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AED使用率僅2%!入選聯發科精選的新創,怎麼讓全民參與急救?

AED使用率僅2%!入選聯發科精選的新創,怎麼讓全民參與急救?
侯俊偉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差一分鐘,生死之別。」這句話在急救現場再真實不過。

當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發生,患者從倒下到救護車抵達現場的6分鐘,是挽救生命的關鍵時刻。在這6分鐘內,如果使用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結合CPR(心肺復甦術口訣)急救,存活率高達95%;單靠CPR,存活率最高只有30%。

雖然台灣AED密度是全球第二高,「但是在2016到2018年間,在台中非住宅區發生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案件裡,AED使用率僅2%。」愛陌生創辦人陳治圩思考,為什麼沒有人用AED?到底發生什麼事?

陳治圩是急診醫師,認為急救並非等到了急診室才開始,當知道AED使用率這麽低後,萌生了改善急救體系的念頭,進而整合AED與119,創建了「聽見AED」系統。

該系統透過LINE社群推播,只要附近有OHCA發生,就會推播最近的AED位置,讓任何人都能迅速將AED帶到患者身邊,及時進行急救,而這個構想獲得聯發科「智在家鄉」社會創新優等獎的肯定。

然而,無論是從醫師到創業家,還是從研發到落地實行,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的。

醫師轉戰創業:「這是一條不歸路」

2017年,愛陌生的創辦人陳治圩和他的團隊開始思索,如何提升AED的使用率。他們的初衷很簡單:讓路人把AED送到急救現場

經過一年多的研發,團隊於2018年成功取得「聽見AED」智慧警報器專利,並結合「聽見AED」APP,推出了第一代系統。

當有人撥打119求救時,119指揮中心會自動啟動「聽見AED」系統,觸發附近的AED警報器。當警報器響起時便能吸引路人注意,路人只要掃描警報器上的QR code就能知道事發地點,把AED迅速送達現場。

反過來說,如果今天事發地在警報器附近,目擊者也可以按下警報器上的緊急通報鈕,案件位置就會即時傳送至系統後台,「聽見AED」APP用戶收到通知時可以馬上得知OHCA發生地點及AED所在位置,讓他們迅速取用AED並送往現場。

急救推廣
愛陌生團隊為了吸引有急救經驗的群體,積極透過課程、講座等形式推廣「聽見AED」系統。 愛陌生官網

一開始,「聽見AED」系統在2020年通過智慧城鄉計畫落地推行,效果卻不如理想。

「安裝AED的時候就隱約感覺到,這不只是警報器能解決的問題。」創辦人陳治圩回憶道。本來以為只要讓民眾更容易接觸到AED就可以解決問題,卻發現大魔王其實是「AED的使用意願」,

因為民眾對急救的認識不足,AED即便安裝了,大部分的人因為膽怯或沒自信而自動忽略通知,少有人敢於使永AED;另一方面,場域方對於這樣的安裝也疑慮重重:警報器的聲響是否會影響周圍環境?設備失竊風險又該如何處理?最終,100個示範點裡只有20個願意安裝。

找到願意行動的受眾成為愛陌生的首要任務。終於,2021年他們透過模擬系統測試和宣傳影片,找到最佳的目標群眾——EMT(專業救護員)。「這群人熱血投入,1萬多人加入了我們的社群。」他們開始轉向吸引有急救經驗的群體,並透過課程、講座等形式推廣「聽見AED」系統。

2022年,愛陌生團隊從急救效率不如預期的APP,改用LINE推播系統,透過即時通知附近的人來提高救援效率。這一決定讓技術的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救援的反應速度也顯著加快。

聽見AED:從救命警報器到社區急救網絡

經歷多次產品更新,現在的「聽見AED」系統結合警報器、119指揮中心、和志願者網絡,希望能在關鍵的急救時刻挽救更多生命。

「聽見AED」系統
有人需要急救時,119指揮中心啟動三層防護機制同步生效:AED警報器在300公尺範圍內發出提示,LINE群組用戶會收到通知,急救先鋒APP(消防署的急救APP)也會呼叫附近的志願者前往協助。 愛陌生官網
延伸閱讀:美國新創推共享心臟電擊器,讓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救命的「AED外送員」

當有人需要急救時,119指揮中心啟動三層防護機制同步生效:AED警報器在300公尺範圍內發出提示,LINE群組用戶會收到通知,急救先鋒APP(消防署的急救APP)也會呼叫附近的志願者前往協助。這樣的設計大幅縮短了急救反應時間,讓志願者能更快抵達現場,提供即時幫助。

聽見AED智慧化警報器不僅發出聲響引起注意,還能主動通報指揮中心,將準確的地點傳達給救援者。這套系統不僅提供技術上的支援,還建立了完整的急救網絡,讓更多人參與到緊急救助中。

