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創業家來說,在社群媒體上「刷存在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知名創投a16z提供了一份「創業家社群指引」,《創業小聚》整理了9大秘訣,從怎麼開始到多久發一次文,希望能對創業家有所幫助。
秘訣1:如何設定目標?
就像任何產品計畫一樣,在開始之前目標非常重要。首先,可以先從以下幾個問題開始?
你要用社群媒體做什麼? 如果你的社群媒體主要用於客戶服務,那麼它的運作方式會與創辦人的個人帳號大相徑庭。而如果你的帳號專注於內容發布,那麼策略也會與管理分散社群的帳號有所不同。在開始之前,確認這些角色是很重要的。
最終目標是什麼? 有些公司可能希望在產品、專案公開之前建立社群追蹤者,以便在推出時就擁有一批明確的受眾。或者,他們可能希望重新塑造品牌形象。作為創辦人,你的目標是什麼?社群存在感如何支持你的計畫?
有制定時間表? 設定短期目標,並給每個目標設置具體的完成日期,以保持穩定增長。例如,計劃在第1個月將追蹤者增加100人,第2個月增加200人,依此類推。現實一點,並遵守計劃。
讓這些目標成為後續工作的基礎。一旦目標確立,團隊就可以把方向從想達成的目標,轉向TA。
秘訣2:如何找到你的TA?
按下貼文發布前,首先需要考慮你的目標受眾:你需要接觸哪些人才能實現目標?是潛在客戶、加密貨幣愛好者還是投資者?a16z建議可以透過這5個基本問題開始發想:
目標受眾包含哪些人(who)? 舉個例子,對於剛起步的加密貨幣新創公司來說,即使他們的產品是面向普通民眾,也可能更希望先吸引那些了解加密貨幣的用戶。因為這些更願意參與的早期用戶,可以幫助公司在產品正式推出之前,改進和完善產品規劃。
最常使用的社群平台?(what) 如果團隊希望參與的對話都在X上,而全力投入Instagram顯然是一個錯誤。不過,切記不要完全排除其他管道。例如,一些非常小眾的受眾(包括推動加密貨幣創新的部分研究和學術社群)可能最容易透過電子郵件和面對面的會議接觸。
分佈的地區?(where) 對於Web3而言,匿名用戶可能是個有點棘手的問題。在這個情況下,獲得的越多受眾的地理資料越多越好。Twitter Analytics可以提供相關幫助。同時也有另一個簡單的方式,是直接進入你的Discord,請人們放上自己的國旗。
追蹤了哪些帳號? 看看你的受眾追蹤的熱門帳號、影響者和品牌,了解他們喜歡的內容類型和品牌形象。快速了解這些原則,才能作為發文的一個良好基準。
關注哪些話題? 研究那些觸及率高的帳號,查看他們最近的50篇發文,了解哪些內容有效、哪些沒有,再以那些表現最好的主題當作靈感。
秘訣3:如何優先考慮平台和帳號?
縮小目標受眾後,需要制定明確的社群策略,其中一個關鍵決定是:優先選擇哪些平台和帳號?
用戶經常在多個平台之間切換,但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同時活躍於所有平台往往會分散精力,難以建立有效的社群策略。因此,建議從小地方著手,專注於1~2個平台,逐步提升創作能力。
而創辦人在選擇平台時,也不能只考慮平台本身的特點,更重要的是,思考這些社群媒體帳號要怎麼融入整體行銷策略。
秘訣4:善用個人帳號,把它融入工作
創辦人經常感到疑惑,應該以個人帳號或是建立公司官方帳號,才能夠吸引群眾?
答案取決於他們各自訂定的目標。不過,a16z發現有更多人建議,創辦人應該善用他們的個人帳號。
「人的聲音」比品牌宣傳更好。 品牌帳號僅僅會被視為行銷工具,不過創辦人的聲音顯得真實,不那麼像純粹的市場行銷。
個人帳號表現得比品牌帳號更好。 個人帳號在X等平台上的互動和觸及率常常超過品牌帳號,因為演算法對個人帳號更有利。
建立個人品牌的受眾沒有產品限制。 無論創辦人目前在做什麼或產品處於哪個階段,強大的社群存在感可以為未來的項目、即將推出的產品和新的社群帳號創建一個穩固的受眾基礎。
不過,也許可以像個大人一樣「全都要」。不必在個人帳號和品牌帳號之間抉擇,直接同時經營這兩個帳號,可以讓公司更有效地與社群溝通。
秘訣5:要發什麼?
成功的帳號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視角。那麼,如何找到你的視角呢?
首先,創辦人個人的帳號可以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以及獨特的專業知識,從這些經驗中講述能夠啟發、教育和指導他人的故事。他們可以審視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何使用閒暇時間、喜歡閱讀的書籍或關注的創作者,然後將這些精煉成一個小眾的主題。
為了獲得更多靈感,以下幾種主題和內容類型對大多數公司有幫助,可以當作發文的起點:
- 教學內容:展示如何完成某件事
- 幕後花絮:讓人們了解公司的內部運作
- 行業洞見:分享受眾關心的宏觀趨勢
- 產品更新:分享產品狀態及新功能
- 公司公告:例如分享一項重大里程碑
- 社群問題:分享受眾可能感興趣的問題
- 創辦人反思:分享你學到的東西、推薦讀過的書籍,或是你對受眾感興趣話題的看法
秘訣6:應該多久發一次文?
