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2日,ServiceTitan在紐約證交所成功上市,打破科技股自Covid-19後上市低迷的僵局。開盤即飆升至101美元,較發行價上漲42%。
這是近年來科技SaaS類股難得的IPO成功案例,而且上市後半年內股價始終穩定在發行價之上。
然而,這場上市儀式與眾不同——兩位創辦人並非主角,反而是他們的父母登上了舞台,與孩子們一同敲鐘。
為什麼會有這樣迥然不同的安排呢?ServiceTitan又是什麼樣的公司?
ServiceTitan在做什麼?
ServiceTitan是一家專注於為家用修繕服務(水管工、電工、冷氣暖氣通風系統、車庫門、除害蟲和防治、園林綠化)和相關產業提供軟體服務的雲端SaaS平台。由於美國大約有60%-70%的人是住在單戶住宅(single-family homes),這類房型比台灣比較常出現的公寓,有更多需要修繕維護的需求,因此提供這類服務的大中小型企業特別多,全美國大約有30萬-40萬家相關領域的公司。
ServiceTitan就是專門提供給這類企業軟體產品,基礎產品包括客戶關係管理(CRM)、現場服務管理(FSM)、企業資源規劃(ERP)、人力資源管理(HCM)等。提供呼叫跟蹤、排程、調度、行銷自動化等基本工具;進階產品包括Marketing Pro(營銷自動化)、Pricebook Pro(價格管理)、Dispatch Pro(智慧調度)和Scheduling Pro(排程優化),也有Fintech產品(支付和消費者融資工具,例如點對點融資和即時付款);同時很多這類型中小企業老闆都是在外面跑來跑去,因此他的行動版UI介面也相當方便使用,並且和各種市面上的主流軟體產品都可以透過API整合。截至2024年底的數據,ServiceTitan的ARR(年化經常性收入)達到7.72億美金(約新台幣元)。
亞美尼亞裔歷史和第一代移民奮鬥史
兩位創辦人Ara Mahdessian和Vahe Kuzoyan為什麼專門挑選這個領域創業呢?
這其實和兩位的亞美尼亞裔背景有關。
亞美尼亞人在20世紀初期曾遭遇百萬人罹難的種族滅絕災難。因此當時許多亞美尼亞人就已四散到海外,即使後來在舊蘇聯的支持之下,留在亞美尼亞的人們成立了亞美尼亞共和國,該國仍然是當時蘇聯最貧窮的外高加索共和國之一。到二十世紀晚期,蘇聯解體同時亞美尼亞發生毀滅性的地震,同時伊朗和伊拉克戰爭,這些社會動盪再度讓在蘇聯和伊朗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大規模移民。Ara Mahdessian的父母即來自伊朗德黑蘭,Vahe Kuzoyan的父母則來自舊蘇聯的亞美尼亞。
創業動機來自家庭經歷
作為第一代移民,兩位創辦人的父母沒有太多選擇,最初從事各種零工,最後從事水電工相關的服務維生。儘管自身可能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兩位創辦人的父母含辛茹苦的送他們進入名校就讀。作為第一代移民之子,兩位創辦人從小到大親眼看著父母親自己做生意的辛苦,從尋找、維繫、服務客戶、庫存管理、記帳、催客戶付錢、去銀行周轉跑三點半、管理員工調度和追蹤施工進度等等,各種中小企業的辛苦都歷歷在目。所以當他們決定創業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用軟體來解決他們從小看在眼裡的修繕產業痛點。
專注垂直市場,不輕易橫向擴展
同時和美國其他軟體創業者的公司策略不同,他們沒有在有初步市場驗證找到客戶後,就輕易複製模式,進軍其他產業,ServiceTitan始終專注在家用修繕這個垂直領域市場,有91%的客戶都是這個領域,面對同一個群體的客戶,從早期提供給他們CRM、ERP,進一步到提供給這群業者行銷工具、金融支付甚至融資,真正成為水電工們的事業好夥伴。
積累產業knowhow,創造差異化優勢,變相接班
在眾多軟體創業故事中,為什麼我特別想談 ServiceTitan?
