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高出場率投資人到底贏在哪裡?關鍵在鎖定早期、聚焦領域、看準成長性

高出場率投資人到底贏在哪裡?關鍵在鎖定早期、聚焦領域、看準成長性
Unsplash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創業投資透過資金投入未上市企業,以高風險換取未來上市或併購的高回報。由於新創企業失敗率高,創投機構專注特定領域,提供資金、策略與人脈支持,助其快速成長。研究顯示,多數投資虧損,但少數成功案例可帶來高額回報,出場率是衡量創投績效的指標,高出場率反映機構的精準判斷力。本研究將分析高出場率機構的投資趨勢與亮點個案,推測未來發展方向。

出場率,是檢視創投眼光的關鍵指標

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亦稱風險投資)係透過投入資金於未上市企業,以取得該企業的股份,並在企業未來上市或被併購時獲利退出。然而,這種投資模式伴隨著高風險,因為新創企業的失敗率較高,許多投入的資金可能會血本無歸。因此,創業投資機構的普通合夥人和經理人通常專精於特定領域、地區或科技範疇,並具備相關技術背景,以精準判斷企業的未來發展潛力。

創業投資機構常由具有科技、財務等專業知識和經驗的人士組成。這些公司填補了資本市場的缺口,因為許多有創新想法或技術的人缺乏足夠的資金和資產證明來獲得銀行貸款。因此,創業投資被稱為風險投資,因為它們在新創公司初期投入資金,這些公司可能僅有構想或原型,客戶基礎不穩定,且經營常入不敷出。此時,創業投資機構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提供資金,還提供經驗、營運策略與人脈,協助新創公司快速成長。

根據研究統計,創業投資機構投資後的結果通常有超過一半是虧損。Barry Kramer & Michael Patrick(2014)的分析顯示,2004年至2013年間的2萬多筆出場紀錄中,64.8%不到1倍,25.3%是1到5倍,5.9%是5到10倍,2.5%是10到20倍,1.1%是20到50倍,0.4%超過50倍;Tomer Dean(2017)指出,50%的投資最終報酬低於1倍,35%是1到2倍,10%是2到3倍,5%超過3倍。

對創業投資機構而言,投資新創企業的主要目的是在企業上市或被併購後出售股份以獲利。因此,創業投資機構在決定投資時,會考慮企業的技術、商業模式和營運模式是否具備上市或被併購的潛力。理論上,這些被投資的新創企業被認為具有更高的成長性、影響力和獲利能力。

許多知名的上市公司和被併購企業,如Airbnb、Facebook、LinkedIn、PayPal、Slack、Spotify、Tesla、Uber、Yelp和Zoom等,都曾獲得創業投資機構的支持,從資金挹注到營運協助和市場擴張,創業投資機構的影響無處不在。因此,退出率不僅是評估創業投資機構眼光的指標,也是觀察新科技與新服務的窗口。唯有受到市場需求的支持,企業才有更高機會上市或被併購,創投公司才能獲利出場。

判斷一家創業投資機構的績效如何,出場率就是一個最直接簡單的指標。從各種資料庫和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許多知名創業投資機構擁有較高的出場率,這也反映出這些機構合夥人和經理人具備精準的眼光和對未來的敏銳判斷。因此,他們所投資的企業有較高機率在未來發展壯大。基於此,本研究將從高出場率的創業投資機構所投資的新創企業數據中,觀察其投資趨勢變化、領域分布,並介紹亮點個案,以推測可能的發展趨勢。

高出場率投資人背景與相關數據

本研究將目光專注於各創業投資機構的A輪前投資出場率,透過Crunchbase資料庫,本文統計在2013年至2018年間,參與新創企業天使輪、種子輪(包含Seed與Pre-seed)、A輪的投資機構,並計算最後出場的比例(無論IPO或M&A),最後挑選出包含Accel、Andreessen Horowitz、BoxGroup、DCVC、First Round Capital、Google Ventures、Great Oaks Venture Capital、Lerer Hippeau、NEA、Slow Ventures、SV Angel等出場率較高的前60家創業投資機構,作為觀察目標,下表為本研究追蹤的60家創業投資機構主要投資範疇。

