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不要騙我們了,你們做AI只是想寫論文!」奇美醫師的院外革命,就從這句挑戰開始

「不要騙我們了,你們做AI只是想寫論文!」奇美醫師的院外革命,就從這句挑戰開始
蔡仁譯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疫情趨緩後,就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護理人員大出走。」本一科技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廖家德,道出近年台灣醫療現場最沉重的狀況。「疫情的繁重壓力,讓大家撐到最後一刻。」他接著說,「緊接著2023、2024年,全台醫學中心都面臨同樣的困境,護理人員都選擇離開醫療環境。」

當傳統解方緩不濟急,AI能帶來轉機嗎?廖家德坦言,答案一度渺茫。

他是奇美醫院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心臟血管內科的主治醫師,擁有倫敦大學的公共衛生經濟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心血管醫學臨床實證碩士,以及成大公共衛生與比利時魯汶大學的醫學科學博士學位。

儘管沒有資訊背景,他仍決定自學程式,與1位工程師搭檔,一手開啟奇美醫院的AI轉型大計。這份堅持,不僅催生出奇美醫院內部每月高達9萬人次使用的AI醫療助理,更讓他創立了本一科技,目標是將戰場從醫院內延伸到高牆之外,去解決護理師們更深層的痛點。

從醫院內部AI的成功落地,到看見居家護理師的困境,這個由醫師親自下場的創業故事是什麼?

從「聽不懂的台語」到月均9萬人次使用:本一科技打造接地氣的AI助理

「其實奇美在已經有超過30個推論式AI,或是影像輔助診斷AI模型在線上運作。」廖家德表示,醫院自2019年成立AI中心以來,已有深厚積累,但這些AI卻未能直接減輕臨床人員的日常工作負荷。

轉捩點發生在一次會議後,當院長與副院長們親眼見證語音轉錄能即時完成會議記錄時,不禁驚嘆:「如果我嘴巴講就能完成記錄,那能不能用嘴巴講就完成醫療紀錄?」

這個提問,開啟了奇美醫院的醫療文書革命,然而最初的嘗試充滿挑戰。「那時候的模型並不厲害。」廖家德坦言,尤其在處理南部醫護人員常有的台語、英語、中文夾雜的對話時,早期模型無法完全辨識。更困難的是,醫生在查房時常以「這個、這個、這個」指代螢幕上的資訊,單純的語音記錄並無法捕捉完整情境。

創業午餐會_本一科技_2025_05_28_蔡仁譯攝-2.jpg
本一科技 蔡仁譯攝

這段過程讓團隊一度卡關,在使用Llama等開源模型進行微調時吃盡苦頭,效果卻極為有限。最終,團隊毅然放棄低效率的微調,另闢蹊徑,透過將大型語言模型與醫院既有的資訊系統(HIS)深度整合,搭配提示詞工程,專注在病歷的整理、優化與除錯上,成功打造出TaiOne Care GPT系統內的「HIS Copilot」。

不過,技術的難關剛過,人性的挑戰接踵而來。當團隊興奮地推廣AI能提升效率時,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回饋。

「大家知道它好用,但是平日他們不用。」廖家德觀察到一個奇特現象,平日工作量尚可時,沒人想用AI提早完成工作,因為「做完就代表我要做更多的工作,別的病人就會丟到我這裡。」

這些真實到刺耳的聲音,讓團隊明白在保守的醫療場域,推動變革不能只靠技術,更需要建立信任。他們因此採行使用者就是開發者的模式,讓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第一線人員參與設計符合自身工作流程的介面與提示詞,確保AI是他們順手的工具,而非由上而下的命令。

「我們也調整溝通策略,不再強調效率而是溝通。」廖家德說,「我們要讓繁瑣的工作,不要一直重複被做,」逐步用同理心逐步化解了使用的阻力,使AI工具能真正貼合臨床需求。如今,TaiOne Care GPT系統能輔助部分臨床決策,並已於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與地區醫院三種層級的醫療機構完成導入與場域驗證,每月使用人次高達9~10萬。

從台大EiMBA到真實蹲點:本一科技如何打造居護師的超級助理?