主要是因為這個案例我認為其實很值得台灣產業借鏡。ServiceTitan的創辦人從小目睹父母的創業辛勞,最終選擇創業解決這個產業的問題——這其實與我過去所見的許多台灣企業二代接班故事,有著驚人的相似。這二十年來,我不間斷的聽到各種台灣中小企業的接班故事,有成功有失敗,而我看到接班失敗的主要原因,常常都是二代和一代之間經營理念的衝突;另外一方面也沒有停止遇到過完全沒有特定產業基礎,想憑空切入某一個產業創業的青年創業者,失敗的主因則是積累不夠,無論是對產業的專業領域知識(domain know how)或是業界人脈關係。
ServiceTitan的案例或許可以是另外一種既像接班,又是創業的方向:承接上一代的經驗和人脈,但是用新的技術去優化改變,既繼承又創造。
尤其這幾年開始的AI風潮,其實讓許多中大型企業老闆們看到新聞之後躍躍欲試,想要透過AI優化企業競爭力。但是當我幾次無論在美國或台灣,有過幾次和想要推動公司內部AI轉型的高階管理者或老闆們詳談的時候,發現很多企業其實連數位轉型都還沒有完成;而我也曾經跟好幾位做B2B的AI應用的台灣創業者深聊,發現他們在協助企業客戶導入AI的過程,其實首先要解決的反而是這些企業的數位轉型或者數據孤島問題(Data Silos),然後才有導入AI優化工作流程的可能。
完成數位轉型,才會有演化成垂直領域AI(Vertical AI)的可能
我們嘗試將思路跳躍到AI,晚一點再跳回來。YC在2024年底有一集相當有話題性的Podcast: Vertical AI Agents Could Be 10X Bigger Than SaaS(為什麼垂直領域的AI代理可能比 SaaS大10倍?),幾位與談人不是無的放矢的科技樂觀主義者,而是先介紹SaaS崛起的關鍵:2004年出現的XML HTTP Request,讓網頁能變得互動、豐富,因此誕生Web應用程式,這開始讓軟體從桌面轉移到網路與手機,最終促成各類SaaS軟體大爆發。
幾位講者開始推論分析如同當年XML HTTP Request改變SaaS,LLM(大型語言模型)如今正在重塑運算方式,創業者面對的問題就和二十年前一樣:新技術來了,該怎麼用? 價值在哪裡?雖然公司路線各異,但最近逐漸出現一個共識:垂直AI是未來的新創大趨勢。因為B2C的AI(例如:語音助理)雖然是大市場,但可能仍會由Apple、Google等巨頭掌握,新創很難突破。但是各個B2B的垂直領域,都需對某一垂直領域有極深入了解,這對巨頭太困難了,就像Google就沒做Gusto(薪資處理系統),因為薪資規範太複雜。
再切換到2025年春季YC的Requests for Startups,YC每一次的新創徵件,都在推動矽谷往前關注未來的科技創新可能。YC在這次的徵件特別強調,AI不再只是輔助,而是直接取代整個工作流程,強調直接取代企業的勞務成本。
結合YC正在觀察的這兩點,我們回到ServiceTitan,它剛好示範了SaaS時代,深入到垂直領域的公司策略是成功的,那麼進入到AI時代,垂直領域AI將會是SaaS的進化,直接取代人力。要打造出這樣的產品,恐怕需要像ServiceTitan一般,扎根專注在某個領域,深度了解,協助客戶數位轉型,才有機會。
真正蹲下來,理解它
ServiceTitan的故事提醒我們,成功的創業並不總是從「跳脫框架」開始,有時反而是深入框架、理解脈絡、承接前人的奮鬥與痛苦,再用新的科技重新定義它。就像IPO當天,站上敲鐘舞台的是創辦人父母——ServiceTitan成功的背後,來自一群無名但努力撐起這個國家的技術人。創業,或許從來就不是關於顛覆,而是關於承接與理解。
這不只是一個SaaS成功的故事,也不是單純的技術創新故事——這是一個關於理解、積累與承接的故事。未來的垂直AI,不會從空中掉下來,而是從每一個扎實理解產業的人手中誕生。你願不願意蹲下來,真正理解它?

Addin Venture富旌創投 創投合夥人,數位時代矽谷駐點創業家,台美商務拓展與募資併購顧問,致力將台灣軟體和IOT產業推進國際市場,成功協助數家上市公司或成熟期新創獲得生意、募資或併購,在台灣、美國、中國都有工作或創業經驗,現居舊金山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