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創投紅杉資本第一個投資的國防新創,來自一個年僅21歲、在MIT讀一學期就輟學的年輕人Ethan Thornton。而且不只是紅杉資本支持他,還有Paypal共同創辦人彼得提爾的創業基金Thiel Fellowship以及美國陸軍。
Ethan Thornton創辦的Mach Industries,原先是製造「氫氣炸彈」的公司。全世界擁有氫彈的國家不多,它的危險不只來自於爆炸的威力,製作過程也非常困難且危險,Ethan Thornton卻有辦法降低這些麻煩,成為這些科技、創投巨頭投資他的原因。
不過,Mach Industries在研發過程中還是發生了意外,差點讓公司和團隊成員的性命走到盡頭,Ethan Thornton卻沒有放棄他守護美國的決心。
「很像火箭炮,很好玩!」高中生自製氫氣砲吸引Thiel Fellowship注意
現年21歲的Ethan Thornton自幼在德州西部的農場長大,從小便跟隨爺爺學習修理機械、打理農務、做木工等等。而他也從9歲開始學做刀具,高中時便成立名為Blue Oak Ironworks的個人工藝品牌,專門販售自製的刀子、砧板、木製品,再將賺來的錢買下自己喜歡的金屬、鋁合金,以及製造氫氣的電解裝置等。
「我當時對電解著迷不已。」Ethan Thornton說,他對氫氣的痴迷源自一次偶然讀到電解水的實驗文章,而他的第一個自製成品則是「肩扛式氫氣砲」,用了兩顆自動餵鹿機器中的12V鉛酸電池和一台自製電解器組成,能夠將氫氧氣混合後點燃,發射半吋鋼珠。
此後,他接到人生第一通來自創投Thiel Fellowship的來電。
投資人Michael Gibson在電話中向Ethan Thornton表明來意,並匯給他1,000美元(約新台幣3.2萬元),這筆錢成為Ethan Thornton的第一筆創業資金,他笑說:「我那時候其實連創投是什麼都不知道。」
接著,他獲得MIT的錄取通知,原本是要計畫以ROTC(後備軍官訓練計畫)獲取空軍軍官的資格,「一開始,我想用在高中做的小型氫氣武器原型,去爭取在MIT Lincoln Lab的研發機會。」但在Ethan Thornton正式與林肯實驗室展開合作時,他很快就認知到,由於軍方對氫氣領域很感興趣,但礙於實驗室的知識產權規定過於嚴格,倘若繼續跟實驗室合作,自己的發明與設計有可能會變成實驗室所有資產,而不屬於自己的。
「我想做的東西,是可以上戰場的,不是只能停在白板上的。」那時的Ethan Thornton才剛進MIT,卻迅速意識到實驗室不是他要的場域。
「創業對我來說,是一種工具。而公司是一個放大影響力的方法。如果我真的想要守護美國的未來,那麼我不可能半途而廢。」Ethan Thornton分享,他在開學第二周就簽好休學單,但還是在MIT唸了一學期後,才退學並正式創業。而這段在MIT的時光,也順勢為他牽起軍方人脈,一併拉攏部分來自林肯實驗室的工程師成為創業夥伴,其中就包含資深研究人員Erik Limpaecher。
真正的「用生命在創業」:一場爆炸導致技術長走人、公司差點倒閉
Ethan Thornton在創業沒多久後,就歷經一場爆炸,「我們當時沒有資金去建立真正的安全系統,只能用最陽春的方式測試。那次的意外,是我們用生命付出的代價。」
Ethan Thornton回憶,當時他和一名同事正進行氫氣動力發射裝置的測試,雖然裝置已經放入金屬防爆艙中,但在未完成充足洩壓與檢查的狀況下氫氣意外引爆,機器也當場炸毀,而數百塊金屬碎片瞬間飛濺全場。幸運的是Ethan Thornton沒有受傷,但他身旁的工程師卻被四散的鋁片刺穿全身,在緊急送醫後,雖然撿回一條命,但往後的人生都必須跟體內數十塊碎片共存。
這場爆炸事件不僅重挫公司士氣,也導致技術長Erik Limpaeche的出走,Erik Limpaeche帶著原先的氫氣團隊集體離開並另起爐灶,甚至將Mach Industries核心氫氣模組與產線資產都一併收回。
Ethan Thornton表示,當時的創辦團隊幾乎只剩他一人獨撐,但他並沒有立刻重啟業務,而是暫停實體開發,專心募資。因為他深知,如果再沒有足夠的資金,Mach Industries的下一步就只剩下倒閉了。
Ethan Thornto決定放手一博,找了從未投資過國防新創的紅杉資本。
沒想到紅杉資本被他的故事和理念打動了,決定以570萬美元(約新台幣1.8億元)領投Mach Industries的種子輪,而這也是紅杉資本第一個投資的國防新創。3個月後,Bedrock Capital接續看好,也投下7,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5億元)A輪融資,Mach Industries的估值更突破3億美元(約新台幣96億元)。
打動紅杉、躲過倒閉,Mach Industries怎麼找到下一個出口?