對於不了解社群媒體的人來說,常有一個直覺就是「發布越多、效果越好」。但在設定發布頻率時,重要性排序應該是:
內容品質 > 一致性 > 數量
首先關注內容的品質,可以使用該社群媒體內的分析工具來衡量成效,觀察哪些內容得到最多的互動、評論和分享。
接下來考慮一致性。可以從每月發布1篇內容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到每月2篇。查看指標結果,如果表現良好,可以逐漸提升到每天發布。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頻繁發布內容,希望能夠與受眾建立聯繫。實際上,目標是逐步建立社群媒體運營的能力,而這需要一點時間累積。
秘訣7:怎麼衡量社群媒體的成功?
a16z觀察,衡量社群媒體成功有兩種基本且互補的方法,分為量化以及質化。
質性指標:這是衡量情感的方式(即人們對公司或品牌的感受)。包括回饋、回覆和問題,以及引用推文、提及和私訊的內容。
量化指標:這是衡量成長的方式。包括參與度、曝光量、觸及率、分享、轉推、追蹤者數量和推薦數量。
量化數據
當人們剛開始制定社群策略時,基本工具如內建分析工具(例如Twitter Analytics、LinkedIn Analytics等)能提供所需的所有數據。以下是幾個關鍵指標可以參考:
參與度
參與度通常是最重要的量化指標。提高參與度可以增加曝光量,也就是用戶看到內容的頻率。曝光量的增加也能提高個人檔案的觸及、增長追蹤者數量等。利用內建分析工具的一個好方法是查看過去30或60天內最佳和最差的貼文,並嘗試了解什麼因素使它們表現好或差。
每週追蹤總分享數、回應數、轉發數等指標也很不錯。無需過於詳細地分析具體數字,更重要的是了解趨勢。如果數字持續上升,例如,意味著更多人看到了帳戶的內容,增加了其觸及率,並使曝光給更多潛在追蹤者。
受眾
相較於總追蹤者數量,更重要的是了解哪些內容能讓追蹤者數量暴增。如果某些類型的貼文能穩定地增加特定觀眾群,那是非常有價值的訊息。正如前面提到的,追蹤表現最佳和最差的貼文,並試圖了解什麼使一篇貼文成功或失敗也很有用。
追蹤者數量的增長是帳戶觸及到更多人的一個良好指標,但它並未提供帳戶是否觸及到正確人群的深入見解。這就是質性數據發揮作用的地方。
質性數據
不要忽略質性數據上,儘管對於一些以數據導向的創辦人來說,這可能是很難接受的事情。
初期最好的方法是手動進行,雖然現在有很多不同的情感分析工具,但這種分析並不精準。目標是挖掘來自私訊和入站對話的主題,特別留意人們常用的詞彙,判斷它們是正面、負面還是中立的,並且持續追蹤這些訊息。
所有這些資料能幫公司了解人們對他們的感受。這對於改善客戶服務、辨別產品供應,以及找到產品市場契合度至關重要。
秘訣8:找出沉默的支持者
在分析受眾時,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沉默支持者」。他們閱讀新創公司的貼文,卻不留下評論或按讚。出於眾多因素,有些人吸收大量內容但不實際參與社群互動,例如從不在LinkedIn、Facebook等平台上發表公開評論。
你可以嘗試用5種方法改善互動。
主動開啟對話:與那些互動或尚未互動過的內容使用者交談。
舉辦活動:舉辦虛擬或實體活動加深與受眾的關係。
專注於社群管理:嘗試更多的外圍社群管理(例如,每天與5位不同的追蹤者互動)。
測試不同的貼文形式:有時候人們習慣的傳播管道與平台發布的有差距。建議嘗試影片與照片、短篇與長篇文章等不同格式。
不要灰心:社群媒體成功有許多不同形式,包括潛在客戶、電子郵件訂閱者、品牌情感、1對1關係建立、產品回饋循環等。即使短時間內沒有看到所希望的互動,也不代表社群媒體沒有影響力。
秘訣9:啟動成長飛輪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有效的社群策略會形成良性循環:當互動增加時,觸及範圍也會擴大,這樣能吸引更多的追隨者,進一步促進更多的互動。這種循環會持續推動帳號的增長。
創業的社群經營,應該怎麼做才能創造「成長飛輪」呢?
社群管理:
- 對貼文上的評論做出回應,可以把推文推到動態,讓更多人看到。每次你回覆、按讚或以其他方式與評論互動時,都在觸及新的受眾。
促進分享和回覆:
- 把社群管理提升到下一層:創業者可以思考討論的貼文。例如提出問題(你最喜歡的加密貨幣迷因是什麼?)、製作精選列表(10個創業必備資源)、徵求意見(你會如何向新手解釋Web3?)。
不用將公司和個人帳號內容混為一談:
- 創辦人建立的個人帳號不必完全模仿公司帳號的主題,透過區分主題,才能給人們同時關注創辦人和公司帳號的理由。
跨平台宣傳:
- 利用一個平台上的受眾(例如Discord),讓他們關注另一個平台上的帳號(例如電子報),這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策略。
盡量避免置入連結:
- 社群媒體希望能夠留住用戶,所以平台的演算法通常會降低外部連結貼文的觸及率,而其中一種解決方法是發布你要分享內容的截圖。「連結在簡介中(link in bio)」也是一個常見的解決方式。
不要完全依賴AI:
- 我們目前看到的一個最大錯誤是完全將社群外包給AI。由AI生成的帳號會失去個性。對大多數人來說,分辨出帳號背後不是人類是很容易的事,這可能導致不信任、互動量降低和尷尬的氛圍。
參考資料:《a16z crypto》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