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介觀生醫切入「醫院最後一道防線」:幫醫生在血肉模糊中找到腫瘤邊界

介觀生醫切入「醫院最後一道防線」:幫醫生在血肉模糊中找到腫瘤邊界
蔡仁譯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手術室的無影燈下,時間彷彿凝結。外科醫師劃開組織,面對一片血肉模糊,最大的挑戰並非切除,而是判斷「範圍」。在腦、肺等攸關性命的功能性器官中,切太少可能導致癌症復發,切太多又會造成永久性損傷,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在毫釐之間權衡的艱鉅戰役。

「手術時,醫師沒辦法用眼睛或觸摸,去精準知道腫瘤的邊緣到底在哪裡。」介觀生醫創辦人吳沛哲一語道盡所有癌症外科醫師面臨的最大困境。過去數10年,醫界依賴「冷凍切片」(Frozen Section)在術中進行緊急判斷,但其影像品質充滿不確定性,「現在的影像品質,沒辦法提供完整的資訊,所以手術光靠這個是不夠的,醫師在臨床判斷上常常會不確定。」

2022年成立的介觀生醫,正試圖用一道光,驅散這片長達百年的迷霧。憑藉其獨創的「光學虛擬切片」技術,他們開發的PathoScope數位病理掃描儀,能將過去動輒半小時甚至更久的術中病理檢測,壓縮至5到10分鐘。

然而,最初他們甚至不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生。這群沒有醫師背景的光學專家,是如何在撞上市場冰牆後,闖入醫界最保守、最核心的病理診斷領域?

台大光電出身的工程師團隊,如何找到新藍海?

介觀生醫的起點,是國立臺灣大學的實驗室與經濟部的價創計畫。創辦人吳沛哲與團隊挾著深厚的光學顯微鏡設計與製造實力,最初的創業題目是非侵入式檢測設備小神經觀測儀,但在2023年,團隊卻殘酷地意識到,其商業模式存在根本問題,「我們一開始的客群沒辦法負擔高端設備,最終的收費方式run不起來。」吳沛哲坦承。

在技術領先與市場碰壁的十字路口,他們果斷選擇了pivot。這次轉向並非盲目摸索,而是盤點自身核心優勢後,對市場龐大需求的系統性掃描。吳沛哲回憶道:「我們問自己,顯微鏡在哪個領域能創造最大價值?『癌症手術中的即時病理檢測』這個題目就浮現了出來。因為醫師在手術台上沒辦法等7天拿到病理報告,我們希望提供一個『手術當下』就能做出臨床判斷的工具,幫助醫師切得準、也切得對。」

PaTHOScope 影像畫面
PaTHOScope 並非被動地觀看顏色,而是主動發射特定光線,捕捉染劑分子回饋的特定光學訊號。接著,再以獨家專利演算法執行降噪與影像拼接,無縫拼接成一張公分級別的超高解析度數位病理影像。 介觀生醫

這個決定,也迫使這群工程師出身的創業者,完成從技術思維到市場思維的關鍵蛻變。「過去我們常覺得自己技術很好,被質疑時會很受傷,後來才明白問題出在沒有做好市場調查。」吳沛哲說。

破解百年物理極限:1台顯微鏡如何同時做到檢測快4倍、看得細?

找到了新方向,但如何打入被視為「醫院最後一道防線」的病理科,是下一個難關。

病理科醫師是醫界最嚴謹的一群人。介觀生醫從產品設計之初,就將降低醫師的採納風險作為最高指導原則。

「我們不做傳統的切片,而是用光學的方式取得虛擬切片。」吳沛哲解釋,醫師只需將切下的新鮮組織染色,放進PaTHOScope ,即可在幾分鐘內取得可診斷的影像。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將光學訊號轉譯為病理影像。PaTHOScope 並非被動地觀看顏色,而是主動發射特定光線,捕捉染劑分子回饋的特定光學訊號。接著,再以獨家專利演算法執行降噪與影像拼接,無縫拼接成一張公分級別的超高解析度數位病理影像。

