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拆解Anduril:估值突破300億美元、台海安全的X因子,它如何以AI自主武器重塑現代國防?

徐維澤
徐維澤 2025-07-07
拆解Anduril:估值突破300億美元、台海安全的X因子,它如何以AI自主武器重塑現代國防?
Anduril Industrie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二戰結束後,美國之所以能長期維持軍事領先,核心在於五角大廈與尖端科技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從冷戰時期大量國防研發預算,到DARPA資助半導體、網際網路等關鍵技術,皆奠定了「矽谷-國防」共同繁榮的基礎。

然而,1990年代網路與行動裝置浪潮興起後,矽谷資本與人才大多轉向消費型市場,國防創新被迫仰賴少數步調緩慢的傳統承包商,技術更新逐漸滯後。當戰爭樣態快速朝向「自主系統+人工智慧」演進時,這種脫節在能力上形成明顯缺口,迫切需要新的供應商彌補。

Anduril Industries正是在此背景下於2017年創立,專注開發涵蓋空、陸、海、天多域的自主防衛系統,目標是在矽谷速度下提供更優質、成本更低廉的軍事科技,協助美國與盟國保持對潛在對手的技術優勢。

與傳統「成本加成」承包商不同,Anduril採用自籌資金先行研發並打造完整產品,再向政府銷售的模式。此一「Build it first」策略,讓公司能夠高速迭代,並將AI指揮控制軟體、智慧無人機與監控塔等成熟解決方案即刻交付部隊使用。

在中美等大國競爭升溫、自主武器成為新戰場邊界的今日,Anduril提供了一個論證:透過將矽谷式創新與國家安全需求結合,西方仍可延續其在國防科技上的領先地位。其「軟體驅動的自主能力 + 感測器整合」策略,正為久未革新的國防體系注入活水,也使Anduril成為維繫美軍科技優勢的關鍵新勢力。

矽谷叛逆者的誕生──Anduril創辦傳奇

Anduril的誕生始於創投Trae Stephens(Founders Fund合夥人)與VR先驅Palmer Luckey的相遇。Stephens早在2014年就提出「修復國防採購失靈」的論點,並尋覓一間能「顛覆軍方長期既定模式」的新創企業 。同年,他結識剛以20億美元將Oculus VR賣給Facebook的 Luckey,發現兩人都對國安科技懷抱熱情。Luckey於2017年因一筆1萬美元的親川普政治捐款風波被Facebook解雇,讓他毅然投身國防領域。

2017年初,Stephens向Luckey提出打造「下一代國防承包商」的構想;Luckey立刻拍板,並攜手前Palantir工程師Brian Schimpf(現任 CEO)、Matt Grimm(COO)及前Oculus資深工程師Joe Chen組成創始團隊 。Luckey為公司取名Anduril——托爾金筆下「Andúril」之意為「西方之焰」,象徵以科技「捍衛西方文明」的英雄使命。

Anduril Industries
Anduril共同創辦人Palmer Luckey。 Anduril Industries X

同年夏天,Anduril自籌資金完成首批Sentry Tower自主監控塔;年底便與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簽下試點合約,部署於美墨邊境。2018年起,這些搭載AI的塔台已協助偵測非法入境行動,並迅速引起五角大廈關注,驗證了「先研發、後簽約」模式的可行性。

總結而言,Anduril的創辦歷程是一群矽谷叛逆者(以Luckey與Stephens為首)挑戰傳統國防體系的故事;他們堅信,一家以使命驅動、私募資金支持的科技公司,能以更快速度創新並為美軍帶來更先進的防禦能力。

戰場作業系統 × 自主兵團──Anduril「眼・耳・手」產品全景

Anduril 常被稱為「以Lattice OS為核心、橫跨空、陸、海多域的自主系統家族」,為部隊提供整合且持續運作的防禦解決方案。實務上,Anduril同步打造先進軟體與專屬硬體,形成垂直整合的國防平台。

Lattice OS是一套AI賦能的戰場管制軟體,透過感測器融合、電腦視覺與機器學習,為操作員呈現即時3D態勢圖,加速決策並觸發自主反應,可視為「戰爭作業系統」。

