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家在顯微鏡下,看著一片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切片,清晰可見的β-澱粉樣蛋白斑塊,如同城市中的垃圾堆,標示著大腦功能已然失序。他看見了疾病的結果,卻無法得知最初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特定蛋白質的堆積。
數10年來,這便是神經科學與癌症研究面臨的巨大瓶頸。我們能觀察病灶,卻無法精準抓取病灶位置的「致病元兇」,也就是那些異常的蛋白質。
由前中研院學者廖仲麒創辦的新析生技(以下稱Syncell),開發出全球第一台可抓式顯微鏡,就如同為科學家配備了一雙奈米級的精密手術手臂,能深入千萬顆細胞中,精準「抓出」特定區域的所有蛋白質。
近期,Syncell宣布完成由台杉投資領投的A輪新台幣7.5億元,累計募資總額已達新台幣12億。從一間實驗室的好奇心出發,Syncell是如何走過這條路的?
解鎖細胞黑盒子的「光標靶儀」:一台能『抓』到病因的顯微鏡
傳統方法尋找致病蛋白,就好比想知道一棟大樓裡是誰在製造噪音,卻只能把整棟大樓的居民都請出來盤問,不僅效率低落且非常不精準。尤其在人腦等複雜組織中,用抗體去標記已知蛋白的方法更是限制重重。
「我們的技術,就像直接告訴你,噪音來自8樓5號房,然後只把那一戶的人請出來,」廖仲麒用比喻解釋。Syncell的核心技術,被命名為光標靶儀,能夠在不預設標靶的情況下,捕捉並分析組織或細胞中的蛋白質。
首先透過顯微鏡,科學家或AI會辨識出感興趣的區域,例如癌細胞中對藥物有抗藥性的區域,或是神經細胞內的異常蛋白結塊。鎖定目標後,儀器會以精準度達100奈米的雙光子雷射光照射目標區域,這個過程如同3D列印,但並非使其固化,而是觸發一種光化學反應。
在光照瞬間,溶液中的特殊化學分子會被活化,並像便利貼一樣,「貼」在目標區域內所有的蛋白質上,接著將所有細胞打碎後,儀器中放入帶有磁性的「磁珠」,這些磁珠只會吸附被貼上標籤的蛋白質,其他數以萬計的正常蛋白質則會被洗掉。最後,將純化後的蛋白質送入質譜儀分析,便能鑑定出該區域所有的蛋白質種類,找出過去從未發現的「致病嫌犯」。
廖仲麒說,這項技術的威力在於「高精準」。它不需要預先知道要找什麼蛋白質,只要是肉眼或AI在顯微鏡下能辨識的區域,就能進行抓取。以往帕金森氏症的研究耗費20年可能才找到一個生物標記,而利用Syncell的技術,或許在一年內就能找到20個新的潛在標靶。
不過,這份精準度來之不易。儀器在2017年就已成形,但真正讓技術穩定可用的化學探針,卻花了整整4年。「你可以想像,如果我們灑下的化學分子,在沒打光的時候也會亂黏,那就會產生巨大的雜訊。」廖仲麒說,團隊耗費無數心力,才找到能將背景雜訊降到最低的完美配方,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精準度。
A輪募得7.5億:Syncell如何敲開與大廠賽默飛的合作大門?