投資機構名稱 成立時間 主要投資範疇
Accel 1983 人工智慧、雲端、SaaS、消費者、金融科技、媒體、硬體、安全、醫療保健、服務
Accomplice 2015 網路安全、金融科技、人工智慧、電子商務、市場平台、生物科技、企業軟體、SaaS、區塊鏈、加密貨幣、數據分析
AME Cloud Ventures 2012 企業軟體、基礎設施、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生命科學、健康科技、硬體、金融科技、區塊鏈、數據分析
Andreessen Horowitz 2009 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消費者、加密貨幣、企業、金融科技、遊戲產業、成長基金、基礎設施、美國動能
Atlas Venture 1980 生物醫藥
Bain Capital Ventures 1984 金融科技、商業、AI基礎設施、AI應用程式、工業、安全、醫療保健
Battery Ventures 1983 應用軟體、基礎建設軟體、消費者科技、工業技術、生命科學工具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1974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雲端、消費者、網路安全、加密貨幣、資料、深度技術、開發者、金融科技、醫療保健、市場平台、垂直軟件
BoxGroup 2009 消費者、企業、基礎設施、開發者工具、金融科技、市場平台、氣候、前沿科技、區塊鏈
Canaan Partners 1987 消費者、金融科技、企業、雲端、前沿科技、數位健康、生物製藥、醫療技術
Collaborative Fund 2010 食品、貨幣、健康、氣候
Correlation Ventures 2006 航太、生物製藥、消費者、數位健康、醫療服務、企業、金融服務、食品、農業、娛樂、媒體、醫療設備、房地產科技、軟體
Crosslink Capital 1989 消費者、企業
CRV 1970 企業、消費者、SaaS、金融科技、市場平台、人工智慧、生物科技、數位健康、資安、基礎建設、加密技術
DCVC 2011 氣候、計算生物學、計算化學、網路安全、企業賦能、金融保險、產業轉型、智慧農業、太空科技、生物技術、基礎技術、醫療技術
Eniac Ventures 2009 人工智慧、消費者、深度技術、金融科技、醫療保健、SaaS、永續、區塊鏈
Felicis Ventures 2006 人工智慧、消費者、商業、企業、金融科技、生物科技、健康、安全、基礎設施、全球韌性
First Round Capital 2004 人工智慧、消費者、企業、金融科技、硬體、醫療保健
FirstMark 2008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商業基礎設施、消費者、數據基礎設施、數位健康、企業、金融科技、遊戲產業、人資科技、市場平台、行銷科技、垂直軟體
Floodgate 2006 人工智慧、消費者、加密貨幣、企業、金融科技、醫療保健
Founder Collective 2009 廣告技術、企業、消費者、電子商務、設備、健康、加密貨幣
Founders Fund 2005 航太、國防、人工智慧、深度科技、企業軟體、基礎設施、生物科技、健康科技、金融科技、消費者、媒體、能源、氣候
Foundry Group 2007 企業、SaaS、消費者科技、金融科技、加密貨幣、生物醫學
F-Prime Capital 1946 醫療保健、科技
General Catalyst 2000 國防與情報、氣候、能源、工業、人工智慧、健康、金融科技、企業、消費者
Global Brain Corporation 1998 人工智慧、農業科技、食品科技、廣告、區塊鏈、氣候科技、雲端、SaaS、商業、網路安全、教育、電子與光子、能源、企業、娛樂科技、金融科技、遊戲產業、人資科技、物聯網、生命科學、醫療保健、原料、行動科技、量子計算、不動產科技、半導體、太空、旅遊科技、機器人科技、元宇宙
Great Oaks Venture Capital 2005 人工智慧、消費者、教育、金融、健康、市場平台、軟體
Greycroft 2006 軟體、消費者品牌、永續
Greylock 1965 人工智慧、消費者科技、資安、加密貨幣、金融科技、基礎建設、市場平台、商業、SaaS
GV 2008 人工智慧、消費者、企業、前沿科技、生命科學
