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少書籍都被翻拍成電影,也推出玩具和各種授權,但《哈利波特》的成功無人能及。
為什麼《哈利波特》不一樣?羅琳是如何吸引到那麼多讀者?為什麼每個進入這個故事的讀者,一次又一次重訪?此外,這個系列是怎麼有辦法深植人心,持續影響下一代的讀者?
《哈利波特》為何如此成功?
我一開始讀《哈利波特》是為了念給年紀還小的兒子聽,而我們母子和其他成千上萬的大人小孩一樣,一下子就被吸進去了,對此我深感訝異。
八歲的愛麗絲也一樣。當布魯姆斯伯里的董事長看到女兒如此入迷,決定給《哈利波特》一次機會。他沒注意到,大人與小孩的大腦在連結與聯想時,其實運作方式非常相似。從芝麻街到迪士尼,成功的兒童IP大多都能同時觸及不同年齡層的觀眾。
當然,《哈利波特》講了好故事,但這不是它成功的唯一原因。市面上也有許多強大的敘事作品,例如《時間的皺摺》、《哈比人》和《獅子.女巫.魔衣櫥》,這些作品同樣擁有奇幻世界和角色成長的主題,也都有改編電影和相關商品,但在影響力和銷售量上仍與《哈利波特》有很大差距。
《哈利波特》全系列共賣出約五億冊,而《哈比人》少了兩千萬冊,《時間的皺摺》只有一千萬冊,《納尼亞傳奇》七集合計也只有約一億冊。電影票房方面,《哈利波特》的原著與衍生系列達到了96億美元,遠遠超越其他作品。
這背後的關鍵,是羅琳創造出了一個龐大又錯綜複雜的世界,並讓這個世界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大量的連結。故事中的學校課程、師生關係、校園運動和火車月台,都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的對應情境,但又帶有魔法的奇幻轉折。
霍格華茲的分院制度、魁地奇比賽、分類帽、飛天掃帚,這些設定既令人新奇,又與我們熟悉的制度、運動、分群文化產生共鳴。這些巧妙的設定,在我們腦中建立了大量的神經連結,使這個世界看起來真實又易於進入。
這不是單純的閱讀體驗,而是一個完整的沉浸式世界。正因為如此,《哈利波特》不只是書本,更是一個讓人願意一再重返的空間。
品牌如何打造讓人願意「住進去」的世界
許多最成功的品牌,其實也採用了與《哈利波特》相同的策略。他們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品牌世界,讓人們可以走進去、願意留下來,甚至不想離開。
這樣的世界會有獨特的規則、價值觀、環境與角色,甚至有專屬的語言,就像《哈利波特》裡的「護法」和「召喚咒」。
有些人認為《哈利波特》是無法複製的奇蹟,但只要理解其成功背後的結構與原理,這樣的沉浸式體驗也可以應用在其他領域,包括企業經營、個人品牌或大學申請。
當你理解了什麼能與人類大腦建立強連結,就能設計出一個讓人難以忘懷的系統。
Google就是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他們的園區設計不只重視功能,更打造出一個鼓勵互動、合作與創新的空間。建築現代、家具像拼裝玩具、空間設計舒適多樣,此外還提供健康餐、滑板車、睡眠艙等滿足生活需求的配備,讓辦公室不只是工作的地方,而是可以生活的空間。
Google也設有內部開發競賽,就像自己的魁地奇比賽一樣,並提供健康顧問與舒壓按摩。他們在招聘時也會考量應徵者是否具備「Google人」的性格。這樣的沉浸式文化使每年超過三百萬人想要進入這個品牌世界。
過去,企業把這些稱為「公司文化」,但在今天留住人才日益困難的情況下,從「打造沉浸式品牌世界」的角度來思考,會更有實際成效。
正如《哈利波特》用視覺、語言與情節讓人進入故事,你的品牌也需要從多層面與人互動,創造出可以自動吸引人靠近的空間。你設計的每個元素,都應該能夠連結到人們熟悉的生活面向與腦中的記憶路徑。
因此,接觸點越多越好。這些來自生活中不同層面的實體連結,能在大腦中形成一張網,提升品牌的顯著性、清晰度與相關性。若想讓品牌在市場上成長,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讓它在人們的腦中生長,從一顆種子慢慢成為一棵參天大樹。
本文授權摘自《大腦喜歡這樣行銷》
作者:萊斯莉.詹恩Leslie Zane
出版日期:2025/05/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