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看到夢幻職缺,點一下就能模擬面試!MirWork甚至還能模仿外國口音,讓你提前熟悉

看到夢幻職缺,點一下就能模擬面試!MirWork甚至還能模仿外國口音,讓你提前熟悉
Kevin Hsieh Linkedi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是台灣二代移民,疫情期間去面試Meta(Facebook母公司),足足經歷了6~8輪的漫長篩選,當時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與不確定感,幸好這段時間有許多貴人幫助我。」MirWork創辦人謝凱文談及創業契機時的開場白,沒有描繪宏大的創業藍圖,而是從一段許多面試者都曾有過的共鳴談起。

最終他成功進入Meta,但這段面試的經歷,悄然催生了他創辦MirWork的念頭:一個用AI幫助求職者模擬面試,又能提升企業招募流程效率平台。

自2023年以來,這個AI模擬面試平台已積累了上千名個人用戶,並已完成了數萬次的模擬面試練習,而在企業端,客戶不乏Meta、Netflix、亞馬遜等科技巨頭的身影。

從求職者到創業家,謝凱文的故事是什麼?

AI驅動的個性化模擬,MirWork如何「讀懂」職位與候選人?

傳統的招募流程,尤其是在最初的履歷篩選階段,是一場與時間和精力的賽跑。

「我們和很多HR及用人經理交流過,一個熱門職位通常會收到數百甚至上千份的申請。」謝凱文一針見血地點出現狀並指出,人資真正能分配給仔細審閱每一份履歷的時間,平均可能只有短短的5到10秒。「在如此倉促的時間内,要對求職者做出全面且公正的初步判斷,幾乎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面對這樣的普遍困境,MirWork在招募的「前置準備」階段,就致力於簡化企業端的操作。「人資只需要把職位描述(JD)複製貼上到我們的平台,AI就能解析出關鍵的技能需求,生成一套初步的模擬面試題目和評估標準。」謝凱文隨即補充,「系統也保有彈性,比如銷售經理,可能更看重溝通能力或對商業趨勢的敏銳度,招募者就可以在系統中側重評估這些特定能力。」

這樣一來,即便面對大量職缺,企業也能快速設定好初步的篩選標準,只要發送面試連結給候選人,並讓MirWork的AI加入,AI就會分析面試者的語音語調、語言表達、回答的邏輯結構,甚至內容的相關性等多個角度,進行初步的客觀評估,並自動生成一份詳細的回饋報告,減輕人工初篩的壓力。

不只服務企業端,針對個人求職者,MirWork同樣提供了一系列實用的模擬面試與練習工具。求職者可以利用平台進行模擬面試,並獲得即時回饋。其中,「Quick Mock」的快速模擬面試功能,更能透過Chrome擴充插件在LinkedIn上使用。

求職者在瀏覽LinkedIn上的職缺時,可以即時針對心儀的職位進行練習。謝凱文也透露,團隊正積極計劃將MirWork與更多主流招募平台整合,未來將擴展至Indeed,以及針對台灣市場的104人力銀行,讓更多求職者能方便地使用這個工具。

這一切得以實現的背後,是MirWork長期積累的技術實力。平台的資料庫來自對數千次真實面試互動數據的分析,目的是找出不同職位在初輪面試時,通常會問些什麼問題。謝凱文分享:「雖然公司問法不同,但像『自我介紹』、『為什麼你適合這個職位』,或『你遇過最大的挑戰是什麼』這類問題,往往想聽得是你如何思考、如何有邏輯地表達。」

那麼,實際導入MirWork後,在實際應用中能為企業帶來多大的改變呢?「我們有個客戶是一家知名大公司,他們讓50位候選人在第一天就完成AI面試。招募團隊第二天就審閱完畢,迅速鎖定8位進入下一輪,最終在短短2週内發出了Offer。」謝凱文強調,「這樣完整的流程,過往通常需要3~4個月。」