Harrison Metal 2006 資訊科技、電子商務、行動科技、消費者、製造業、醫療保健
Headline 1998 金融科技、電子商務、軟體、數位健康、開發者工具、開源軟體、消費者科技
Index Ventures 1996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商業應用、數據、娛樂、金融科技、工作效率、醫療保健、媒體、交通、開源軟體、零售、安全、人力資源
Initialized Capital 2012 氣候、消費者、加密貨幣、企業、金融科技、前沿科技、硬體、醫療保健、市場平台、不動產
Inovia Capital 2007 潔淨科技、商業、通訊、計算、網路安全、數據分析、設計、數位健康、教育科技、ESG、金融科技、未來工作、生成式人工智慧、市場平台、媒體、機器人科技、交通、旅遊娛樂產業、垂直軟體
Intel Capital 1991 雲端、前沿科技、半導體與晶片、設備
Kleiner Perkins 1972 消費者、企業、硬體科技、醫療保健、金融科技
Lerer Hippeau 2010 消費者、企業
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2000 人工智慧、區塊鏈、消費者、企業、金融科技、遊戲產業、醫療保健
Lux Capital 2000 健康、自由創作、生產效能、科學、生命與環境保護、生物化學、材料化學、電子工程、基礎建設、計算機科學、物理、航太
Madrona Venture Group 1995 AI生技、AI智慧程式、消費者、市場平台、資料、基礎設施、深度技術、開發者平台與技術、企業應用程式、安全
Mayfield Fund 1969 人工智慧、消費者、企業、健康、半導體
Menlo Ventures 1976 人工智慧、生技、醫療保健、消費者、資安、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硬體、SaaS、供應鏈與自動化
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1977 企業、消費者、金融科技、生命科學、數位健康
Norwest Venture Partners 1961 廣告技術、人工智慧、生物製藥、消費服務、數據、電子商務、零售、教育科技、金融科技、食品技術、醫療數據、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市場、媒體、醫療設備、行動科技、醫藥服務、房地產科技、SaaS、安全、技術支援、生命科學、軟體
Polaris Partners 1996 醫療保健、生命科學、生物科技
Qualcomm Ventures 2000 5G、人工智慧、汽車、消費者、企業、雲端、物聯網、元宇宙
Redpoint 1999 人工智慧、應用程式、區塊鏈、消費者、金融科技、醫療保健、基礎建設、資安
RRE Ventures 1994 企業、金融科技、媒體、人工智慧、醫療保健、加密貨幣、消費者、寵物、氣候、太空、機器人科技、不動產、長照
Salesforce Ventures 2009 資料棧、生成式人工智慧、金融科技、商業、未來工作、醫療科技、影響力、安全、SaaS
Sequoia Capital 1972 人工智慧、氣候、消費者、加密貨幣、數據分析、國防、開發者工具、金融科技、硬體、醫療保健、基礎建設、法務、市場平台、營運、生產、安全
Shasta Ventures 2004 SaaS、基礎設施、網路安全、數據、低代碼開發、電腦視覺、消費硬體
Slow Ventures 2009 消費者、金融科技、SaaS、加密貨幣、醫療保健、創作者經濟
Spark Capital 2005 人工智慧、消費者、企業、前沿科技、市場平台、金融科技、加密貨幣
SV Angel 2009 人工智慧、消費者科技、加密貨幣、金融科技、醫療與生物科技、市場平台、企業軟體
Trinity Ventures 1986 消費者服務、商業應用程式、特定產業服務、雲端基礎架構與核心技術、新興科技
True Ventures 2005 人工智慧、生物科技、醫療科技、氣候、企業軟體、基礎設施、消費者、媒體、深度科技
Tuesday Capital 2011 企業應用軟體、消費者科技、高科技、零售與電商、企業基礎建設
Uncork Capital 2004 市場平台、消費者、硬體、開發者工具與基礎設施、B2B應用與服務、前沿科技
      註:主要投資範疇依循各投資機構的公開資訊以及分類標準,不同機構間對於分類認定不具備一致性。

