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先進製造新創ARRIS Composites(棱合科技,以下稱ARRIS) 正在將台灣推向全球材料科學革命的前沿。ARRIS在8月27日宣布,其在台總投資金額已超過2,000萬美元(約為新台幣6億元),並已在桃園成功建置生產設施,以其獨創的「增材成型(Additive Molding)」技術,顛覆傳統碳纖維的製造極限。
這項策略的成果已在全球最嚴苛的賽場上得到驗證。ARRIS最新研發的超輕量碳纖維複合材料技術,已成功導入全球頂尖自行車品牌Specialized旗下Roval CLX輪組,並在2025年環法自行車賽中,協助車隊拿下佳績。
「台灣擁有世界級的製造能力與工程人才,是我們推動創新製程落地的關鍵夥伴。」ARRIS執行長Riley Reese表示,「美國總部專注於技術研發,台灣則負責材料生產、產品製造,台灣是我們全球策略中的關鍵節點。」
這家備受矚目的矽谷新創,為何選擇將最重要的量產基地深植台灣?
一棵樹的啟示,如何催生顛覆50年傳統的「增材成型」技術
「當你看到傳統的碳纖維產品,無論是頂級跑車內裝還是高爾夫球桿,總會看到那種標誌性的編織格紋。」Riley指出,「這是一種沿用了50年的技術,但從性能角度看,它並不是最佳解答。」
他解釋,編織結構意味著纖維並非完全對齊於受力方向,且傳統的熱固性樹脂製程一旦固化便不可逆,產生的大量邊角料也難以回收,導致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在大規模消費市場的應用。
為此,ARRIS開發了名為「增材成型的製造技術」。Riley表示,其靈感來自於自然界:「一棵樹它的纖維完美地從樹幹順應到樹枝,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傳遞力量。我們的技術,就是要在微觀層面複製這種智慧。」
ARRIS的專利技術堆疊涵蓋三大核心:首先是設計軟體,能精準模擬產品受力情境,規劃出最佳的纖維排列路徑;其次是獨家材料,採用熱塑性複合材料,如同可回收的寶特瓶,讓製程廢料得以循環再利用;最後是高速模具成型工藝,將預先排列好的連續纖維,以高壓高溫一次成型,徹底摒棄了耗時費力的手工疊層。
這個結合了軟體、材料與自動化的平台,不僅讓碳纖維的強度與剛性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更讓規模化量產成為可能。
Specialized環法賽桂冠背後的技術
ARRIS技術威力的最佳展現,莫過於那根在環法賽中大放異彩的自行車輻條。
Bert Mannhalterm在6年前加入ARRIS ,主導材料研發與自行車產品的業務。「我們決定自己開發一款產品來證明技術的極限,輻條是最好的選擇。」他表示,這個由ARRIS自主研發的產品,產能超過100萬根,重量比市面上最頂級的鈦合金航空輻條還要輕上60%,且一根輻條更能支撐起1,000磅的重量,「這幾乎是一台重機的重量。」
這項突破的關鍵,在於解決了碳纖維與金屬結合的百年難題。ARRIS團隊研發出專利技術,能在碳纖維與鈦金屬接頭之間形成完美的介面層,確保力量能傳遞。
當這項技術展示給Specialized後,雙方一拍即合。ARRIS的輻條不僅讓Roval CLX輪組的整體強度提升了20%,更因為其學外型與輕量化特性,為車手帶來了競爭優勢。而這項產品從新產品導入到年的規模化量產,全部都在ARRIS的桃園工廠內完成。
「台灣擁有實現這一切的頂尖人才與嚴謹的製造文化,」Riley強調,「當產品的安全性攸關人命時,我們對台灣的製造品質抱有絕對信心。」
為何是台灣?矽谷獨角獸的全球佈局:40項專利與下世代穿戴裝置的野心
「早在2020年,我們就決定要來亞洲。我們評估過馬來西亞、越南,但最終只有台灣能讓我們感到自在。」Riley解釋,「台灣對IP的保護、工程人才庫,以及在消費電子與自行車產業的根基,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ARRIS的核心是智慧財產權,公司至今已申請超過65項專利,而已獲准的專利就超過40項。目前ARRIS的美國總部專注於前瞻技術研發,而台灣則是全球材料生產、產品製造的中心。
隨著自行車市場的成功,ARRIS已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市場。從能提供更強能量回饋的跑鞋中底、交通領域的應用再到下一代的穿戴式裝置。
「你可以看到,頂級智慧型手機的材質,已經從鋁、鋼,走到了鈦合金。當Apple這樣的公司用盡了金屬的選項後,下一步是什麼?」Riley透露,目前正與一些AR/VR公司進行洽談,「下一個世代的AR/VR裝置需要更輕、更薄,且能與電子元件完美整合的結構,這正是我們技術的絕佳舞台。」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