圍繞這一核心,Anduril 研發出在前線充當「眼、耳、手」的硬體組合:

系統 主要用途 特點
Sentry Tower 自主監控塔 多感測器 24/7 偵測人車;最早充當「虛擬邊境圍牆」
Ghost 4/Ghost X 小型無人機 (sUAS) 模組化、低噪音、長航時,用於情監偵
Anvil 攔截無人機 以撞擊摧毀敵方 UAV 的反無人機載具
Fury Group 5 自主無人機 噴射推進、可攜重型載荷、遠程任務
Dive-LD/Ghost Shark 大型自主水下載具 海軍偵搜、水下作戰;澳洲國防合作案

來源:Contrary Research

所有平台均以Lattice OS為神經中樞,資料即時回傳並統一協調。

Anduril的策略被稱為「特洛伊木馬」:公司洞悉五角大廈對「純軟體採購」的遲疑,遂將先進自主軟體包裹進軍方樂於採購的硬體中銷售——例如一部內嵌Lattice AI的無人機或塔台。透過這一軟硬一體模式,Anduril讓軟體隨硬體一併部署於戰場,並以橫跨指揮軟體、感測塔、空中/水下載具的完整產品線,成為「下一代國防科技的一站式供應商」。所有系統天生網狀互聯,為作戰單位提供比傳統裝備更快速的自主威脅偵測與反制網路。

巨額軍費潮流下的藍海──Anduril 的客戶戰線與市場版圖

客戶聚焦

Anduril的主要客戶是美國政府,特別是國防部(DoD)與國土安全部(DHS)。公司首筆合約來自 2018 年的美國海關暨邊境保護局(CBP),該局以Anduril的AI哨塔監控美墨邊境。此後,隨著產品線擴大到自主作戰系統,DoD(自特戰司令部到空軍各單位)迅速成為最大客戶。2022年,Anduril在11家競爭者中勝出,奪得美國特戰司令部(SOCOM)反無人機大單,10年上限9.67億美元,涵蓋Sentry Tower、Anvil攔截機與各型無人機等,用於保護特戰部隊不受敵方UAV威脅。

公司亦積極打入美國盟邦市場。2022年成立 Anduril Australia,並與澳洲國防部簽下1億澳元合約,聯合開發「Ghost Shark」水下自主潛艦(Dive-LD),支援澳洲水下戰力現代化;在英國,Anduril透過TALOS計畫向皇家海軍與皇家陸戰隊供應AI與自主系統,協助整合未來作戰能力。

除政府外,Anduril也看到商業安全市場潛力。油氣管線、電廠等關鍵基礎設施同樣需要長時監控。公司指出,其自主監測系統能預防2019年沙烏地油廠遭無人機攻擊類似事件,顯示高價值場域的民間防衛亦是可觀商機。

市場規模與動態

Anduril鎖定的國防市場規模龐大且持續成長。2020年美國國防總預算7,780億美元,其中約4,480億以合約形式流向承包商;預估到2024年,DoD合約支出將突破4,500億美元/年。即便扣除食品、制服等非技術項目,每年仍有數千億美元可供Anduril這類科技公司競逐。若再加上盟國國防預算與新興商業安全需求,總可服務市場(TAM)輕鬆達到每年數千億美元規模。

更重要的是,支出結構正快速傾向軟體、網路與自主系統。五角大廈的重點計畫JADC2(跨域聯合指管)旨在將陸、海、空、天、網路所有感測器與火力節點串聯為單一網絡,DoD明確表示要「把所有監偵與武器系統織成一張統一戰場圖,並遠端協同運用」。Anduril的Lattice OS正好與此願景相符,可整合多源感測並自主協調資產。隨美軍愈發把軟體與AI視為核心戰力,新預算科目正為Anduril一類公司敞開。

最後,國防支出是出了名的景氣抗壓。自1960年起,美國國防預算從未在任何十年間出現負成長。從東歐到印太的地緣緊張,也促使多國提高國防預算,對國防科技新創形成長期利多。綜合而言,Anduril正立足於一個不僅規模龐大且穩健,還因數位化浪潮而加速現代化的市場;而軟體、AI與自主能力正是Anduril的拿手強項,未來成長潛力可期。