在院內取得初步成功後,廖家德深知真正的挑戰在高牆之外。為補足人脈網絡與商業知識,他選擇攻讀台大EiMBA,並在課程中,找到了一起挑戰這個難題的盟友,認識了來自不同領域的營運長范硯平、執行長邱瓊玉及策略長唐源駿。

「我們加入的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廖醫師喊了一句『我們應該從以人為本,先改善醫護人員,才能去改善病患品質』。」唐源駿回憶。這份理念,促使這支跨領域團隊將目光聚焦到全台灣最艱困、也最容易被忽略的戰場:居家護理。

本一科技
左起依序為:本一科技共同創辦人范硯平、邱瓊玉、唐源駿、廖家德 本一科技

為了真正理解現場,團隊親自到台南的居護所蹲點,跟著居護師打包醫材、衝上計程車、深入個案家中。看見了居護師四處跑場的血淚:一天訪視6到8個個案,回到居護所後還要花1到2小時處理行政文書。唐源駿說,最終這些擁有專業執照的護理人員,約有將近40%離開了護理崗位。「這並非他們不想做,而是在這個環境裡面,得不到他要的。」

比數據更衝擊的是來自第一線的心聲。當團隊提出AI輔助的想法時,一位居護師直言:「你不要再騙我了!你們每次做一做,只是為了發表論文。如果真要改變我們,我們想要的是『說完我就可以下班』!」這句話如同一記重擊,點醒了整個團隊,AI應用必須真正解決居護師的痛點,讓他們從繁瑣的記錄工作中解放,而非只是增加額外的工具。

「說完就下班」——這句看似簡單的吶喊,讓團隊的思考完全聚焦。他們開始圍繞著居護師的一天,來設計解決方案。

「我們意識到,應該以他們整個工作流程為設計這個App的核心。」營運長范硯平說。於是從上班前的排班表、耗材準備清單,AI都會根據當日個案需求自動生成;到訪視個案前100公尺,GPS定位會自動提醒並跳出病患重點病歷摘要;再到訪視結束後,AI會根據錄音內容自動生成初步的衛教重點,讓居護師可在15分鐘的車程中,快速完成與家屬的溝通。

起初,這套軟體方案聽起來完美,然而,團隊在蹲點中很快發現了一個最根本、也最致命的瓶頸:居護師手上,根本沒有合適的記錄工具。許多人仍使用私人手機錄音拍照,不僅有隱私疑慮,手機容量與規格也常不足。這意味著,無論App設計得再好,如果無法解決前端的「資料採集」問題,一切都是空談。

於是,意識到這一點後,本一科技面臨了一個最痛苦的抉擇:一個以軟體為核心的AI公司,真的要做硬體嗎?

「AI科技公司最討厭做的就是硬體。」唐源駿坦言,這意味著要踏入完全陌生的供應鏈、開模、生產,每一步都是巨大的成本與風險,團隊內部為此花了非常多時間溝通,最終,他們還是決定自己做。目前,這個軟硬整合方案預計在11月底POC,並已選定兩家機構進行合作。

從奇美醫院內部AI專案的成功,到成立本一科技,廖家德及其團隊正致力於將AI的賦能從院內延伸至院外,並已開始佈局國際市場。針對大型醫院,提供的是AI技術的整廠輸出,協助醫院依據自身工作流程與職類需求,打造客製化AI應用。至於居家照護等特定主題式服務,則提供軟硬體整合的方案,可能採用訂閱制或流量計費。

在國際市場上,本一科技已與德國海德堡大學簽署MOU,並將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視為未來兩年內重點拓展的市場。「新加坡是全英語系國家,對我們而言會是進入歐美市場前的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廖家德分析,馬來西亞則因其大英國協背景,可作為英國市場的前哨戰。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怎麼幫助對方落地?各醫院目前已經擁有現有的SaaS系統,如何切入並協助落地,而不更動現有模式?
我們的方案不會更動現有系統,也不需要系統商的協助,且不會影響醫院的作業流程。我們將利用隨身手機進行快速銷售,採用低價訂閱制,迅速搶佔市場份額,後續逐步增加額外付費服務,提升毛利率。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政策輔助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方向對,彎路都是養份。 本一科技會持續貼近需求、擁抱開源、用數據說話,把握每次機會,把台灣的智慧醫療推向世界。讓辛苦成為價值,讓價值換成影響力。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對的時機、對的夥伴與好的切入點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本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5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