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KOL在帶單群組大喊:「這幣要飛了」,你心跳加速、腦中一片空白,沒做任何研究就立刻ALL IN,結果隔天幣價大跌,一天賠掉好幾個月的薪水。
當然,這不是你,因為你可能也不會承認,交易中參雜了一些情緒,可能是FOMO(害怕錯過)、可能是興奮、可能沒有這麼理性。特別是在「幣圈一天,人間十年」的加密投資領域來說,「錯過」的扼腕可能比資產下跌更讓人厭惡。
來自德國、在台灣創業的Jonas Schleypen,與共同創辦人譚聖融打造了一套運用行為偵測協助交易者認識自己、避免情緒性決策的AI系統「Hoc-Trade」。
Hoc-trade用AI讓「投資者」更了解自己
Hoc-Trade是將交易數據中的「情緒」與「行為」模式量化的系統,它能根據每位交易者的個人表現與反應,建立獨特的行為心理輪廓(personality profiles)分析。
這些心理輪廓將評估用戶的風險厭惡程度、容易情緒化的程度,以及在壓力下的決策傾向,進而提供客製化的建議與回饋。例如,當系統偵測到用戶有報復性交易(revenge trading)的行為時,會明確指出該行為對績效的影響,並提供詳細的交易事例佐證。
Jonas表示,Hoc-Trade並不會告訴用戶「什麼時候該買或賣」,而是幫助用戶理解為何自己會做出特定的交易決策。
背後的AI訓練過程,結合了大量的歷史交易資料、外部市場與新聞資訊、行為財務學理論,以及來自數10萬名交易者的已知行為模式。透過這些資料的整合與分析,系統不僅能描繪出每位用戶的交易行為,還能進一步了解這些行為對投資績效的實際影響。
而隨著AI持續學習個別交易者的特徵、並累積更多用戶的資料,整體的行為辨識與預測能力也會隨時間不斷進化。
目前外匯平台FP Markets、YaMarkets,以及線上股票交易平台XS.com,皆為Hoc-Trade的客戶。而近期國際加密貨幣交易所BitMEX,也宣布與Hoc-Trade合作,被Hoc-Trade視為進軍加密市場的關鍵里程碑。
交易所、投資人為何需要Hoc-trade?
Jonas在分享創業動機時坦言,自己是熱愛投資的交易者,從外匯到差價合約的短線交易,曾經大賺也曾經大賠。最終他發現,真正影響績效的並非策略本身,而是當下的情緒與錯誤決策。
因此,他開始用Excel紀錄每一筆交易與當下的心情,後來發現這些情緒與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理論是相互呼應的,「一開始只是我個人使用的工具,現在則變成分析超過40萬名交易者、數百萬筆交易的演算法系統。」
Hoc-Trade採用B2B2C(企業對企業再對消費者)模式運作,透過與一般或加密貨幣的交易平台合作,由平台將分析工具提供給終端的交易者。
為什麼交易平台會買單?
因為,對交易所而言,這不只是教育或行銷工具,更是提高用戶留存率的系統。「交易所的核心KPI是留住交易者,但情緒化的交易者很快就會虧損出場,不再貢獻交易量。」Jonas說。
透過Hoc-Trade的系統,交易所能有效偵測用戶的交易表現,並提供個人化回饋與追蹤報告,而當交易者看見自身盲點與進步空間後,也有助於對交易所產生信任感與依賴,進一步穩固用戶忠誠度與平台收益。
被台灣「開發人才密度」吸引
對於選擇在台灣設立辦公室,Jonas笑說一半是私人因素:「我太太是台灣人,而我2015年在台大當交換生,從那時就認識台灣。」
而另外50%的原因,則是台灣的開發者人才密度。Jonas說明,Hoc-Trade最需要的是工程師,而台灣有能力非常強的開發者,可以說Hoc-Trade的技術核心團隊就在台北。
至於台灣加密法規,Jonas並不擔憂,「我們的工具本質上是在保護用戶,幫助他們避免風險操作。我甚至認為,未來可能成為合規教育的一部分,例如新手若想提升槓桿,需先完成一套行為測驗與基礎教育。」
任何參與Web3項目的用戶,都不得不面對加密貨幣交易行為。Jonas指出,許多新手未受過金融訓練,卻常因為想賺錢,誤打誤撞操作槓桿交易或期貨市場,風險高卻毫無心理準備,而這類用戶最需要Hoc-Trade的協助。
Jonas深信,Hoc-Trade能為整個加密投資環境,帶來更「理性」的動能,「技術層面其實大家差不多,但為何超過9成的交易者虧損?關鍵就在於行為與情緒。」
本文授權轉載自《Web3+》,作者:李朋叡,原文標題:【專訪】交易虧損的真相:不是策略不好,是你太情緒化——Hoc-Trade怎麼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