巨頭圍城 × 矽谷突襲──Anduril 的戰場競局

美國國防產業長期由少數大型承包商壟斷,競爭相對有限。事實上,三分之二的重大國防合約僅有單一投標者,而吸引三家以上投標者的案子不到 10%。缺乏競爭滋生了自滿:像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Raytheon)這類傳統龍頭擁有牢固的人脈與遊說能量,往往凌駕於技術優勢之上。這些巨頭規模龐大(成立數十年、營收數百億美元),卻常被批評官僚僵化、難以吸引頂尖軟體人才。Anduril必須與這些巨人爭奪五角大廈專案;雖然傳統廠商在自主技術上並不領先,但它們對政府採購流程瞭若指掌,仍具備強大威脅。換言之,Anduril不僅要產品更優,也得說服採購單位打破舊習慣。

另一方面,Anduril亦面對一小批「新世代國防科技新創」的挑戰:

  • Rebellion Defense(2019年創立):專注AI戰場感知與目標鎖定,但僅提供軟體,無自家硬體。
  • Shield AI(2015年創立):開發AI飛控系統Hivemind,讓無人機能自主飛行與作戰,同時自製V-BAT等載具。
  • 其他如Palantir(國防數據分析)、Skydio(自主無人機)亦屬此波矽谷式國防公司。

雖然這些新創在技術上與Anduril互為競品,但「百花齊放」反而有助於教育市場。Palmer Luckey曾表示,當多家創新公司齊推五角大廈採用次世代科技時,「美國政府將別無選擇,只能正視並加速導入」。換言之,Anduril也受惠於這股迫使DoD改革採購、尋求現代解方的浪潮。

總體而言,Anduril的競爭優勢在於將AI/軟體與硬體深度整合的能力、快速執行力,及創辦團隊的強烈願景。公司必須運用這些優勢,一方面超越傳統巨頭,另一方面保持對新創同儕的領先。其在SOCOM標案中擊敗11家競爭者的紀錄,證明Anduril能在尖端項目同時戰勝老牌與新興對手。然而,隨著國防科技賽道升溫且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未來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先造後賣」的矽谷軍工革命──Anduril 商業模式全解析

Anduril的商業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成本加成」(cost-plus)的國防採購邏輯。過去做法是:軍方先寫出一份鉅細靡遺的規格(spec),承包商依此投標,中標者即可回報全部成本並外加利潤。只要「繼續研發以符合規格」,廠商就能持續收費,導致專案常常延宕且預算膨脹。

Anduril反其道而行,公司先以自有資金開發技術,打造完成品後再賣給政府——所謂「Build to the mission, not to spec」。也就是說,Anduril主動識別關鍵軍事痛點,先行研製解方;只有當產品已驗證且接近量產時,才去爭取合約。如此一來,公司毋須逐案追逐RFP,而能專注於內部快速創新。

這種模式對雙方都有利:

  • 對軍方:省錢省時,只為「已經能用」的產品付費,而非無止盡的研發。
  • 對Anduril:保有全部智慧財產權,日後可將同一產品銷售給多個客戶(美國與盟邦),無需每次從零開始。其運作方式更像矽谷產品公司,而非華府顧問公司。正如董事長Trae Stephens所說,團隊會先勾勒出未來作戰所需能力,再主動把它造出來;等到DoD意識到需要時,Anduril已能提供「架上現成」的解決方案——無人機蜂群、AI指揮軟體皆是如此推向五角大廈的。

另一關鍵是自費試點(pilot)。Anduril常先在邊境或軍事基地部署Sentry Tower等系統,以真實場景證明價值。雖具風險,但若成功便能轉化為數百萬美元的批量合約。同時,這種模式讓公司得以像軟體升級一樣,持續為已部署裝備OTA更新,客戶隨時受益,Anduril也從一次性承包商升級為長期技術夥伴。

總結來說,Anduril正在「產品化」國防科技:先造後賣,打破客製案導向的產業慣性。此模式將激勵機制對準「創新與速度」,而非「工時與報帳」,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同時也要求它在前期投入大量資本並準確預判軍方未來需求。

