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競爭是算力的戰爭、晶片的戰爭、資料中心的戰爭,以及最也許是最重要,但總被忽略的「能源戰爭」。
預計到2030年,資料中心將消耗美國整體能源消耗的9%,微軟、Google和亞馬遜等公司都與核電廠簽署了協議。還有各種能源類型的新創誕生,像是把目標放在核融合、更強的綠能,或者是透過「拓樸」等新材料來提升效率。
而有一家新創跳脫框架,或者是說——跳脫地球——試圖在建立太空資料中心。Starcloud這個接近狂想的目標,吸引了至少200家創投想要參與種子輪。
「新太空」經濟,NVIDIA、YC、a16z都看好
Starcloud於2024年初成立,致力於將資料中心送上太空。他們相信,這樣可以滿足訓練AI模型和資料處理所需的資源。具體來說,他們會以人造衛星的形式,將一系列的資料中心發射到地球衛星軌道。
傳統上的資料中心需要裝設高效能的空調系統,透過氣流避免過熱。還有另個方式是液浸式冷卻,即是將電路放進礦物油等介電液體,達到快速散熱的功效。
不過,太空的酷寒環境可以解決資料中心冷卻需求,省下4成耗能。
太空資料中心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誘因——降低成本。Starcloud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Philip Johnston說明,「無需支付1.4億美元(約新台幣45.91億元)的電力費用,只需支付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2,790萬元)的發射和太陽能費用。」
創投就是看準這個「新太空」經濟,搶著加入Starcloud於2024年末的種子輪募資。
Starcloud的前身「Lumen Orbit」,成立前就聲名大噪。不久後,他們募到240萬美元(約新台幣7,869萬元)的pre-種子輪。去年年底,在1個月內就獲得200家創投擠破頭,想要進入他們的種子輪。最終,募資以1,100萬美元(約新台幣3.6億元)告捷。當時他們的估值是4,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3.1億元)。
期望投資的人們除了數量多以外,背景也來歷不小,包括知名創投NFX、Y Combinator、FUSE、Soma Capital,還有a16z、Sequoia等。他們甚至參與了輝達的「Inception計畫」,待2025年7月發射示範衛星時,使用的便是輝達的GPU。以當時成立不到1年的公司來說,這是很令人驚艷的成績。
Johnston在接受《Geekwire》採訪時表示:「我們的GPU運算能力將比以往任何太空中的裝置都要強大100倍,搭載的是頂尖的、資料中心等級的NVIDIA GPU。」他補充說明,「藉由這顆示範衛星,Starcloud將測試如何在其他衛星上執行訓練、推理和邊緣運算等工作。
2025年1月,他們重塑品牌形象,更名為現在的Starcloud,再度募集了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3億元)。
Johnston對於品牌名稱更改,簡單在LinkedIn上面回應,「我們的任務一樣,都在於打造太空的大型資料中心。」關於下一輪募資,Johnston告訴《Geekwire》,Starcloud不打算在A輪募資完成之前揭露新投資者。
將理念化為現實,今年7月將發射示範衛星
Starcloud創辦人會想建構太空資料中心並不是毫無根據或是噱頭,而是基於他們創業前的專業經驗構思出的務實想法。
Johnston分享,他和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Ezra Feilden在航太工業工作期間,萌生了創立這家公司的想法。Feilden擁有10年曾在歐洲民航公司Airbus工作、投入NASA的研究,以及在牛津太空系統等公司從事衛星設計的經驗。當時Johnston擔任管理諮詢中心麥肯錫的顧問,與西亞國家太空組織合作進行衛星計畫。
當發射衛星的成本驟降,Johnston說,他們最初認為,在太空中搜集太陽能是個有趣的市場。不過這對童年玩伴很快就意識到,將太陽能送回地球所需的能量過多,反而得不償失。
相反的,資料中心會吸收太陽能,並保存所有能量。況且,太空的低溫環境,解決了建造資料中心需要留意冷卻問題。
最後,他們邀請了SpaceX的軟體工程師Adi Oltean。他和Johnston與Feilden一樣,也在思考太空資料中心的可能性。經過引介,Oltean加入團隊,成為團隊的總工程師。
在成立1年半之際,新創Starcloud正準備在今年7月,發射50顆衛星到地球衛星軌道。
Johnston期待,他們希望每年至少要推出1次新產品。「許多太空公司需要5年時間才能發射 ,不過我們將在18個月內就達到一樣的成績。」Johnston說。「我們寧願頻繁推出規模較小的變更版本,逐步修正,也不願等待5年後,才推出一個大修改過後的產品。」
Starcloud除了競爭壓力外,需要面臨的考驗
在太空資料中心這條賽道,比想像的還要擁擠。歐盟Ascend計畫和美國Axiom Space等機構都有同樣的願景。還有另一家新創Lonestar Data Holdings籌集了580萬美元(約新台幣1.9億元),期待在月球上建立資料中心。
除了競爭以外,讓資料中心在外太空運作又是另一個難關。
雖然沒有洪水或是地震的威脅,不過約11年就會激烈活動的太陽閃焰(solar flares),不只會引起「磁暴」、擾亂地球電力網,也會影響資料中心運作。
同時,不可避免的還有太空物質的碰撞。儘管有基本屏障防禦輻射和微流星體,但在地球軌道逐漸變得擁擠的狀況下,作用也有限。當然可以透過機器人或是自動化技術解決,但沒有人為協助,依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若要派遣人員前往太空,在未來幾10年內可能會造成巨大經濟負擔。
此外,資料中心的廢棄物要如何處理也無解,也是Starcloud參與「國際太空治理協議」後,確保符合法規和道德準則需要面對的問題。
資料來源:《YC-Starcloud》、《Starcloud官網》、《TechCrunch-1》、《TechCrunch-2》、《TechCrunch-3》、《台灣鈣鈦礦研發與產業聯盟》、《Forbes》、《Data Center Dynamics》、《中央社》、《Reuters》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