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參與Vision Pro研發的前蘋果工程師創立「瑞利光智能」,用AI突破Micro LED量產瓶頸

參與Vision Pro研發的前蘋果工程師創立「瑞利光智能」,用AI突破Micro LED量產瓶頸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台高亮度、高飽和、絕佳畫質的電視,但是要價新台幣100萬元,你願意買單嗎?這正是目前Micro LED顯示螢幕面臨的困境:技術雖好,價格卻高不可攀。

Micro LED亮度比OLED高30倍、飽和度更高、功耗更低。它將傳統LED微縮成比頭髮絲還細的微型燈泡組成螢幕,無需背光模組,即使在強光下也能清晰顯示,能呈現更生動逼真、更豐富細膩的圖像。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Micro LED如此昂貴?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量產困難。

要製造一個Micro LED顯示器,需要將上千萬個比一根頭髮直徑還小的晶片,精準地放置到指定位置。這個過程稱為「巨量轉移」,其難度和成本都非常高,也正是Micro LED顯示技術難以普及的原因。

Micro LED
Micro LED亮度比OLED高30倍、飽和度更高、功耗更低。 DALL·E生成

目前,只有三星等少數廠商推出了高階Micro LED商用顯示器,但瞄準高階市場、動輒百萬元的售價,讓它難以走入尋常百姓家。唯有大幅提升傳統轉移技術的速度和精度,才有可能達成大規模生產,最終降低價格。

AI為Micro LED的量產帶來一線曙光。曾參與蘋果Vison Pro研發、深耕學界及產業界多年的瑞利光智能,選擇用AI從最具挑戰性的巨量轉移技術著手,優化製程良率。

瑞利光智能:3大關鍵技術力

巨量轉移難題,是Micro LED普及的重要關卡。瑞利光智能看準晶片本身的缺陷、巨量轉移過程中的損壞,以及轉移後的晶片修補3大瓶頸,提出了以AI演算法為核心的解決方案。

「晶片生產過程中難以避免缺陷。即使是先進製程,晶圓在生產過程中仍會因溫度影響而產生顏色不均勻。」瑞利光智能的創辦人何志浩說,一個Micro LED顯示器包含了1,300萬顆甚至更多的微型晶片,要讓它們完美無瑕,成本非常高昂。

Micro LED概念圖
瑞利光智能的創辦人何志浩說,一個Micro LED顯示器包含了1,300萬顆甚至更多的微型晶片,要讓它們完美無瑕,成本非常高昂,因此他們選擇用AI隱藏缺陷,加速量產速度。 DALL·E生成

於是,瑞利光智能換了一個思路:與其追求「零缺陷」的完美晶片,不如以AI找到與缺陷共存的方法。

他們利用AI技術,將顏色略有差異的晶片均勻分布在螢幕上,將原本不均勻的缺陷分布,調整為人眼較能接受的狀態。就像把不同顏色的糖果均勻撒在桌面上一樣,即使個別顏色有細微差別,整體看起來依然一致。

但挑戰不僅於此。一次轉移數百萬顆LED晶片,難免會有晶片損壞。因此如何掌控良率就是關鍵。瑞利光智能的AI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修復師,能快速找出損壞的晶片,用雷射移除後再換上新的,這個過程就像修復一幅精密的馬賽克圖案。

「我們的演算法能精準控制雷射光束的移動邏輯,一次有效清除多個缺陷。」共同創辦人何志祥解釋,相較於採用逐顆檢測,需反覆調整上百次才能完成的流程,團隊以演算法規劃最佳路徑,將對位次數減少到一百次以內,良率隨之提升,成本自然降低。

為加速市場拓展,瑞利光智能在今年CES(消費電子展)上更展示了堆疊式Micro LED晶片,在同樣面積下可容納更多LED,進而提升亮度、降低功耗。

而這項技術不只為了電視螢幕或是車載螢幕打造,「舉例來說,AR/VR裝置非常重視清晰度、電池續航力,因此堆疊技術非常重要。」何志祥認為,這將是實現AR/VR裝置量產的關鍵,也讓他們接觸到許多原本無法接觸到的潛在客戶,包括車廠和醫療器材廠商,甚至還有來自生物科技領域的應用。

Rayleigh Vision Intelligence.jpeg
為加速市場拓展,瑞利光智能在今年CES(消費電子展)上更展示了堆疊式Micro LED晶片,在同樣面積下可容納更多LED,進而提升亮度、降低功耗。 瑞利光智能於CES

成立3年期間,團隊已與10多家顯示器上游設備和材料廠商合作。不過,團隊也表示短期內,他們將專注於車用和電視顯示器市場,長期目標則是AR/VR裝置。何志浩表示:「以目前的市場接受度來看,車用和電視是比較容易切入的市場。」

除了顯示器外,團隊也看準Micro LED在矽光子產業的發展潛力。

「矽光子是個龐大的產業鏈,需IC設計、光源等不同領域的廠商共同合作。」何志浩解釋,矽光子需要透過光在晶片中傳輸數據,所以Micro LED高亮度的特性有望取代傳統的雷射光源,成為矽光子晶片的理想光源。

