」的突圍關鍵
李朋叡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根據J.P. Morgan的分析報告,2025年第一季,高達71%的美國創投資金流向了AI相關企業,相較於2023年的26%,呈現爆炸性成長。這股由投資人「AI FOMO(錯失恐懼症)」心態驅動的狂熱,已經創造出一個極端的「M型化」募資環境——資金高度集中於少數AI巨頭,如OpenAI創紀錄的400億美元融資,使得其他領域的新創公司面臨資金枯竭的困境。

由SIC永續影響力投資和Startup Island TAIWAN矽谷新創基地共同舉辦的「新創投資內幕 (Startup Investing from the Inside Out)」論壇上,多位矽谷資深創投與創業家從自身第一線的經驗,回應了這個趨勢的應對之道。

全球募資環境解析:在挑戰中累積「動能」是關鍵

「現在的環境非常具有挑戰性。」Acorn Pacific Ventures合夥人吳德威指出,不僅創投基金本身募資困難,新創公司要從創投手上拿到資金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利率環境的改變,使得投資人變得更加謹慎,也讓新創更難拿到錢。

Acorn Pacific Ventures橡子園太平洋創投基金合夥人吳德威.JPG
Acorn Pacific Ventures合夥人吳德威認為,升息對投資環境大有影響。 李朋叡攝影

這種謹慎態度在全球數據上得到印證。儘管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創募資總額看似復甦,但資金分配極不平均。近三分之一的創投資金集中流向了僅16家公司,其中多數為AI企業。「這是一個有趣的產業分歧。」Omni Ventures普通合夥人Sabrina Paseman說,任何與AI相關的項目都能獲得驚人估值,而產業的其他部分則普遍處於資金不足的狀態。

在這樣極端的市場中,創業者該如何突圍?公司仍是隱身模式(Stealth Mode)的創辦人暨執行長Eric Lay提出了一個反直覺卻極為關鍵的策略:「如果你想募資,就不要募資,而是專注於累積『動能』。」

Eric Lay解釋,現在的創投偏好將資金集中給少數大贏家,而不是分散下注,因此創造聲勢、吸引市場,成為說話的利器,「創業家應該將心力放在打造出色的產品與營收上,等成長曲線飆升再來規劃募資,甚至可以大道超額認購的局面。」

Sabrina Paseman對此表示認同,「雖然這聽起來雖然矛盾,創投常常卻支持那些有很大聲勢,但還沒有營收的公司。」Sabrina Paseman說。儘管如此,新創的核心還是在努力實現「產品市場契合(Product-Market Fit)」,因此她建議創業者應透過人脈網絡,找到願意共同進行早期開發的「正確的第一批客戶」,避免陷入不斷做免費概念驗證(POC)的「POC煉獄」。

Omni Ventures Founding General Partner Sabrina Pas
Omni Ventures Founding General Partner Sabrina Paseman表示,PMF仍是新創成長的首要目標。 李朋叡攝影

吳德威也補充,創投的盡職調查是關於「今天與昨天」,而非創辦人描繪的「明天」。因此,創辦人過往的成績紀錄與團隊的執行力變得至關重要。現在的投資決策時間拉長,創投會花費至少6個月甚至更久來觀察團隊,驗證其是否兌現承諾。

台灣與矽谷的生態差異:教育、市場與心態的挑戰

如果從國家區分,根據《The Blockbeats》的報導,2025年上半年全球AI資金中超過99%流向了總部位於美國的公司,可見美國仍然是新創的成長中心。

「矽谷之所以能孕育全球80%的獨角獸,關鍵在於『氛圍與土壤』,而這與教育環境密切相關。」吳德威直言。

他觀察到,美國教育鼓勵獨立思考、沒有標準答案的精神,培養了創新的思維。相較之下,台灣的傳統教育模式並未有效鼓勵年輕人承擔風險去創業,最優秀的人才多半流向台積電等穩定的大企業。

MirWork創辦人謝凱文也分享自身經驗,他12歲赴美,感受到美國教育體系允許學生依興趣選擇課程,即使成績不是頂尖,也能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這與台灣追求學科全能的文化截然不同,後者可能在過程中磨損了學生的自信心。

MirWork創辦人謝凱文.JPG
MirWork創辦人謝凱文認為美國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是促成創新的關鍵。 李朋叡攝影

除了教育,市場規模也是一大差異。吳德威指出,美國市場遠大於台灣,且客戶更勇於嘗試新創公司的解決方案,並備有預算支持。這讓新創有更多試錯和快速迭代的機會。反觀台灣企業,面對新創方案時態度保守,銷售週期長,常要求免費且漫長的POC,這對新創的生存構成極大挑戰。

此外,不怕失敗的文化心態是矽谷成功的另一要素。Eric Lay提到,在矽谷,社群尊重失敗所帶來的經驗,並相信這些經驗將成為未來成功的基石。謝凱文也強調了矽谷開放、互助的人脈網絡文化的重要性,他認為建立一個能帶來歸屬感的社群,對創業者至關重要。

隱身模式的利弊:善用神秘感吸引頂尖人才

在美國AI熱、競爭又激烈的情況下,現在漸漸出現一種新的創業型態:隱身模式(Stealth Mode)。

所謂隱身模式,是指新創公司在發展初期選擇刻意保持低調、避免公眾關注,以保護其獨特的智慧財產與創新技術不被競爭對手模仿,這種策略在AI、生物科技等研發週期長的領域尤其普遍。

根據《ET Insights》的數據,2024年隱身模式新創獲得的募資增加了140%,因為這類新創得以建立更穩固的競爭壁壘,在大環境不穩定的情況下,更容易得到創投的信賴。

然而,隱身模式由於缺乏公開資料,很難取得市場回饋。目前就屬於隱身模式的Eric Lay表示,他主動創辦社群、舉辦活動,邀請自己想認識但難以接觸到的對象,就可以從社群獲得關鍵資訊,並且將槓桿效應放大10倍甚至100倍。

Stealth Startup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Eric Lay.JPG
Eric Lay表示,社群人脈的連結相當重要。 李朋叡攝影

謝凱文則從人才角度分享,「網路上關於你的資訊非常有限,人們通常會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與其鉅細靡遺地介紹公司,不如創造神秘感,邀請潛在人選喝杯咖啡,更能激發興趣。

「相信新創的人,尤其是在極早期階段,他們必須相信那個願景和使命。」謝凱文補充,這類人才往往具備風險承受能力,願意成為身兼多職的「通才」,這與追求穩定、分工明確的大公司文化截然不同。因此隱身新創的重點不在於與巨頭競爭,而在於找到那些真正認同早期創業價值觀的夥伴。

TAGS: # 矽谷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曾令懷 創業小聚資深內容採編 曾令懷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