接著本文篩選這60家創業投資機構在2019年至2024年間,參與的新創企業天使輪、種子輪(包含Seed與Pre-seed)、A輪的相關資訊,藉此觀察這些高出場率投資機構的布局。

投資趨勢變化:疫情後重回早期投資懷抱

下圖為2019年至2024年間,這60家創業投資機構的整體投資數據。近六年以來,在2019年底至2021年間因COVID-19衝擊全球,反而激發投資機構對於健康醫療的投入,投資的件數與金額在2021年達到高峰,是投資活動最活躍的一年,爾後在2022年因烏俄戰爭等地緣政治事件影響全球投資信心,使投資策略轉趨保守,而在2024年雖投資件數未見起色,但因AI題材發燒,推動投資特定企業的金額大幅上升,進而帶動整體投資金額翻轉。

60家創業投資機構的A輪前整體投資(2019-2024)
《FINDIT》官網

另一方面,觀察投資輪次結構數據,可以明顯看到在投資活動最活躍的2021年,反而A輪前投資占整體投資比例是近六年來最低,僅有52.7%,顯示該年度這60家創業投資機構的投資決策更偏向中後期投資,然而此一結構在2022年後翻轉,2022年至2024年A輪前投資占整體投資比例是近六年來前三高,隱含投資機構調整投資策略,重新布局年輕潛力新創的訊號。

60家創業投資機構的A輪前投資占比(2019-2024)
《FINDIT》官網

此外,高出場率的投資機構不斷墊高注資規模,使逐年投資中位數與平均數金額持續增高,在近年資金充沛的背景下,此一發展並不意外,而從2019年至2024年,投資中位數與平均數的大幅成長,更代表投資機構願意承受更大風險加大早期投資,此與近年來許多投資機構爭相競逐市場熱門標的有關。

60家創業投資機構的A輪前投資中位數與平均數(2019-2024)
《FINDIT》官網

投資領域變化:醫療、金融是主要領域,AI快速成長

我們進一步將焦點放到細分領域的變化上,下表是2019年至2024年間,這60家創業投資機構所投資企業的前十大領域熱力圖。在投資件數熱力圖中,可觀察到健康醫療與金融科技是主要的兩大領域,投資件數最多,而人工智慧與區塊鏈是快速成長的兩大標竿,另值得注意的是除人工智慧領域與網路安全領域外,其他領域在經歷2021年與2022年的投資高峰後,投資事件數顯現大小不一的下滑走勢;在投資金額熱力圖中,健康醫療是主要的領域,而金融科技雖然在2019年至2024年間的總投資金額排行第二順位,但逐年的投資金額方面相對前述的投資件數上較無突出表現,每年幾乎都有其他更為強勢或題材新鮮的領域超越金融科技領域,如2019年的大數據/商業分析/雲端領域、2020年的汽車科技領域、2022年的區塊鏈領域、2023年的人工智慧領域以及2024年人工智慧與企業軟體/通用軟體領域。另一方面人工智慧領域的爆發性更在投資金額熱力圖中表露無遺,從2019年至2024年,投資金額成長了10倍以上。

前十大領域熱力圖(投資件數與投資金額)
《FINDIT》官網
      註:表中數字為投資件數。
前十大領域熱力圖(投資件數與投資金額)
《FINDIT》官網
      註:表中數字為已揭露投資金額(億美元)。

亮點個案

雖本研究觀察的樣本皆屬於非常早期的投資標的,仍不乏已展現出色成績或特殊表現的公司。本研究篩選了2023年至2024年間,獲得高出場率投資機構青睞的10家值得關注的新創企業,供讀者參考。