這套方案的核心優勢在於整合。「我們的顯微鏡系統整合了硬體、軟體和染劑訊號擷取。醫院不需要改流程、不需要重新訓練,只要把樣本放上去就可以開始看。」吳沛哲說。目前,這項技術主要應用在乳癌與肺腺癌,「這兩種癌別手術時都非常需要知道腫瘤邊界,特別是乳癌會有保留手術,傷口大小會直接影響術後復原與病患生活品質。」因此,這不僅讓診斷評估速度比傳統流程快上4倍,更完整保全了珍貴檢體。

搞定醫院最後防線後,下一步將產品整合AI與啟動募資

一項醫療技術若無法落地,終究只是實驗室的成果。介觀生醫從創立初期就與台大醫院癌症中心緊密合作,共同驗證、優化臨床流程。這次合作讓團隊學到最寶貴的一課。「技術團隊一開始只會專注在影像品質,我們只能做到『夠用』,但醫師會告訴你如何從『夠用』走向『好用』。使用者介面、如何整合病歷資訊等細節,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吳沛哲強調:「最關鍵的是跟醫師一起把流程設計對。我們不是只開發技術,而是確保每一個步驟,都符合臨床上真正的需求。」

介觀生醫
介觀生醫執行長吳沛哲 蔡仁譯攝

在台大醫院的成功驗證,為介觀生醫的商業化奠定了基石。而在商業模式上,團隊也展現了高度彈性,提供設備買斷、訂閱制或耗材收費等多元合作模式。

「我們現在是在台灣走自費市場。」吳沛哲坦言,「所以還要驗證的是:病人會不會為這樣的服務買單、能不能達到他們覺得值得的價值。」

除了持續將台大驗證成功的模式複製到更多醫療場域,近期團隊也透過經濟部的Tree Landing Program計畫前進矽谷,成為Berkeley SkyDeck第20屆的團隊,更與史丹佛、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等醫院進行深度訪談,證實了手術中即時病理檢測是全球性的共同需求。

展望未來,團隊預計在2025年下半年啟動新一輪募資,引進策略型投資。吳沛哲透露,介觀生醫的野心不止於硬體,下一步也將整合AI技術,訓練模型自動標註可疑的癌細胞區域,輔助病理科醫師做出更快速、更精準的判斷。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客戶最常問我們,這套系統跟傳統冰凍切片比起來,準確度和流程整合是否真的可靠;投資人則會追問市場夠不夠大、商業模式能不能持續。這些問題的背後,其實反映了他們對臨床落地與市場規模的高度期待。我們的回應是:我們已經在臨床試驗中證明我們的解決方案可提供比冷凍切片病理更快速,且可提供更多的臨床關鍵資訊;同時,癌症術中病理是一個數十億美元規模的市場,我們的模式結合設備、耗材與 AI 軟體,能建立長期、可擴張的成長動能。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我們團隊目前最缺乏的,其實不是技術或臨床驗證的能力,而是進一步擴大規模的資源。比方說,我們已經證明了技術在臨床上可行,下一步需要的是更多臨床合作與市場拓展的支持。換句話說,這個『缺口』正是我們的成長機會,只要有合適的合作夥伴或資金介入,我們就能把現在的成果快速放大。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創業教會我最大的事,就是不確定性中保持清晰的方向感。我們一路上遇過技術挑戰、資金壓力,也常在市場回饋中調整策略,但這些經驗讓我更懂得傾聽使用者、快速迭代,並把挫折轉化成成長。我覺得創業最大的收穫,是讓我和團隊學會如何在有限資源下不斷前進,同時保持對使命的堅持。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創業至今,我認為我們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第一,我們把技術真正推進到臨床,證明了它的可行性與準確度; 第二,我們從醫師與病人的需求出發,不斷調整產品設計,讓系統能融入實際手術流程; 第三,我們建立了一支跨領域團隊,從醫師、工程師到商務,都能緊密合作,讓技術不只是停留在實驗室,而是逐步走向市場。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介觀生醫mesoView
成立時間:2022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