自2022年起,「聽見AED」系統已吸引了超過1.3萬名志願者加入。愛陌生完成了39次急救教育推廣活動,推播了1,188件急救案件,獲得了2,151次回應,並有267人實際參與急救。2023年,這套系統成功拯救了6名OHCA患者的生命,讓他們康復出院。

聽見AED智慧化警報器
當有人需要急救時,119指揮中心啟動三層防護機制同步生效:AED警報器在300公尺範圍內發出提示,LINE群組用戶會收到通知,急救先鋒APP(消防署的急救APP)也會呼叫附近的志願者前往協助。 愛陌生官網
「聽見AED」LINE介面
自2022年起,「聽見AED」系統已吸引了超過13,000名志願者加入,推播了1,188件急救案件,並有267人實際參與急救。 游昊晴攝影

陳治圩與他的共同創辦人陳彥儒、黃泰霖,都是有急診經驗的醫師,深知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共同創辦人陳彥儒說:「我們一路走來,這一切似乎自然而然。」陳治圩指出對OHCA病人來說,缺氧時間越短康復越快,「現實是,有更多人是永遠不會醒。」他感慨地說,當一位急救者能在第一時間做出行動,生命的結局或許就會完全不同。

作為初出茅廬的新創,愛陌生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公益與營利之間找到平衡。創辦人陳治圩坦言,愛陌生一直以捐款、付費課程和演講維持運營,再把AED包在裡面一起賣,但尚未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這是一條不歸路。」他表示目前不敢向創投募資,因為商業模式仍在摸索階段。

儘管如此,愛陌生於今(2024)年馬不停蹄地創立非營利組織「臺灣愛陌生安全推廣協會」,致力將急救意識帶到每一個社區,讓AED和急救技術成為人人可及的工具。

急救,不只是警報器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台灣的《緊急醫療救護法》要求10大場所安裝AED,其中包括觀光旅遊地區、學校、大型休閒場所、旅宿場所、特殊機構之軍營等等,但法規忽略了許多小型商店或其他場所,加上民眾對AED的使用缺乏認知,導致了AED使用及管理問題。

此外,AED的維護與登錄則由場域方負責,因此維護品質全看場域方,然而在一些緊急狀況中,AED因為維護失當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功能,像是今(2024)年9月在阿里山有一名婦人因AED電量不足而搶救不治,這些都反映AED維護未受到該有的管制。

愛陌生急救課程
愛陌生團隊

愛陌生營運長張歆晨指出:「每個縣市政府有自己的方針,我們必須逐一與他們溝通,缺乏中央政府的統一支持。」目前,政府對AED的安裝和使用缺乏明確的規範,也沒有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即便某些地區承諾公共AED維護費用的承擔,整體AED管理仍然零散,難以形成全國一致的救援網絡。

愛陌生雖然無法直接改變政策,卻積極透過「聽見AED」重新定義急救的方式,更短期計劃將全台AED位置上傳至Google Maps,讓民眾更容易找到設備,打造更安全更寬廣的社區網絡,讓每一分鐘都成為拯救生命的關鍵時刻。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所以你們是賣AED?我們有賣AED,但是不只是AED,我們致力於打造一個安心的社區,這樣的安心社區是源自於急救義務的概念,急救的能力包含會CPR,有妥善找的到的AED,以及事件發生時串接這一切的急救系統——聽見AED。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下一步目標是損益兩平,所以我們需要穩定的營收,目前我們提供的服務是一個串接全國的急救平台,讓更多人獲得幫助,我們思考到的營收來源是群眾募資與急救教育,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有效的行銷,讓我們做的事情被大眾理解與支持,而我們推廣的願意救人的急救教育,也讓需要學習急救技能的場域方知道與接納。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需要有效的商業模式,可以有效變現的方式,連續虧損對於企業是不健康,對於員工也是沒有安全感,所以精準找到願意付錢買單的顧客是最重要的。

教育市場是需要成本的,所以要用市場聽得懂的語言,並且資訊不要太多,一次一點,但是要給出目前顧客想要的資訊;持續追蹤很重要,好不容易有了接觸,有效的持續追蹤,不要害怕打擾,以一個互相幫助的態度去給予協助,而不是我打擾你,要你來幫忙我,是自己心裡也要認同我們提供的服務對顧客是有價值的;組織的建立與分工,是需要不斷溝通的,耐煩並且不厭其煩去討論理解每一個人的需求,讓大家知道為何而戰。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我們不斷嘗試各種方式去創造營收,不會固守成規,有任何機會就去嘗試去努力;不斷嘗試背後,我們也回過頭去審視自己的核心價值與願景,將心力放在我們真正想要努力的地方,並且團隊成員都是理解核心價值與願景而加入;與其他單位保持友好關係,不管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或是推廣場所給予協助或是軟釘子,我們始終與他們保持友好,在可以努力的地方持續努力。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愛陌生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0年
產品名稱:聽見AED系統、聽見AED智慧化警報器
官網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游昊晴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游昊晴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