1. Mistral AI

Mistral AI由出身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École Polytechnique)且曾任職於Meta 和Google DeepMind的三位成員所共同創立,專注於開發開源碼的大型語言模型,被視為是歐洲挑戰大型語言模型領域的代表企業之一。Mistral AI在2023年6月獲得由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領投的1.35億歐元的種子輪資金,是歐洲最大規模的種子輪投資,當時Mistral AI才剛成立不久,尚未開發完成模型,可以見得投資機構對這三位創辦者的高度信任與期待;接著在2023年12月獲得a16z領投的A輪3.85億歐元投資,參投者還包含Databricks Ventures、General Catalyst等,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亦持續跟投;在2024年2月時獲得微軟的1,500萬歐元投資,據Mistral AI的聲明表示此筆投資屬於微軟追加參與A輪投資,Mistral AI也和微軟簽署了Azure經銷合作協議;而在2024年2月,AWS在雲端人工智慧模型平臺Bedrock提供Mistral AI的Mistral 7B和Mixtral 8x7B,2024年3月Databricks宣布除了參與Mistral AI的A輪投資,也將Mistral 7B及Mixtral 8x7B模型整合到Databricks AI分析平臺Data Intelligence Platform;2024年6月,Mistral AI再獲得B輪4.68億歐元投資,由General Catalyst與DST Global領投,投資者還包括輝達(Nvidia)、思科(Cisco Systems)、IBM Ventures、Salesforce Ventures、Samsung Venture Investment、Headline、Eurazeo、Bpifrance等機構,經過此輪募資,該公司的估值已達60億美元。

2. Candid Therapeutics

Candid Therapeutics 在2024年9月募集3.7億美元的A輪投資,主要由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Fairmount、TCGX和venBio Partners共同主導。其他支持的投資者包括Foresite Capital、Third Rock Ventures等。Candid Therapeutics的創始團隊是經驗豐富的企業家與生物製藥專家,這也是讓投資機構願意在A輪投資就砸下重金的關鍵因素。

Candid Therapeutics開發T細胞接合抗體 (T cell engager ,TCE),這些抗體能夠選擇性地去除特定的B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可能透過產生攻擊自身組織的自身抗體,以及透過抗原呈現和釋放細胞激素,導致自體免疫病理的發生,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重症肌無力等。Candid Therapeutics 整合兩種雙特異性抗體來啟動其產品,CND106是來自Vignette Bio的BCMAxCD3 抗體,而CD20xCD3則是來自TRC 2004的抗體。根據Candid Therapeutics報告,這兩種候選藥物都已完成超過130名腫瘤患者的 I 期試驗,顯示出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力。

3. Physical Intelligence

Physical Intelligence由前google研究員創立,在2024年3月獲得7,000萬美元的種子輪投資,由Thrive Capital 領投,Khosla Ventures、Lux Capital、OpenAI和Sequoia Capital 等知名機構參投。這筆資金幫助Physical Intelligence開發通用的AI系統,將同一套演算法應用在不同的機器人身上,省去重複訓練耗費的成本。

2024年11月Physical Intelligence再度獲得A輪投資,金額高達4億美元,公司估值來到20億美元,本輪次仍由Thrive Capital、Lux Capital等知名創投公司領投,而其他投資者包括OpenAI、Redpoint Ventures 和Jeff Bezos等。

迄今為止Physical Intelligence仍在開發中,目前釋出的最新模型已可以透過自然語言指令,控制機器人進行臥室與廚房清掃等工作。

4. Safe Superintelligence

Safe Superintelligence是由OpenAI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與其他兩位共同創辦人於2024年成立,並於2024年9月獲得10億美元的A輪投資,投資者包a16z、Sequoia Capital、DST Global和SV Angel等。公司的願景是要打造安全性置於首位且超越人類智慧的安全人工智慧。

2025年4月,Safe Superintelligence再獲得20億美元的投資,估值已高達320億美元,本輪投資由Greenoaks領投,Lightspeed Venture和a16z亦參與投資。Safe Superintelligence至今也僅有簡單的宣言在其官網上呈現,但因創始團隊的背景已讓投資人願意重金壓注。

