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簽下一紙商業合約,勝過十場創業競賽:投資人眼中的真正成長信號

簽下一紙商業合約,勝過十場創業競賽:投資人眼中的真正成長信號
Monster Ztudio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早期創業的世界裡,最大的挑戰往往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有太多看似誘人的機會,卻不知道該從哪一個開始。你可能接到過無數的邀請:大企業的「戰略合作」會議、合作方提議共同成立合資公司、各式各樣的創業競賽、媒體曝光與跨界合作,幾乎每一個都看起來充滿想像力,彷彿只要花點時間就能推動公司跨過一個新的里程碑。

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絕大多數的機會,最後只停留在新聞稿和投影片上,對公司的產品落地和商業模式驗證幫助有限。新創公司的時間和資源本就稀缺,當團隊把心力投入到這些看似重要的合作裡,真正能創造價值的工作反而被擠到後面。

對早期公司來說,專注在能落地的商業合約,才是最務實、最有效的成長方式。因為只有實實在在的合約,才能帶來收入、推動產品落地、驗證商業化能力,並最終讓公司邁向更穩健的成長軌道。

投資人觀察:5大常見迷思,最容易分散新創焦點

迷思一:合資公司迷思

成立合資公司看起來很雙贏,像是綁定了大企業資源、獲得了長期合作。但實際上,許多早期團隊最後反而失去了自身的產品節奏與決策主導權。沒有明確業務量、收入目標的合資公司,往往難以為團隊帶來真正的增長。投資人更重視的是團隊的獨立產品力與商業化能力,而非過度依賴外部資源的合作模式。

迷思二:戰略合作的幻覺

「一起做市場」、「合作共贏」這些詞聽起來很美好,但若缺乏明確的 KPI 與合同金額,合作最終可能只會耗費團隊的時間與資源,對商業模式的驗證幫助有限。所有合作都應該帶來可衡量的業務成果,否則容易成為分散焦點的來源。早期團隊需要學會篩選合作機會,專注在能帶來實質收入與成長的項目上。

迷思三:媒體曝光與創業獎項

許多早期團隊投入大量時間準備 Pitch、接受採訪、參加比賽,最終收穫了掌聲與獎盃,卻未必帶來實質的客戶或收入。媒體與比賽確實能提供品牌加持,但對新創公司而言,它們應該是輔助工具,而非核心策略。真正的競爭力仍來自可持續的業務增長與商業化驗證。

記者會news conference_shutterstock_524682904.jpg
Shutterstock

迷思四:技術完美主義的延遲

「等我們把模型再優化10%再上線」這類想法聽起來合理,但過度追求完美,往往會讓產品錯失快速迭代與市場驗證的機會。對早期團隊而言,先擁有付費客戶,再持續優化體驗,才是更健康的路徑。速度與真實用戶的回饋,通常比初期階段的技術完美更重要。

迷思五:融資輪次虛榮與競品焦慮

有些團隊過度關注融資金額、估值排名,或被競品的市場動態牽著走,結果忽略了自身產品與商業模式的打磨。融資應該被視為成長的助推器,而非終點目標。團隊若將重心放在滿足客戶需求、優化商業模式,自然會在後續融資中獲得更好的條件。

為什麼投資人更看重「簽下合約」而不是「發新聞稿」

相比這些容易分散焦點的情況,簽下實實在在的商業合約,對早期公司有3個不可替代的價值:

現金流與商業化驗證

商業合約意味著有客戶願意為產品或服務付費,這不僅能帶來現金流,更是對產品價值的直接肯定。對投資人來說,有收入的團隊比只有市場口號的團隊更具說服力,因為這代表商業模式已經獲得了初步驗證。

握手 商務 合作
shutterstock

產品落地與需求校準

簽下合約的客戶,會推動團隊將產品真正落地,並根據市場需求持續調整。這比起上百個免費試用或意向書,更能為團隊提供真實的市場反饋,幫助產品快速迭代。

專注與資源配置的清晰化

有明確交付內容的合約,會要求團隊設立清楚的 KPI、時間表與資源分配。這能讓團隊的工作重心回到核心產品與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上,而非停留在尚未具體化的構想階段。

商業合約是早期新創的專注力放大器

早期創業的資源有限,最大的風險往往不是缺乏機會,而是被太多缺乏實質價值的機會分散注意力。簽下商業合約,不僅能帶來收入,更代表公司已經找到產品、商業模式與市場需求的交集,並開始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對創業者而言,專注在能落地的合作,等於專注在讓公司真正活下來、並走向成長的關鍵。這才是早期公司最值得追求的核心成長信號。

本文授權轉載自《VENTURE+》,原文標題:[V+觀點] 專注落地,不追光鮮:投資人最在乎的早期成長信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VENTURE+》 《VENTURE+》

VENTURE+ 專注於投資亞洲地區新創及高成長型事業。 除了帶給創業家必要資金與新創資源整合外,更重要能帶來「真正價值」,以改變新創企業成長軌跡與速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