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從2003年5月開始提供服務,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商務社群。無論是招募人才、轉換跑道、行銷、開發客戶,或是建立商務人脈等等,已是不可或缺的SNS,受到國際商務人士廣泛運用。
LinkedIn全球使用者遍布200個國家,人數多達8億1千萬人(截至2022年3月),並且以驚人的速度持續增加中。以現況來說,LinkedIn在歐美等海外國家的地位,與亞洲截然不同。北美與歐洲各國的普及程度,已經達到沒有LinkedIn帳號就無法順利進行商務交流的程度。
因此,商務交流的第一步不再是交換名片,而是先「利用LinkedIn建立關係」。LinkedIn的存在感未來將會越來越強大,甚至到「每位商務人士都必須擁有LinkedIn帳號」的程度。
LinkedIn不僅限於招募人才用途,更能夠開發客戶
許多人對於LinkedIn,或許還抱持著「招募人才與轉職專用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之類的印象。實際上,全球性業務(社群銷售)與行銷領域,運用到LinkedIn的比例相當高。簡言之,LinkedIn不再局限於轉職,而是成為更加多元化「尋找新商機的工具」。
以日本為例,公司在開發新客戶時,主要還是以「電話預約會面」的方式。然而,現今歐美商務人士欲拜訪新合作對象時,已逐漸轉換成以LinkedIn來進行。這是因為選擇以電話來預約的話,首先必須花時間蒐集目標客戶的聯絡清單。若是直接運用LinkedIn,只要與對方透過LinkedIn帳號聯繫即可,這能夠減化時間成本與人力浪費。
再以美國為例,其人口3億3千萬人,勞動人口則為1億6千多萬人(資料來源: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勞動政策研究.研修機構),其中LinkedIn用戶量高達1億8千萬人。這是因為美國的LinkedIn使用者,還包含了學生與退休銀髮族,更透露出「美國大部分工作者皆擁有LinkedIn帳號」此一訊息。因此,在工作上想與新開發對象聯繫時,對方擁有LinkedIn的機率相當高。
填寫職涯實績、展現人格特質,以此建立個人品牌
運用LinkedIn的第一步,就是「確實填寫個人檔案」。在五花八門的SNS當中,LinkedIn是個人檔案項目最多且內容重要性最高的一種。LinkedIn上的個人檔案,是向他人介紹自己的重要媒介。歐美國家在商務場合上,多半會以「LinkedIn互加聯絡人」取代名片。因此,填寫個人檔案時,必須幫助他人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此外,LinkedIn可以藉由與他人「建立關係」或是「關注」擴大自己的人脈網,而個人檔案的內容,則是影響人脈網相當重要因素之一。申請建立關係能否被對方接受?他人是否會想對自己提出建立關係的申請,或者是關注?個人檔案的內容,是在做這些決定時很重要的判斷。
正因如此,在填寫個人檔案時必須認真撰寫。該如何說明自己至今為止的職涯實績?隸屬的單位為何?經歷過什麼樣的職務?正確地呈現出這些資訊,能夠幫助他人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與擅長技能。
此外,個人檔案裡除了過去的實績之外,也可以試著描繪未來的理想,或是自己所勾勒的願景。例如:有什麼樣的目標?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能夠遇見什麼人?
看到他人輝煌的經歷,或許會感到退卻,但所謂的職涯與個人檔案,不見得要是「完成版」。LinkedIn最重視的不是宣傳「已實現的自我」,而是與他人分享積極且努力不懈的一面。不如該說,越是展現出如此特質,越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其交流的人脈自然也會擴大。
個人檔案裡所有項目都很重要,但從表達自我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還是「標題」與「關於」。「標題」顯示在姓名正下方的部分,是在LinkedIn中建立個人品牌的核心,所以必須確實撰寫。
運用「互惠原則」,在SNS有效交流
「在SNS發文最重要的,就是非單方面一直發文,必須留意增加與他人的常態互動。」相信不只是LinkedIn,其他SNS的使用者也有不少人苦惱著「不知道該怎麼發文」吧?而且將「SNS運用」與「發文」劃上等號的人似乎不少。
一旦被這種想法困住的話,就很難取得良好的成果。「只要文章品質良好,自然能夠吸引他人目光,進而在商務派上用場。」在此建議各位,先將這樣的想法擱到一邊。
首先,要請各位明白一件事,使用SNS時,「對他人的回應/與他人的交流」和「發文」是同等重要的。只顧著埋頭撰寫文章,是無法吸引他人目光,必須增加與他人的互動,才能夠帶來比單方面發文更有建設性的效益。
各位或許會擔心,要增加在SNS中與他人的互動,就必須花費更多時間。然而,「積極與他人互動,訊息擴散的速度也會更快」,這是不爭的事實。對於一些名人或是網紅來說,或許只要專心發文就能夠提升點閱率;但大部分的人是無法比照辦理的。因此,表現出與他人積極互動的態度,才是一般人能夠在SNS上脫穎而出的策略。
所謂的互惠原則,指的是接受他人好意之後,會想報答的心態。這在LinkedIn等SNS世界中,比現實世界更加重視這一點。因為在SNS的領域,使用者身處的環境少了許多繁雜的元素,行為模式與接收的資訊都比現實世界來得單純,這也是數位交流文化的一大特徵。
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係,會受到許多外在因素影響,包括居住場所、隸屬單位、年齡層與立場差異等。然而,在SNS世界中,很難透過螢幕看到這些部分,因此能夠更單純地藉由「文字交流的品質與數量」,來建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SNS的世界具有容易與「總是給予正面回應的人」相處融洽的傾向,當然現實世界也是如此。不過,SNS用來評價對方行為與態度的方法,比現實世界來得少,以致於「給予正面回應」的重要性遠高於現實世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能夠跨越年齡層與立場等建立友善關係,正是SNS的強項之一。
遇到給予正面回應的人,就會想回以善意的回應。這是在SNS自然運作的機制中,容易產生的互惠原則。正因如此,越是主動參與交流的人,發文後所獲得的回應就會越多。
請各位特別留意,這裡的「交流」並不單純指點「讚」或「推文」。秉持著打從心底支持他人,以及願意與他人交流的心態,在SNS中發布的訊息才能夠傳到更多人的心裡。如此做法,才能真正樹立自己的信賴度,提升在社群裡的評價,並打造真正的「個人品牌」。
本文摘自:《LinkedIn活用大全:求職、人脈拓展、個人品牌經營, 你活躍於世界職場的必備武器》
作者:松本淳
出版日期:202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