5. Kailera Therapeutics

Kailera Therapeutics是一間開發口服和注射減肥藥物的製藥公司,在2024年10月獲得4億美元的A輪投資,由Atlas Venture、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和 RTW Investments共同領投。

Kailera Therapeutics 2024年從中國的恆瑞醫藥獲得了4款治療代謝疾病研發計畫的中華區以外的商業權益,開發進展最快的項目KAI-9531(在中國名為HRS9531)是一款注射型類胰高血糖激素胜肽-1(GLP-1)和葡萄糖依賴性胰島素促分泌多肽(GIP)受體雙重促效劑。根據Kailera Therapeutics 2025年最新的試驗顯示,該藥物對於肥胖症患者有顯著控制體重的療效,59%的參與者在36週內服用8毫克劑量的藥物後體重減輕了20%以上,並且副作用很輕微。目前KAI-9531已在中國實行肥胖症和第2型糖尿病的第3期臨床試驗。

6. Metsera

Metsera是一家開發減肥藥物以及治療代謝疾病的製藥公司,CEO Clive Meanwell 在製藥及投資方面皆有涉略,擔任Population Health Partners執行長和合夥人,同時也是Fractyl Health、EQRx等生技公司的董事。

2024年4月Metsera 獲得由Arch領投2.9億美元,並將資金運用於研發由勝肽和勝肽抗體結合物組成的注射和口服項目 ;同年11月募得由Wellington Management和Venrock領投的B輪投資2.15億美元,資金將投注在MET-097i的藥物實驗上。

在2025年1月,Metsera宣布其超長效GLP-1受體拮抗劑MET-097i的2a期臨床試驗取得極佳成果,顯示顯著的減重效果和良好的耐受性。Metsera於2025年2月在NASDAQ上市。

7. Orbital Therapeutics

Orbital Therapeutics的目標是擴大RNA藥物應用在人類各種疾病的可能性,比如疫苗、免疫調節和蛋白質替代等。Orbital Therapeutics的創始團隊由多位在基因醫學和RNA開發領域的專家組成,包括現任Beam Therapeutics總裁Giuseppe Ciaramella、Amgen的全球研究高級副總裁及首席科學官Howard Chang 、史丹佛幹細胞生物學與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Ravi Majeti、2023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賓夕法尼亞大學疫苗研究教授Drew Weissm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細胞與分子醫學教授Gene Yeo。

Orbital Therapeutics在2022年9月獲得2.7億美元種子輪投資,投資人為 ARCH Venture Partners、a16z Bio + Health和Newpath Partners,同時宣布與Beam Therapeutics 的研究合作,互相授予對方使用各自的 RNA 技術和非病毒遞送技術的權利。 Orbital Therapeutics的應用領域包括疫苗和某些治療性蛋白質,而 Beam Therapeutics的應用領域包括用於細胞移植的基因編輯和調理。

2023年4月的A輪投資由ARCH Venture Partners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阿布達比成長基金 (ADG)、Redmile Group、Exor NV、Invus、Moore Strategic Ventures等,本輪共募得2.7億美元,與種子輪相同,Orbital Therapeutics將資金運用在開發最先進的RNA和新型遞送技術平台。該平台的目標是延長Orbital新型RNA療法的耐用性和半衰期,同時擴大對更多細胞類型和組織的遞送範圍。

8. Xaira Therapeutics

Xaira Therapeutics是一間AI生物技術公司,由ARCH Venture Partners和Foresite Capital的附屬公司Foresite Labs孵化,並由UW Medicine Institute for Protein Design的Dr. David Baker創辦,Xaira Therapeutics利用AI工具改變藥物發現和開發流程,為患者更快地提供更有效的療法,公司團隊包括來自頂尖機構的專業人士,並整合來自Illumina和Interline Therapeutics的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技術。

Xaira在2024年4月獲A輪投資10億美元,由ARCH Venture Partners和Foresite Capital領投,其他投資者包括 F-Prime、NEA、Sequoia Capital、Lux Capital、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Menlo Ventures、Two Sigma Ventures 和SV Angel。

