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穿著布鞋的鯊魚嗎?這個在TikTok上配有義大利語旁白「Tralalero Tralala」、毫無意義的「腦腐」迷因在近一年爆紅,背後的推手背後其實是來自一家AI新創OpenArt。
OpenArt由前Google員工創立的新創,團隊僅10人,卻在短短一年內將年經常性收入(ARR)從不到100萬美元快速成長至超過1,000萬美元,並正朝著超過2,000萬美元的年經常性收入邁進,而且每月活躍用戶已達約600萬人。
OpenArt帶有什麼魔力,吸引無數人創作出毫無意義的病毒迷因?
OpenArt:讓5歲小孩也能說故事
OpenArt的創辦人暨執行長Coco Mao與技術長John Qiao都是來自Google的資深工程師。看好社群媒體與短影音的商業潛力,他們在2021年離開Google,打造了一個結合社群媒體和電商的平台。
不過這個嘗試失敗了,而轉捩點出現在2022年8月。
當時,OpenAI的DALL-E 2開始引起廣泛關注,Coco和John卻發現其中的痛點:儘管AI圖片生成技術令人驚豔,但許多使用者卻難不知道該怎麼下指令(prompt)來生成想像中的圖片。察覺到這個問題,他們迅速展開行動,並只用一週時間就打造出產品原型。
Coco隨後在Hacker News上發表了一篇文章〈OpenArt: Pinterest for DALL-E 2 images and prompts〉,讓使用者查看每張圖片所使用的指令,以便從中獲得靈感。這篇文章在24小時內吸引了超過1萬人瀏覽,且進一步來到OpenArt上。
「我們的願景是將簡單的想法直接轉化為完整的視覺故事,無論是影片形式,還是未來可能出現的其他創新形式。」Coco Mao說,故事敘述是人類的本能,而過去所有的創作都具有門檻,無論是製作成本、靈感還是專業知識跟技能,但是AI簡化了這一切,甚至就連5歲小孩也能將想法直接生成為動畫電影。
Coco Mao將市場上既有的工具形容為複雜的「手排車」,為了跟Midjourney、Ideogram、Sora、Pika或Runway等其他AI生成圖片或影片的工具做出定位區隔,OpenArt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更簡易的「自排車」,把複雜的「下指令」這個步驟拿掉,只要用模板或一句話,OpenArt就能自動處理腳本撰寫、分鏡圖生成和影片創作的所有中間步驟,甚至是創造自有的「主角」,讓這位主角在每一個影像中出現。
獨特的角色功能以及「一鍵生成故事」的魔力
主角功能(Consistent Character Feature)可以說是OpenArt成功的關鍵。
這個功能在解決AI生成內容中長期存在的「角色一致性」難題。無論是在圖像還是影片中,這個功能都能確保角色形象在不同場景中保持一致性,大大提升故事的沉浸感和真實性。該功能近期在Product Hunt上獲得了第一名,證明了其受歡迎程度。
OpenArt也提供圖像生成與客製化模型訓練的功能,使用者只需上傳少量圖片(例如角色或特定風格),大約30分鐘後,AI模型就能學習並生成數百種基於這些風格的全新設計,這能將創意效率提升百倍。
今(2025)年8月,OpenArt新推出了「一鍵故事」(One-Click Story)功能測試版,使用者只需輸入一句話、一段腳本,甚至是一首歌,就能生成長達1分鐘、具備完整故事線的影片。
Coco Mao表示,OpenArt的成功可以說是建立在2個關鍵點上:開源技術以及精準的社群受眾。以技術來說,OpenArt選擇以Flux、Stable Diffusion等多種開放原始碼模型為基礎,這種策略讓他們能夠保持在技術發展的最前沿,運用每月最新的開放原始碼無縫替換更好的模型,讓OpenArt成為一個快速迭代、始終保持最高品質的平台。
受眾方面,OpenArt主要專注於社群媒體內容創作者、角色扮演玩家(Cosplayer)或者藝術創作者,不過現在也拓展了B2B客戶,例如廣告行銷公司和電影工作室,因為OpenArt幫他們解決了廣告素材的壓力,以及降低製作分鏡圖和概念電影的成本。
OpenArt以訂閱收費為商業模式,依照用量分成四個等級,目前年營收有望突破2,000萬美元,每月活躍用戶也已經達600萬人。
版權爭議與市場挑戰:OpenArt的平衡木
不過OpenArt也逃不了所有AI新創都會面臨的爭議:資料來源與版權問題。
OpenArt的AI生成內容可能涉及模仿其他藝術家的風格,以及潛在的智慧財產權侵權問題。最新上線測試的「一鍵故事」中的角色Vlog選項,可能因為提供如皮卡丘、海綿寶寶和超級瑪利歐等角色,也構成智慧財產權侵權的風險。
OpenArt對此非常謹慎。
Coco Mao表示,他們努力避免智慧財產權侵權,通常預設情況下,其使用的模型會拒絕生成受版權保護的角色,「但有時也會出現疏漏。」她補充說,OpenArt樂意與主要智慧財產權持有者洽談授權事宜。
另一方面,儘管OpenArt的社群黏著度很高,AI技術的日新月異仍可能將他們拉下神壇。例如Instagram、Snapchat和TikTok等社群媒體巨頭,正在將越來越多的AI工具整合到其創作工作流程中,還有像是Midjourney、DALL-E、Ideogram、Playground AI、Craiyon、Grok和Photoroom等既有對手也會不斷更新自己的模型。
OpenArt已經在AI生成內容的浪潮中找到了立足點,透過專注於視覺故事敘述和提供「一鍵式」的便捷體驗,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戶並實現了快速增長。然而,這也意味著他們必須在技術創新、用戶體驗、商業模式以及複雜的智慧財產權和市場競爭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騎車、拍照、寫寫稿。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vincent.tseng@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