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沒在美國看過病、以色列軍人出身的創業家,如何打進全美千間診所並吸引高盛投資18億?

沒在美國看過病、以色列軍人出身的創業家,如何打進全美千間診所並吸引高盛投資18億?
Navina LinkedIn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你們怎麼可能改變美國醫療市場?你們甚至從來沒在美國看過病!」這是大部分人對Navina兩位創辦人Ronen Lavi、Shay Perera的質疑。

AI新創Navina主打「醫療數據整合」的服務,幫助醫生一眼看出病患過去病例的重點所在,這也是美國正在推行的方向,然而Ronen Lavi和Shay Perera是兩位來自以色列國防單位的創業家,對美國認識有限、又非醫療背景專業,被質疑看似合情合理。

但在創業6年後,Navina不僅獲得高盛5,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8.2億元)的領投,其開發的AI整合平台更應用在全美1,300間診所裡運作著。

Ronen Lavi和Shay Perera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難的?

不是醫生、沒有醫療背景,Navina專攻醫療的原因是?

「你們是誰?竟然認為自己可以改變美國醫療體系?」Navina創辦人Ronen Lavi表示,這句話是自己創意說聽過最多次的一句了。

不過看看Navina兩位創辦人Ronen Lavi、Shay Perera的出身背景,讓質疑成為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Ronen Lavi來自以色列國防軍(IDF)情報總署,主要負責AI研發及科技公司、學術機構等跨機構的整合,在服役長達24年的期間,他成為以色列總理辦公室國家網路安全戰略委員會的主管,更擔任以色列軍方「AI Lab」的負責人。

Shay Perera同樣出身以色列國防情報單位Unit 8200,在軍中服役10年後,他便轉往「AI Lab」,專攻自然語言處理(NLP)與醫療語意本體(ontology)的數據結構化,他與Ronen Lavi兩人在情報單位長期搭檔,更讓「AI Lab」在2018年獲頒以色列的「國家安全獎」。

Navina.jpg
Navina創辦人,Ronen Lavi(左)、Shay Perera(右) Navina官網

兩位以色列軍方出身的科技人,為何會選擇醫療領域創業?

Shay Perera回憶,由於岳父Micha本身患有肥胖與高血壓,而他在過去兩年就經常抱怨背痛和睡不好覺,在定期回診、吃藥、做物理治療後,卻都始終不見情況改善。直到某天,他的家庭醫師終於仔細回查電子病歷,才驚覺兩年前PSA(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測已經顯示異常結果。

他表示,最終醫生查出岳父Micha罹患攝護腺癌多時,且嚴重到需要手術的地步,而延遲的診斷,更對生活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我沒有責怪醫生,他們是最敬業、最有能力的一群人,但他們真的太累了。」Shay Perera說道。

Shay Perera因此退役,攜手Ronen Lavi在2018年正式創辦Navina,想用AI解決醫生資料分散的問題。

如何解決「資料多,病還是被漏看」的困境

也許正是門外漢的緣故,Ronen Lavi、Shay Perera在沒有專業醫療背景下,反而能善用他們的專長「數據整合」的角度切入這個賽道。

他們意識到,當前醫療體系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資料,而是資料太多、太亂,導致醫師難以在有限時間內掌握關鍵訊息。因此,Navina推出「AI copilot」的臨床智慧平台,目標是替基層醫師在診間能更好看診。

這套系統會自動擷取電子病歷中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資料,包括掃描檔案、會診筆記、實驗室報告、影像診斷、用藥歷史等,再透過自然語言處理(NLP)與自建的醫學知識圖譜,生成一個清晰可操作的「Patient Portrait」。Navina醫療長Yair Lewi補充,醫師不再需要一頁頁翻找資料,甚至兩分鐘內,就能掌握病患的全貌,包含潛藏的風險與建議項目。

舉例來說,當Navina偵測一份掃描的心臟超音波報告,假如其中顯示射出分率異常,那它會提示可能為心臟衰竭;也能分析糖尿病患者的HbA1c變化趨勢,提出慢性病控制建議。Shay Perera強調,Navina AI不是要取代醫生,而是建立一個可解釋、追溯的系統,他認為,當每一項建議都能回溯原始資料,就能讓醫生更好判斷病患的身體狀況。

Navina也特別強調原生整合,因此「AI copilot」平台能無縫嵌入如Epic、Cerner等主要電子健康記錄系統內。「AI copilot」平台會在看診前,主動推播病患摘要與建議,讓醫師不必浪費時間搜尋資料。

為何選擇美國市場?Navina怎麼取得醫生信任

有了創業動機、有了技術、有了產品,Navina選擇的市場卻是美國而非以色列,這成為不少人的疑惑。

Ronen Lavi給出的答案非常直接,由於美國市場大,也因為持續推行電子健康紀錄,進而衍生資料過多、導致醫生倦怠的問題,而Navina開發「AI copilot」平台的目的就是要把分散的資料整合給醫生參考,美國成為很好的目標市場。

但Ronen Lavi也坦言,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他與Shay Perera的以色列身份,導致周遭的人都不看好兩人能為美國醫療做出什麼改變。

為了能取得信任以及開發真正能解決美國醫療產品,Navina與許多醫生訪談,更組織由美國在地臨床醫師組成的顧問群,把平台導入中小型的診所,逐步累積信任,最終成功接觸到Privia Health、agilon health等大型合作夥伴。

平均每診節省9分鐘,Navina靠效率拿下KLAS第一

「Navina幫我省下大量的查閱時間,還幫我看到過去常常會被忽略的問題。」美國維吉尼亞州基層診所的醫療主任Jarrett Dodd表示,在使用 Navina 前,他就像多數家庭醫師一樣,經常要面對資訊太多,時間太少的窘境,但借助「AI copilot」平台,Jarrett Dodd表示,他能夠把更多注意力放回病人身上。

另外,根據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AFP)發布的白皮書,該協會在2023年針對來自全美10個組織、1,836名臨床人員進行獨立研究,也顯示醫師在85%的看診中會主動使用Navina的AI病患摘要,「AI copilot」平台中,有84%的建議被實際採納,且每位醫師平均每次看診可節省9分鐘的準備時間。

Ronen Lavi表示,目前平台已服務美國超過1,300間診所、超過10,000名使用者,累積生成280萬份病患圖像(Patient Portrait)。2025年,公司獲KLAS評選為「臨床數位工作流程」類別第一名,醫師也給出高達94.6分的滿意度。

Navina .jpeg
Navina以94.6分獲得2025年KLAS數位臨床工作流程第一名。 Ronen Lavi LinkedIn

高盛領投C輪融資,Navina的下一步?

2025年3月,Navina宣布完成由高盛領投的C輪5,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8.2億元)募資,其公司的總募資也突破1億美元(約新台幣31億元)。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聆聽一線醫師的需求,也邀請臨床醫師直接參與產品設計。」Ronen Lavi認為,Navina不單只是工程師的理想產品,而是深入診間後,感受困境並誕生的解決工具。最後,他說明,這筆募資將用在三個面向,一是擴大AI的能力,讓系統能自動產出更自然的病歷敘述;二是進軍專科照護、保險與製藥等垂直市場;三則是開發語音紀錄功能。

Ronen Lavi談及願景,未來不管在藥局、診所、甚至遠距醫療平台就診時,背後都有可能是Navina在運作,並期許AI能成為醫師最信任的助手。

參考資料:《Business Insider》、《Modern Healthcare》、《HealthcareTrailblazers》、《Navina

TAGS: # A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顏珮綺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顏珮綺

喜歡陽光、腳踏車還有奶油美式。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