9. Pacific Fusion

Pacific Fusion是一間核融合能源開發公司,成立於 2023 年,於2024年10月 獲投資9億美元,由General Catalyst與Alumni Ventures領投,據報導該筆資金的處理方式不單純是作為一次性的投資,由General Catalyst領導的投資者團隊設計了投資結構,所有資金都是預先承諾,當實現預定的里程碑時,資金就會解鎖。

Pacific Fusion的技術是專注於脈衝磁融合系統的設計與建造,基於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已證實的慣性融合概念,提供一種可負擔、實用且具擴展性的融合系統。透過模組化的脈衝器,能夠針對多樣化的目標設計進行優化,以滿足不同規模的低成本電力和熱能需求。

10. Skild AI

Skild AI是一家致力於建立可擴展機器人基礎模型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公司,創辦人Deepak Pathak和Abhinav Gupta都是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教授,擁有超過25年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研究經驗,此外技術團隊成員來自Meta、Tesla、Nvidia、Amazon、Google等頂尖科技公司以及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tanford和UC Berkeley。

Skild AI於2024年7月完成A輪3億美元募資,由SoftBank、Bezos Expeditions、Coatue Management、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領投,其他投資人包含Felicis Ventures、Sequoia Capital、Menlo Ventures、General Catalyst、CRV、Amazon、SV Angel 和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跟投。

Skild AI的基礎模型是一種通用的人工智慧系統,作為多種機器人的共享“大腦”,能夠應用於不同的機器人形態和場景,從而支持多樣化的任務。Skild AI宣稱該模型的訓練數據量超過競爭對手的1,000倍,使其具備強大的泛化能力,能夠在各種環境中靈活運作並適應新任務。其廣泛的應用範圍涵蓋操控、運動和導航等功能,並強調安全性,確保與人類的協作時保持安全。

延伸閱讀:未來獨角獸離不開「區塊鏈技術」?創投預測:AI、隱私、支付離不開加密產業

高出場率創投,究竟如何布局未來的重點發展科技?

創業投資機構的高出場率反映了其在新創企業早期投資中的精準判斷力與策略性布局,這些機構透過支持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等快速成長領域,不僅促進了新興技術的發展,也提升了市場競爭力,尤其在全球經濟環境波動的背景下,投資趨勢逐漸向早期階段回歸,顯示出對潛力新創企業的厚望。

本研究透過整理出場率較高的創業投資機構,並觀察這些機構所投資的新創企業,包含領域分布、領域趨勢以及亮點個案等。透過本研究分析,我們可以大致了解到,這些高出場率創投究竟如何布局未來數年的重點發展科技。整體而言,2019年至2021年受COVID-19影響,健康醫療領域投資激增,2021年投資活動達高峰;而2022年受地緣政治影響,使投資策略趨於保守,但在2024年AI題材熱潮爆發,投資金額因AI技術興起而上升。此外,2021年A輪前投資比例最低,但在2022年至2024年逐漸回穩,顯示創投重拾對早期新創的重視,且投資中位數與平均數金額逐年成長,反映創投願承受更大風險以競逐潛力標的。

本研究透過分析高出場率創業投資機構的投資趨勢,揭示了當前早期投資市場的熱點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期望為讀者提供另一種視角,無論是投資機構尋找潛力領域,還是新創企業選擇創業方向,皆可從中獲得啟發,洞察未來趨勢與機遇。

本文授權轉載自《FINDIT》,作者:黃敬翔,原文標題:【股權投資亮點觀測】高出場率投資人的選擇(2024)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FINDIT》黃敬翔 《FINDIT》黃敬翔

FINDIT 臺灣新創資訊平台》,由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精心打造的早期資金資訊平台,內容涵蓋資料庫、焦點報導、領域研究、募資資源與活動快訊。FINDIT是新創企業與早期投資者的好夥伴,帶您發現趨勢、看見未來

Findit FacebookFindit平台Findit E-mail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