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放棄併購收益,只為保住技術!精準智能的4分鐘心電圖診斷,如何推向美國市場?

放棄併購收益,只為保住技術!精準智能的4分鐘心電圖診斷,如何推向美國市場?
精準智能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當一家公司面臨風光的併購機會,核心技術團隊卻被告知:你們仍在孵化中的AI心電圖判讀系統,不在這次交易的清單之内。

擺在創辦人面前的,是一道極其現實的選擇題:要把整家公司一併打包,功成身退;還是為了保住這個擁有巨大潛力、但尚未成熟的AI心電圖技術,而你和團隊最終只能拿到原定併購總價的60%。

這正是台灣AI醫療新創精準智能生技(以下稱:精準智能)創辦人黃超明(Curry Huang)與其核心團隊,幾年前所面臨的真實抉擇。

「如果我們簽了那份合約,就代表5年內不能在同領域再創業。那筆錢雖然很誘人,但我們知道這個技術還沒走到盡頭。」黃超明回憶當時的決斷,最終他毅然選擇了後者——放棄高達40%的併購收益,將之前未被併購之技術技轉。

這個抉擇,催生了精準智能。他們重新出發,將這套能在短短4分鐘內完成心電圖分析、預測超過20種心血管疾病的AI平台,持續投入臨床應用與產品化。然而,故事的另一個轉折是,即便這套系統已具備完整的商業化潛力,他們最終的市場起點,卻並非擁有健全健保與豐富臨床資源的台灣,而是選擇了遠征競爭激烈的美國。

這背後,究竟是一段怎樣的堅持與無奈?又是什麼樣的市場現實與制度瓶頸,讓這家源自台灣的AI醫療新星,選擇遠征海外,也要為其技術尋找一片能夠茁壯的土壤?

從40分鐘變4分鐘,AI如何改變診斷流程?

「一張急診室的心電圖報告,常常要等上半小時甚至更久。但我們現在可以把整個流程壓到4分鐘內完成。」精準智能創辦人黃超明說。對急性心血管病患來說,醫療團隊搶下的不只是時間,更是生存機會。

過去心電圖的診斷流程繁瑣,從資料擷取、人工判讀到報告撰寫,動輒耗時30到40分鐘。精準智能開發的AI平台,只需上傳數據,數分鐘內即可完成分析與報告產出,讓急診處置效率提升10倍以上。

這份報告不只提供初步診斷,還會標記異常波形、列出潛在風險,並透過圖表視覺化呈現判讀依據,協助醫師快速掌握判斷重點。目前平台已能辨識約20種心血管疾病,其中部分模組已取得TFDA認證,目標在未來擴展至50種以上。

實際應用上,像急性ST段型心肌梗塞,AI可在4分鐘內辨識異常、發出預警,爭取寶貴的送治時機;針對心律不整或血鉀異常,也能透過訊號模式即時推論,不需抽血,30至40分鐘內即能完成初步評估。

除了速度,AI更補足了醫師經驗上的盲區。「有些變化醫師肉眼看不到,但AI能從上百萬筆標註資料中歸納出特徵規律。」黃超明舉例,心肌梗塞的早期波形變化往往非常細微,AI能從這些線索中找出風險信號,為臨床決策提供輔助依據。

精準智能AI平台心電圖分析
精準智能開發的AI平台,只需上傳數據,數分鐘內即可完成分析與報告產出,讓急診處置效率提升十倍以上。 精準智能

也因為具備速度、準確率與可解釋性,這套平台才能走出展示階段,真正進入臨床流程。

精準智能採SaaS架構、主打B2B訂閱制,醫療機構可按需選擇心律不整、ST段異常等診斷模組,並透過API整合至既有系統,降低導入門檻。平台同時支援多元資料來源,從醫療級心電圖儀、長時間監測貼片,到穿戴裝置如Apple Watch皆可串接,讓不同層級的醫療單位與研究場域都能靈活應用。

這樣一套AI平台,乍看之下像是出自大型醫療體系的研發成果。實際上,它的起點,卻是一項在併購交易中被遺留的技術。

被併購後重新創業,一次放棄40%收益的決定

對精準智能的創辦團隊來說,這不是第一次創業。

幾年前,精準智能的創辦團隊在美國經營一間跨國新創,主力是動畫和訊號處理,台灣則同步開發心電圖AI技術。後來公司被併購,買家只對影像部門有興趣,心電圖技術被排除在交易之外。