從醫療AI到招募科技,不變的是「用科技助人」的初心

談及創辦MirWork的最初動因,謝凱文坦言,竟是為了解決自身時間分身乏術的困境。

「在Meta工作時,因為自己的經歷,我開始花時間指導一些學生和求職者準備面試。但求助的人越來越多,我的時間太少了。」他帶著一絲自嘲的笑容繼續說道,「當時我就想,科技能不能幫我規模化這些指導經驗。」

這一切,都源自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面試這麼難,卻沒有人教求職者怎麼準備?這個看似無心插柳的想法,最終在他離開Meta後,一步步孵化成了今天的MirWork。

MirWork
擁有生物醫學工程背景的MirWork創辦人謝凱文,早年曾在醫院參與儀器和手術工具的研發。「但有時我也會思考,為什麼總是在人們已經承受巨大痛苦時才介入?我希望能將價值創造前移。」 MirWork

MirWork,這名字本身是「模擬面試機器人」(Mock Interview Robot Work)的縮寫,同時也巧妙借用鏡子的意象,期望能如實映照出求職者在面試中的優勢與需要細心打磨之處。

這份期望,也確實在使用者身上得到了溫暖的回應。MirWork早期的一位使用者,在體驗後留言說,AI面試官的耐心和友善超乎他的想像,一步步引導著他這個對面試流程一無所知的新手。「那一刻,我覺得我們正在做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謝凱文強調。

然而,在追求效率與創新的同時,傳統面試中存在的偏見,也是MirWork高度關注的議題。「AI會更專注於候選人在過程中的表現,例如溝通方式、回答的邏輯結構、使用的詞彙等。」謝凱文指出,這類似於大型科技公司採用的匿名處理,旨在最大限度地減少主觀因素的干擾。

不過,被問及AI訓練數據本身是否可能帶有社會偏見時,謝凱文坦言,即便確保基礎模型的公平性是OpenAI等模型提供商的責任,但MirWork更專注於如何客觀評估候選人基於職位要求的實際能力,「我們只會將這些洞察提供給招募團隊,最終的錄用決策權仍在專家手中。」

MirWork的下一步:深化整合與打造社群

放眼未來,MirWork的腳步並未停歇。

團隊近期將推出一項名為「Hot Interview」的新功能。「透過分析近期數千次的模擬面試數據,我們發現某些特定公司和職位的練習熱度非常高,同時這些職位的面試難度也相對較大。」謝凱文解釋其構想,「我們將會把這些最受歡迎、最具挑戰性的『熱門面試』整理出來,供更多用戶練習,形成一個類似遊戲化的學習社群。」

更令人期待的是,MirWork正在積極研發更為沉浸的語音互動體驗。「我們目前已支持超過20種語言,用戶遍布全球。未來,我們希望能實現更細緻的AI口音模擬。」謝凱文舉例說明,「比如,讓AI面試官能模仿新加坡口音、印度口音甚至歐洲不同地區的口音。這樣,求職者就能提前適應不同文化背景的面試場景,訓練自己的聽力理解和跨文化溝通能力。」

他笑著補充,甚至有用戶希望將AI面試官的形象客製化成動漫角色,以緩解面試的緊張情緒。「練習能夠造就完美,這是我們在努力的方向,讓每個人都能更舒適、更自信地展現自己,了解自己的核心優勢,持續精進,總會找到真正適合的舞台。」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AI如何改善招募流程?我們的AI平台透過自動化候選人評估並提供超越履歷內容的即時互動見解,顯著加快了招募速度。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更有才華和熱情的團隊成員。歡迎關注我們的網站或LinkedIn 頁面,以了解最新職缺!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明確的優先順序、滿足客戶的回饋,建立專業的顧問和行業聯繫網絡至關重要。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成功地將企業客戶從小團隊引進上市公司,驗證了我們的商業模式。
2. 推出一款在Product Hunt上被評為當日第一產品的產品。
3. 完成了數萬次訪談。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MirWork
成立時間:2023年
產品名稱:MirWork AI、Quick Mock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