Syncell的潛力迅速吸引了創投目光,繼Pre-A輪與種子輪後,2025年7月Syncell獲新台幣7.5億A輪資金。而要將一台尖端儀器賣向全球,團隊靠的不是傳統的銷售模式,而是一套猶如特種部隊作戰般的精準打擊策略。
「從創立第一天起,我就決定要打國際市場。」曾任美國大學教授的廖仲麒深知,一個史丹佛大學的訂單,就可能超過整個台灣,「我們的儀器單價比較貴,就像愛馬仕包,所以你必須先找出那些『買得起愛馬仕的人』。」
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他們不做大海撈針式的陌生開發,而是將目標鎖定在全球前500大學術機構與前100大藥廠。而後利用大數據分析,抓取頂尖科學期刊的作者名單,鎖定那些發表論文最頻繁、研究領域最相關的意見領袖(KOL),並由銷售人員親自飛往世界各地,帶著客製化的數據與簡報,直接與科學家對話。
「因為我自己是教授,我知道哪些人是有能力、也有需要買這種昂貴儀器的。」廖仲麒強調,一旦這些KOL利用Syncell的技術發表突破性研究,將會在整個學術領域引發連鎖效應,吸引更多科學家採用。
美國頂尖的梅約醫學中心便是早期客戶之一,而與哈佛大學的公開合作案,更是KOL策略的經典體現。「我們正協助哈佛的實驗室,分析為何不同免疫療法的藥物療效會有差異。」廖仲麒解釋,「我們的儀器能精準抓取藥物實際作用區域的蛋白質,幫助他們釐清療效的根本原因。」
近期,Syncell更引起了產業龍頭的注意,與賽默飛世爾科學開啟策略合作。賽默飛世爾科學服務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其業務涵蓋分析儀器、試劑耗材、專業診斷、藥物開發服務及實驗室支持與資產管理服務等。
最初,是Syncell主動前往參加賽默飛的用戶會議,在會中發表技術演講,引起了賽默飛高層的注意。「他們的質譜儀需要精純的樣本,而SYNCELL的儀器正是最關鍵的工具。」廖仲麒說,Syncell的核心技術將與賽默飛最新的質譜平台結合,使研究人員能更快、更準確地理解疾病機制。
從19年學術路到80人跨國公司:一個教授的意外創業之旅
「這本來只是我自己實驗室要用的東西。」創辦人暨執行長廖仲麒坦言,在美國深耕學術界19年後回到中研院任職,最初他只是為了解決自身基礎研究的難題。當時他好奇細胞的「天線」纖毛的運作方式,「為何有些蛋白質能進去,有些不行?我那時後只是想到能精準比較內外蛋白質差異的方法。」
沒想到,這台為解決單一問題而生的儀器,竟像一塊磁鐵,吸引了院內各領域的科學家。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專攻癌症的、探索再生醫學等領域的二、三十位教授紛紛上門,希望藉由這項技術解開各自領域的謎團。「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它的應用潛力遠遠超乎我想像,」廖仲麒回憶道。這股強大的需求,讓創業的念頭開始萌芽。
2019年,獲得科技部「價創計畫」成為將他推向創業之路的關鍵一哩。2020年,Syncell正式成立。然而,從一位學者,到必須為公司營收和員工生計負責的經營者,這條路充滿了挑戰。
「當教授,90%的時間你都覺得備受尊敬;去募資,99%的時間都在被拒絕。」廖仲麒苦笑道,這種心態的巨大落差,以及從追求科學真理到聚焦賺錢這個單一目標的過程,需要不斷的取捨。「比如我用儀器找到新的阿茲海默症蛋白質,身為科學家的本能會非常想往下研究它的功能,但不行,因為公司的錢必須專注在賣儀器上。」
廖仲麒苦笑,創業是一條充滿痛苦與樂趣的道路,而支撐他走下去的,除了商業上的成功,更有一份額外的使命感。他曾向投資人描繪找到疾病新標靶的藍圖,彷彿手握絕世神兵,「我有倚天劍,為什麼不直接用它來斬妖除魔?」但投資人直接點醒他:「不行,你得先乖乖地賣倚天劍。」
這種必須取捨的掙扎,是他創業後最深刻的體悟。5年下來,Syncell已從兩三人的實驗室團隊,成長為在台灣、美國、歐洲擁有超過80名員工的跨國企業。
「如果我們成功了,很多疾病可能因此有解方,這不只是賺錢而已。」廖仲麒說,這份使命感,是讓他得以繼續創業的責任,而這也道盡了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修行之路——必須先創造商業價值,才能實現最終的科學理想。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最常被問的是:「你們的技術是什麼?」 我會先了解客戶或投資人的專業背景,以不同的方式去闡述我們核心技術的價值。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更多優秀人才!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創業讓我體會到優先順序的重要性,團隊合作與外部貴人、業師的支持。沒有對的人和適時的幫助,就很難往前走。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找到最棒的團隊、善用有限資源、打造協作文化。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新析生物科技Syncell
成立時間:2020
官方網站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