團隊當時面臨兩個選擇:一是把整家公司交出去,領走完整的併購收益;二是放棄約40%的後續金額,改用換股方式保留技術與股份,把台灣這套系統留在自己手上。

最終,他們選擇了後者。與其說是放棄,不如說是押下一場更長線的賭注。團隊成員多來自工程、醫療與資料科學背景,過去合作已久,也深信AI在心電圖判讀上的潛力。他們選擇從頭再來,成立精準智能,將技術從原本的訊號壓縮與圖像分析,延伸至臨床醫療應用。

重啟創業後,他們也調整了產品思維。「以前我們是為了把模型做出來,現在我們想的是怎麼讓這個東西被真正使用。」黃超明表示,為了加快進入市場,平台設計從一開始就考量到法規流程、使用者介面與部署彈性,讓AI能無痛整合進現有醫療場域。

這種「模組化嵌入」的設計,也讓他們跨足藥廠市場。針對新藥開發中需評估心臟副作用的需求,精準智能提供一套可整合進臨床試驗的AI分析工具,協助藥廠即時產出標準化報告,並符合監管機構對資料可追溯性與一致性的要求。目前,他們已與多家歐美藥廠與研究機構展開合作。

精準智能團隊合照
精準智能

然而,即便團隊來自台灣,精準智能最終仍選擇從美國起跑。為何這樣一套已成熟可用的AI技術,無法從醫療體系健全的台灣起步?這不只是技術的問題,更是制度與市場結構的選擇。

為什麼不是台灣,而是美國?

「台灣的醫療AI公司,9成都賺不到錢。」黃超明語氣平實地說出產業現況。對他們來說,真正的瓶頸不在技術,而是制度、文化與資金的三重結構性困境。

首先,是制度。在台灣,醫療採購與資源分配高度集中於健保體系,醫院既是技術導入者,也是主要的付款者。即使AI工具能提升診斷效率,只要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院方就缺乏導入的誘因。「很多醫院會說這工具很好用,但沒預算就不會採用。」黃超明解釋。

其次,是市場結構。許多醫療機構傾向自行開發AI工具,或採用大型廠商的現成方案,對新創公司缺乏導入空間。精準智能的平台雖已整合穿戴裝置、貼片與醫療級儀器,模組設計也具彈性,但仍難真正進入院內流程,常被定位為短期合作或技術展示品。

第三,是資金環境。他們曾三度申請國家級新創基金未獲支持,也難以說服本地創投投資一個需要長期研發與法規投入的醫療AI產品,「我們不是不能募資,而是這個領域在台灣還沒有對應的資金結構,創投比較傾向投成長型或消費型的案子。」黃超明說。

在制度封閉、採用保守、資金缺乏三重壓力下,精準智能最終決定將資源轉向海外,尋找更成熟且支持創新的市場環境,美國成了他們的下一步。

美國醫療體系雖然法規嚴格,但審查標準與商業化流程相對明確。精準智能目前已進入FDA審查階段,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家以純AI通過心電圖診斷用途認證的新創公司。

黃超明指出,在美國真正的挑戰不在技術,而是資料合規。AI不只要判讀準,還得證明對不同年齡、族群與病況都適用。為此,他們與美國最大心電圖資料庫合作,取得數百萬筆臨床數據進行訓練,並補足來自高齡、慢性病與多元人種的樣本,以確保模型能廣泛適用各種臨床條件。

目前他們也正在籌備設立美國子公司,以因應當地保險制度、資料法規與藥廠合作的整合需求,未來將朝向保險給付納入、藥廠臨床試驗整合以及大型醫療系統部署三個方向發展,擴大平台的臨床應用與商業規模。

黃超明說,對他們而言,AI技術要真正走進醫療現場,不只要能解決問題,更需要一個能夠容納創新的市場與制度。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精準智能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2年
產品名稱:BDCardio ECG Analysis Platform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詹蕙瑜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詹蕙瑜

喜歡喝飲料的話多人類。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