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創辦人在對創投pitch,還是創投同仁準備投審會報告時,「市場規模」永遠是一道必答題。以自己為例,看似簡單的TAM、SAM、SOM 3段式架構,實際操作起來卻往往是費時、也最容易被挑戰的部分。
市場要怎麼切?公司到底可以吃到多少?既要有想像力,又不能脫離現實,一邊要top-down看產業趨勢,一邊又要bottom-up精算產品能吃下多少。這不只是「數學題」,更是一道「策略題」——你怎麼定義你自己要打的市場?
先釐清:什麼是TAM/SAM/SOM?
TAM(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理論上整個產業的最大市場規模,如果這世界完全運作在你的理想中,你可以吃下的市場。
SAM(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 指的是你目前「有能力服務到」的市場範圍,也可以理解為你可接觸市場中「潛在客戶」的那一群。
- SOM(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在SAM裡,根據你目前的商業模式與資源,你「實際可以吃到的那一塊」。
我們以一間主打中小企業的人資管理SaaS新創為例,產品涵蓋請假、薪資、打卡、績效等功能,強調快速導入、免IT支援。
TAM:亞洲約有3,000萬家具備導入HRM系統潛力的企業,若每年平均支出新台幣1萬元,TAM約為新台幣3,000億元。
SAM:目前僅聚焦台灣與新加坡、20–200人規模企業,約200萬間,SAM約為新台幣200億元。
SOM:假設可觸及60%、轉化率20%,SOM約新台幣24億元。
這樣看起來清楚有邏輯,但實務上卻經常出現錯用、誤解或過度簡化的狀況,許多pitch deck雖然寫出了TAM/SAM/SOM,但一問之下,背後的估算方法其實站不住腳,常見的認知落差如下。
認知落差一:用錯方法計算TAM/SAM/SOM
最常見的畫法錯誤有:
- 隨便抓產業報告或Google搜尋的產值總和當TAM
- 把TAM等比例切下來當SAM/SOM(如TAM是100億,SAM就是10億,SOM是1億)
- 沒有說明切分依據與驗證邏輯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
1. 先定義你的市場區塊、產品類型、使用場景與核心客群
2. 根據可接觸的市場範圍定義SAM(從行銷/銷售/地區/語言等條件收斂)
3. SOM必須能對應目前的go-to-market策略與預算,最好有轉換率驗證、早期用戶數據或客戶回饋支撐
認知落差二:創辦人只做top-down
許多創辦人習慣用top-down的方式來估市場規模:「這個產業一年產值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5兆元),只要我們吃下1%,就是5億美金(約新台幣151億元)。」這種「從大數字往下切」的邏輯,雖然看起來簡單直觀,卻容易高估可達市場、低估執行難度,真正關鍵的go-to-market細節、轉換效率、單位經濟模型,反而被模糊了。
而創投更想看到的是bottom-up的推估方式:你預計服務哪一類型的客戶?他們在哪裡?願意付多少錢?你透過什麼管道接觸?每個階段的轉換率是多少?這樣的估算方式雖然比較花時間,卻更能反映出商業模式與市場策略的可行性。
理想的市場推估方式,是top-down和bottom-up 2種方法交叉驗證、互為印證。宏觀願景固然重要,但若無法細緻拆解落地策略與數據假設,就容易變成空泛的畫餅,而非可信的成長邏輯。
創投希望看到的是什麼?
- 市場夠聚焦:而不是想打所有人
- 進入方式可操作:搭配明確的go-to-market計畫
- 假設能被驗證:市場假設能拆成具體的數據模型,並開始驗證
真正吸引人的市場規模,不是數字,而是邏輯。TAM/SAM/SOM不是用來畫得多大,而是看你有沒有策略、有沒有選擇、有沒有方法,從畫餅到落地,關鍵不在於總量,而在於你能不能夠用有限的資源,證明你能在某一個利基市場裡活得下來、長得出來。
本文授權轉載自《Venture+》,原文標題:【V+觀點】市場規模不是數學題,是策略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