目前,公司已取得包含製程在內的30多項專利,其中包含尚未公開的關鍵技術。除了軟體授權,也計畫將軟體與硬體整合銷售,並提供持續性的軟體更新服務。

兄弟創業,以AI撬動Micro LED量產革命

瑞利光智能由何志浩與何志祥共同創立。兄弟倆一個在學術界、一個在產業界,所學所做正好互補。

瑞利光智能的創辦人何志浩,擁有清華大學博士學位,曾在台大任教,專注於發光材料與製程研究。對何志浩而言,創業和學術研究是兩個世界,「在學校,我們想的是怎麼發表頂尖論文;但在公司,我們想的是怎麼把產品賣出去。」他心中始終渴望著改變,希望能將自己在實驗室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時間到了,就想做些不一樣的事。」

兄弟倆長期觀察Micro LED顯示器產業,發現量產難題一直是產業發展的瓶頸,於是產生了以AI解決這個問題的創業想法。

「現在大環境不一樣了,以後是懂AI的公司吃掉不懂AI的公司。」相較於深耕學界多年的何志浩,何志祥則擁有近20年產業經驗,曾在蘋果參與Vision Pro的影像技術開發,他認為,傳統製程過度追求完美,反而導致成本居高不下。

瑞利光創業午餐會 侯俊偉攝影 2025-02-14.jpg
瑞利光智能由創辦人何志浩(左二)與共同創辦人何志祥(左一)共同創立。一個在學術界,一個在產業界,所學所做正好互補。 侯俊偉攝影

有趣的是,瑞利光智能採用的是基於雷射的巨量轉移技術,與蘋果曾嘗試但最終放棄的電磁力吸附技術路線不同。何志祥解釋,蘋果當初放棄是因為良率難以控制,「許多步驟的良率甚至趨近於零,根本無法實現量產。」但憑藉過往在蘋果累積的經驗和對AI技術的掌握,他們相信可以克服這個難題,「正因為蘋果放棄了,我們覺得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時機。」

為此,兄弟倆建立起一支23人的研發團隊。與傳統Micro LED公司不同的是,瑞利光智能的團隊中,軟體與硬體研發人員各佔一半。「除了我之外,團隊裡其他成員主要都來自產業界。」何志浩表示。這種團隊組成,讓他們能夠兼顧學術創新和產業實用。

然而,創業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何志浩坦言,招募人才一直是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創業更像從舒適圈跳到另一個領域,從與不同廠商的合作、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到各種新事物的學習,都是新的考驗,也必然會遇到質疑,「但不被看好反而是一種動力,因為怎麼做都會跌破人家眼鏡。」

至於未來的發展,瑞利光智能表示預計在今年中進行募資,目前鎖定的對象以上游設備廠商為主,並將持續開發新的應用。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

  1. 如何證明比對手好?
    我們採用AI驅動的Micro LED巨量轉移與3D堆疊技術,搭配矽光子實際應用,能在密度、良率與光通訊傳輸效率上取得更高的競爭力。同時,我們的AI演算法可自動化檢測並修復瑕疵,縮短製程時間並降低成本。我們的研發團隊與量產線緊密合作,使技術迭代與成果驗證更快速,推動市場導入速度。

  2. 何時由虧轉盈?
    透過即將擴充的試量產線,我們預計在量產階段達到規模經濟,同時,我們也在推動量產線turnkey solution的技轉,因此,預估約在1-2年內縮短虧損期。 隨著量產線產線效率提升與良率穩定,我們能更快導入客戶專案並提升訂單量。與AI晶片與數據中心的策略夥伴合作,也將帶動高毛利的矽光子應用業務。在資金到位後,量產速度與出貨量將同步加快,讓營運成長曲線更陡峭。

  3. 之後每年的營收如何變化?
    預計在量產初期,營收將逐年呈現倍數成長,主要來自高端顯示。未來3-5年,隨著AI/數據中心訂單的增加,我們將持續擴充產能與技術版圖,鞏固在 Micro LED與矽光子領域的市占率。同時,藉由與策略投資者合作,我們能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提高整體營收來源的多元性。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人才是推動企業成長與競爭的關鍵。團隊必須擁有深度研發與製程整合的跨領域專才,他們不僅能優化microLED良率並精進演算法,更能在降低不良率和提升產能的過程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跨領域專才的協作與跨部門整合,是企業解決複雜挑戰的核心,而在推動turnkey solution市場導入與品牌經營方面,同樣需仰賴具備行銷與產品策略專業的人才支持。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我學到在市場快速變動下,必須隨時保持彈性與快速反應。 與不同合作夥伴的談判過程,使我更懂得傾聽並維護多方利益,才能達成共贏。 同時,也領悟到「目標導向」的重要性,只有明確目標才能讓團隊凝聚並持續前進。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首先,確立了「AI + Micro LED」的正確方向,並聚焦在矽光子及AI晶片市場的發展。 其次,吸引並組建了多元且專業的核心團隊,讓研發、量產、BD能無縫協作。最後,維持組織的彈性與抗壓性,在面臨技術或市場挑戰時能及時調整策略並持續成長。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瑞利光智能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2年
產品名稱:AI輔助的MicroLED巨量轉移技術
官方網站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