7年破10億──Anduril 的爆發式成長曲線

僅短短數年,作為國防新創的Anduril已展現驚人動能。至2019年底(創立約兩年),公司已與DoD、DHS等機構簽下近十餘份合約。早期營收里程碑同樣亮眼:成立20個月內營收突破1,000萬美元,4年內年營收即超過1億美元;2021年估計營收到達約1.5億美元。隨著規模擴張,增長勢頭持續:2021~2023年營收大約成長三倍,2023年達約5億美元;2024年再度翻倍至近10億美元,這在國防產業幾乎前所未見。此飛躍與重大合約斬獲和成功交付息息相關,也凸顯Anduril在新創普遍難以打入的國防領域中取得顯著立足點。

合約戰果顯示Anduril已迅速成為關鍵供應商。除SOCOM反無人機標案外,2020年公司獲得CBP五年、約2.5億美元合約,於南部邊境布署數百座Sentry Tower;截至2023年,已有176座塔台投入運作,形成一堵「虛擬邊境牆」。2022年再度拿下最高10億美元的SOCOM系統整合合約(反UAS網路)。此外,公司已依約為美空軍提供基地防禦自主無人機技術,並透過Dive-LD/Ghost Shark計畫為美海軍打造自主水下載具;國際方面,澳洲Ghost Shark與英國測評案亦在進行中。至2024年中,Anduril對美國及盟軍公開合約總額已逾10億美元,對一家僅六、七年歷史的公司而言極為罕見。

這股成長同樣反映在人員與產能擴張。2022年初約700名員工,至年底已逾1,100人;僅九個月後(2024年9月)人數再增46%,突破3,500人。公司也投入硬體量產能,於亞特蘭大設立無人機研發暨產線園區,並在南加州興建大型製造基地「Arsenal」,以因應需求成長。投資人亦高度關注Anduril的崛起——其已成最炙手可熱的IPO前新創之一,2022–2023年二級市場對Anduril股份需求飆升。綜合種種跡象,Anduril已從剛起步的新創轉身為國防界重量級玩家,擁有可觀營收、示範性客戶與執行大型合約的能力。下一里程碑將是營收跨越數十億美元並著手籌備上市,正如公司先前聲稱「終將公開上市」的計畫。

資本火箭升空──Anduril估值從0到300億的傳奇航程

Anduril自2017年創立以來,透過多輪融資一路躍升為數百億美元估值的防禦科技獨角獸。種子輪(2017年)由Founders Fund領投,募得1,750萬美元;翌年A輪再融4,100萬美元,事後估值約2.5億美元。早期部署成功(至2019年已拿下十餘張政府合約)讓公司在2019年底B輪躍升為10億美元以上估值的獨角獸,該輪由Andreessen Horowitz與Founders Fund共同領投 。

外部事件推動估值跳升

2019年沙烏地油廠無人機攻擊凸顯低成本自主武器威脅,資本隨之湧入:

  • C輪(2020年7月):募資2億美元,估值約為19億美元。
  • D輪(2021年6月):募資4.5億美元,估值4.6億美元翻倍到46億美元。
  • E輪(2022年12月):募資14.8億美元,估值達到85億美元,為當年全球第二大私募融資案。
  • F輪與F輪後估值:2024年8月,Anduril再獲15億美元F輪,估值拉升至140億美元,資金主要用於擴建南加州「Arsenal-1」軟體定義製造基地,準備年產「數萬架」自主軍事系統。
  • G輪(2025年6月):隨著2024年營收翻倍至 約10億美元,自治防禦科技需求大增,Anduril 再次獲得巨額加碼,募資得到25億美元,由Founders Fund領投單筆10億美元,成為該基金史上最大支票,投後估值更來到305億美元,較前次隱含估值140億美元翻逾一倍,創防禦科技新創紀錄。

新資金將擴充南加州Arsenal產線並擴建亞特蘭大無人機園區,以滿足美國與盟邦快速成長的訂單需求。累計至今,Anduril已籌得約47億美元 股權資金,成為晚期投資人佈局國防科技的核心標的。

