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邊角餘料才是利潤來源!「日本版Costco」LOPIA如何做到單店近10億年收

邊角餘料才是利潤來源!「日本版Costco」LOPIA如何做到單店近10億年收
LOPIA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日本超人氣連鎖超市業者樂比亞(LOPIA)從2023年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選擇台灣作為亞洲第一站,6月即將在新莊宏匯廣場開幕第四家海外店,這家連鎖超市有何特別?

用一個簡單的概念來形容LOPIA ,就是「日本版的Costco」。他們瞄準4人小家庭的消費族群,店鋪面積多半在600~900坪左右, SKU(stock keeping unit,指庫存單位)數約有2萬個,品項涵蓋蔬果、肉類、海鮮、包裝食品、冷凍食品等。

定位明確:肉類品項是LOPIA的帶路雞,貢獻8成利潤

他們的定位非常明確:聚焦食品類、不做非食品品項。肉類品項是他們的強項,雖然營收僅占整體的3成,但卻貢獻出8成利潤,其他不獲利的品類,大多都是來自消費者採買肉類的關聯性購買。可以說,肉類就是LOPIA的帶路雞。

LOPIA的前身是1971年成立的一家肉類專門店,因為適逢戰後時期,創辦人高木秀雄當時的創業初衷是「讓所有小朋友都能吃到肉」。後來因為社會氛圍、趨勢,才慢慢加入蔬果、魚肉、熟食等品類,2009年才轉型成現在的LOPIA。

從2009年至2023年,LOPIA的營收從277億日圓(約新台幣57.8億)成長到3,401億日圓(約新台幣710億),年複合成長率約是21%。目前共有81家直營店,單店平均年營收近10億新台幣,如果用1,700名正職員工下去算,每位員工每年平均貢獻約4,200萬元新台幣,是日本產業平均的2倍。單店營業額跟人均貢獻能那麼高的原因,主要有3點:

肉品採「整頭、多部位採購」,降低進貨成本

首先,LOPIA的肉類陳列面積跟SKU數,跟其他同面積的零售通路相比,整整多出3倍。以牛肉來說,他們從低價位到高價位的和牛都有,而且每個價格帶上,都有數十種不同切法和部位的商品。

這是因為他們在採購時,就做出跟其他超市不同的決定。以往日本食品超市在採購肉類時,都是單買某個部位,再到後台工廠或門市切割、銷售,但LOPIA在採購時,就採取「整頭」或「多部位採購」的模式。

一般來說,整頭購買或多部位採購的方式,會讓成本降低約15%,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價格可以比競爭對手便宜10~50%。但前提是,買回來的部位要能「商品化」,否則殘留的餘料也是浪費。因為過去是以肉店起家,LOPIA對肉類非常了解,知道肉的各種部位可以怎樣商品化。

比如說,他們會把切割產生的邊角餘料加以利用,做成香腸、火腿、漢堡肉、可樂餅等商品賣出去。而這些,正是LOPIA肉類利潤的來源,以自有香腸來說,毛利可達到50%以上;醃製或調味肉品毛利也能到80%,他們會在門市中大量陳列這些高毛利商品,以推銷出去。

後台工廠結合產品開發,製成高毛利加工食品

熟食品項,也是為了提高肉類的附加價值。LOPIA的熟食沒有海鮮、蔬菜等類別,純粹是為了將肉類價值最大化的商品,如香腸培根披薩。有了這些高毛利商品的支撐,LOPIA就可以把利潤還給消費者,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高級肉類價格,可以比其他超市或是百貨公司通路更低的原因。

而且,對上游供應商也是一種尊重跟信賴感的培養,因為對養殖業者來說,下游出價的價格差不多,他們會比較想賣給能好好對待肉品、更會賣的通路。

除了透過整頭採購來降低成本,LOPIA的後台也有著極大的重要性。傳統通路的肉類後台工廠,主要是在做部位控管,它可以決定送來的肉類哪些要冷凍儲存、哪些要趕快切割、哪些要批發給餐飲通路等;但LOPIA的後台工廠會結合產品開發,思考哪些部位可以透過「加工」成為商品販售出去。

每個品類盈虧自負,負責人權限比店長大

員工的平均貢獻度能那麼高的另一個原因,是讓每個品類都擁有一個負責人,必須盈虧自負,甚至,在門市裡,每個品類都有自己的店鋪名稱。換句話說,店鋪就像是菜市場,負責人則是進駐攤位的老闆,他們必須把自己叫進來的貨賣出去。如此一來,他們就必須主動調整商品結構,不斷想要怎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頻率。

一般來說, LOPIA門市會有6大店舖,每個品類會有正、副負責人,他們必須負責選品、採購、訂價等工作。總部雖然每天都會向門市推送新品,但門市可以選擇性接受,因為他們是最理解消費者喜好的人。

為了讓總部採購對門市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們不定時就會被送到門市當店長,培養敏銳度。但相對來說,店長在LOPIA的權限最小,他主要負責管理門市的結帳、清潔與非正式員工管理。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林庭安,原文標題:連邊角餘料的肉都能商品化!「日本版 Costco」 LOPIA 靠 3 個心法拚出單店 10 億年收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經理人》林庭安 《經理人》林庭安

小時候靠數學拉分數,長大卻與文字為伍。喜歡從各類人物蒐集故事、汲取經驗,採訪超過百位經理人、專家、學者、職人等,關心藝文、新創及內容產業。曾任日報編輯,現為 《經理人月刊》 主編。

信箱 / natalie@managertoday.com.tw
電話 / (02) 8773-9808 #147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