讓人意外的是,拿到資金後Ethan Thornton並沒有續作氫氣武器,而是決定轉向研發能更快速進入戰場的武器,「我不在意我們是不是做氫能,我只在意這是否能實現我們守護美國未來的任務。」
他坦言,因為在大學時經歷了烏克蘭戰爭的爆發,也觀察到中國在戰場上不僅提供無人機給俄羅斯,甚至同時為雙方提供軍用零件,但反觀美國,其無人系統卻沒有什麼存在感。因此,他提出新戰略,「我們不再需要像HIMARS這類昂貴的火箭砲系統,而是要研發出兩人小組就能靈活發射的武器。」
於是Mach Industries推出2項產品:分別是Viper和Glide。
Viper是一種垂直起降(VTOL)的噴射無人機,專為一次性任務設計。它結合巡弋飛彈的攻擊力與無人機的靈活度,但成本卻遠低於傳統火箭系統。Ethan Thornton認為,Viper是「可拋式的小型戰鬥機」,其設計目的就是要造得快、造得多。
他也分享,2024年第三季,Mach Industries也靠Viper獲選與美國陸軍(Army Applications Laboratory)合作,並在今年初完成飛行測試,正式對外公布。
而另一款產品Glide,是一種不需要推進器的高空滑行炸彈(Gliding Munition),能透過飛機、氣球發射,靠空氣動力滑翔至目標地區,進行垂直投彈。「我非常看好平流層作戰在未來戰爭的地位,我們將會在那個高度發展一整系列的系統,而Glide是我們的起點。」Ethan Thornton說。他補充,雖然Glide尚未進入量產,但已多次在軍方測試場完成飛行任務,目前主要是開發航電系統與航太通訊模組,未來,Glide也將成為Viper的子系統供應平台。
國防熱潮未減,將持續受創投關注
「我覺得我們能成功拿到紅杉與其他創投資金,是因為Mach Industries能夠製作很多武器的原型。」Ethan Thornton說明,Mach Industries每2~3個月就會重新設計一版飛行樣機,並製造20到30架不同配置的版本反覆測試,這種快速迭代的生產,幾乎是傳統軍工產業無法達到的規模。
為滿足製作需求,Mach Industries於南加州Huntington Beach建造一座佔地11.5萬平方英尺的製造廠,命名為Forge 1,Ethan Thornton說明,目前Forge 1已開始生產Viper與Glide,未來將會在美國本土及盟國境內持續建立武器工廠。
他也直言,現在工廠尚未全面自動化,是為了保留調整設計與製程的彈性,「在國防產業裡,快速迭代的能力遠比全自動產線更有價值,尤其是在像烏克蘭那樣的實戰場域,每2週就需要因應需求做調整。」
由於美國國防創新單位(DIU)正式進入3.0的階段,除了專注在無人機的Mach Industries,越來越多新創公司進入原本由巨頭壟斷的國防領域,其包含當紅炸子雞Anduril Industries的連續鉅額募資,到入選YC加速器的AI夜視系統Deepnight,和專注飛彈製造的Ares Industries等等,上述跡象都顯示國防產業的未來仍會持續受到創投的看好。
參考資料:《The New Founding Podcast》、《Forbes》、《TechCrunch》、《PR Newswire》

喜歡陽光、腳踏車還有奶油美式。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