憑藉年營收破10億美元 與多項十年期、數十億美元級別合約,分析師普遍認為IPO已成「下一合理里程碑」。當前逾300億美元 的估值反映市場對其成長潛力的信心——Anduril有望成為21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國防承包商之一,在顛覆傳統巨頭的同時,搶佔現代國防預算中愈發重視AI與自主系統的高增長份額。

地緣政治角色:美-台-中緊張局勢

Anduril的崛起並非發生在真空中,而是與日趨升溫的地緣政治對抗——特別是 美國、台灣與中國 之間的戰略三角——緊密相連。公司明確定位自己為「西方民主對抗威權政體的防線」。這種動態在台海情境中尤為突出。

2025年4月,Palmer Luckey在TED演講中生動描繪一場「中國突襲台灣」假想劇:開戰數小時內,中方飛彈先行摧毀關鍵防空系統,台灣尚未反應,美軍亦因欠缺可在無人指揮延遲下迅速行動的自主系統而難以及時介入。他警告:「這正是美國軍事分析家最害怕的戰爭。」若科技落後、自治能力不足,美軍恐「來不及投入戰場」。Luckey的訊息清晰——美國必須在AI武器競賽中擊敗中國,才能有效嚇阻或取勝。

此一世界觀直接餵養Anduril的策略:透過研發尖端AI無人機、感測網路與指揮軟體,Anduril旨在為美國及台灣等盟友提供反制中國蜂群式無人機或導彈的工具。

除了論述層面,Anduril亦已實質參與美台安全合作。2024年7月,美國批准對台大型軍售後,中國宣布制裁Anduril及其高層。該軍售案包括數百枚無人滯空彈與無人機(如Switchblade 300與ALTIUS 600),其中部分系統採用了Anduril技術。北京透過制裁表明,它將Anduril視為台灣防衛的直接推手。公司則將制裁視為「榮譽徽章」,並發文稱「若中國制裁我們,代表我們做對了事」,重申「捍衛全球民主」的使命。Luckey並提到Anduril與台灣「關係非常緊密」。實際上,Anduril執行長Brian Schimpf與營運長Matt Grimm等人均被禁止入境中國,任何協助Anduril的中國實體也可能遭到起訴。值得注意的是,Anduril在中國沒有營運或供應鏈依賴,公司刻意自可信賴來源取得零組件以迴避安全風險。Luckey甚至表示,中國「害怕」Anduril,被列入黑名單正是其對抗威權政權、連同俄羅斯對其實施制裁的明證。

展望未來,若台海爆發衝突,Anduril的角色或將舉足輕重:
- 自主無人機與AI系統:有望削弱中國大量導彈/無人機飽和攻擊。美軍已測試Anduril的反無人機能力,對保護關島、日本、沖繩等基地尤為關鍵。
- 自主水下載具:其Dive-LD/Ghost Shark可協助確保台灣周邊海域航道安全,偵測敵艦與潛艦。

透過替美台等民主陣營提供更智慧、全自動化的防禦科技,Anduril提升威懾力——讓中國無法輕易速戰速決,進而降低戰爭爆發機率。政治層面上,Anduril高層公開強調與民主政府站在同一陣線,實質上已成美國運用高科技超車中國軍事崛起的戰略拼圖之一。總而言之,Anduril在美-台-中局勢中同時扮演象徵與實質雙重角色:象徵層面,它因遭中國制裁而成為美國決心的標誌;實質層面,它打造的系統能在衝突爆發時保護台灣與美軍。其成敗不僅關乎企業本身,更可能影響整個西太平洋力量平衡。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徐維澤 徐維澤

在科技、策略與混亂中找到秩序感的人。畢業於 Wharton 商學院、曾任 BCG 顧問,現任職於矽谷新創 Rippling,這是一家把 HR、IT 與財務工具整合在同一平台上的超級工作系統。平時一腳踩在產品與營運之間,努力讓工程師少開一點會、多寫一點 code。熱愛研究新創、寫作、也熱衷於用 AI 工具當左右手。
X
Instagram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