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者的PR迷思:只要發新聞稿就夠了!真正健康的媒體關係怎麼經營?

李欣岳
李欣岳 2023-09-13
創業者的PR迷思:只要發新聞稿就夠了!真正健康的媒體關係怎麼經營?
wellphoto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我過往和創業者/新創交流與PR相關的事務時,發現對於如何經營媒體關係,普遍都有較為單向的認知。以為只要問到媒體名單,發出新聞稿,就能獲得多家媒體刊登,然後「一舉成名天下知」,客戶詢問與訂單就能如雪片般飛來⋯⋯。這樣的場景,基本上只存在於韓劇/電影當中。

在這背後,存在了一個基本的雞蛋問題。媒體記者對多數新創通常認識甚少,而記者每天會收到幾十封、甚至上百封新聞稿、研討會通知、記者會邀請⋯⋯等各式的媒體活動,對於這類忽然寄到信箱中的新聞稿,當中絕大多數在記者開信前,就已經進入垃圾桶了。對多數較為早期的新創來說,相關的報導不多、外界大眾並不熟悉,而對不熟悉這家新創的記者來說,新聞稿並不容易在一瞬間就能引起注意或好奇,進而更進一步處理後續的媒體露出與報導。

shutterstock_411184843-email.jpg
媒體記者因對多數新創認識較少,新創寄來的新聞稿通常在開信之前就會進到垃圾桶。 Rawpixel.com via shutterstock

我喜歡把新創經營與媒體之間的關係,比喻成累積Credit,是一個持續小額累積、偶爾提款的過程,重點在於長期累積關係。任何一段因為工作所需而開展的人際關係,大致上都會經過雙方初步認識、建立信任、交流想法、互相幫助的過程,這段關係才能有穩固且長期的發展。新創與媒體之間的關係,也會有類似的過程。

此外,對於新創來說,尋求新聞稿露出,未必是最有效的PR投資。因為多數新創,一年當中,適合發布新聞稿的主題或時機,最多一到兩次,而媒體關係的經營,重點不在於快速獲得大量媒體名單,卻僅是偶爾一次寄發新聞稿,然後把刊登機會交由機率來決定,而是與少數真正了解產業、對新創有興趣、寫出高品質報導的記者,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因為這樣的關係,是長期、穩定,可為雙方帶來更大價值。即使不發新聞稿,熟悉某家新創的記者,也有可能帶著預先設定的好題目、好專題主動來採訪。而這樣透過媒體編輯專業與角度報導的Feature Story,因為帶著媒體獨特的視角,等於是媒體或記者盡心製作更貼近讀者閱讀需求的內容,讓外界有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新創,PR成效遠勝於制式、群發、官方立場的新聞稿。順道分享一點個人觀察,我看過很多創業者/新創第一次獲得媒體報導的Feature Story,看得最認真、轉發最用力的,是創辦人或早期團隊成員的父母或家人,因為終於知道到底在創什麼業、做什麼工作,當然更多是與有榮焉。

先從累積3到5位記者好朋友開始

若新創在PR上想要開始經營媒體關係,重點在精不在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MBTI 16類型人格,也許方法因人而異,但概括來說,新創與媒體之間,都會經歷認識、信任、交流、互相幫助的過程。我個人覺得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先透過Google Alerts設定所屬產業的關鍵字,從中發現重要的報導以及撰寫的記者,再透過email或社群管道,與對方取得聯繫(基本上,只要有心,媒體網站或是社群媒體上,都可以找到聯絡方式),也許每隔幾個月,一起與記者喝杯咖啡,分享對記者來說有意義的最前緣的業內資訊、產業觀察、個人觀點、創業故事等,逐步建立起交情。此外,也可針對記者正在Cooking的專題,儘管未必與自己的新創相關,仍可適度提供Feedback、介紹適合的受訪者等。

對多數新創來說,若能經營好3到5位具有這種交情的記者,就已經算成功跨出一大步。因為這幾位記者,若有適合的採訪主題,很可能會主動想起熟悉的新創來安排採訪(尤其是還知道許多關於這家新創,Google尚且搜尋不到的Storyline),而對於新創寄出的新聞稿,因為對各種策略與佈局,了解更多一層的Context,很可能在編輯專業上,第一時間就找到有趣、獨特、有報導價值的切入角度做跟進報導。

shutterstock_579474469_friends_talk.jpg
新創若想經營媒體關係,可以先從累積幾位相關領域的記者好朋友開始。在新創逐步建立起交情後,記者搜尋新聞題目時可以更容易被想起你,寄出的新聞稿被採用機率也更高。 shutterstock

新創PR的專業能力:議題/內容策展

逐漸開始建立起穩固的媒體關係、記者交情後,我認為對新創PR真正的考驗,是議題/內容策展的能力。在這背後,來自兩個面向。第一,是新創能夠建立起吸引外界興趣的創業故事、定義出明確的願景,以及繳出具有說服力的Traction或數字,讓媒體理解新創在所處的賽道中,可以帶來哪些影響力。第二,則是從這些基礎上,在每次與媒體交流的機會中,持續從中做出好球,延伸成讓媒體可以發揮的角度,進而提高自己被報導的機會。

這樣的能力,需要持續透過實作來累積學習曲線。當然,綜合各方面的考量下,若創業者已能基本掌握如何制定PR策略後,適度招募有經驗的PR人才加入,或是尋求外部專業的PR顧問/專家協助,透過對於更深入了解媒體的編輯思維、做事方式,有助於更快累積學習曲線,讓創業者花費的時間與注意力更有價值。

延伸閱讀:創業者別只會待在家寫Code!資深媒體人分享「親自做PR」的3大長期好處

新創PR對於議題/內容策展的能力,絕對不是Hard Sell。在我還在媒體擔任記者時,不管是新聞稿露出或是採訪邀約,非常反感PR在後面Push、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來「提醒」我處理某個內容主題。從記者的角度來看,這不僅忽略媒體是服務讀者閱讀利益、而非服務任何企業與受訪者的本質,也不是長期、健康、有價值、建立雙贏的關係。PR的Hard Sell,往往只會帶來反效果。事實上,以我比較熟悉的科技/商業/財經媒體為例,願意投入其中擔任記者的朋友,在個人工作動機中,很大程度來自對於了解、分享新事物懷抱熱情,而在自己的路線上,若有適合報導/刊登的內容或主題,記者不會放著不處理,不然以媒體產業的現況,可能就不會投入這行了。

經營媒體關係,是長期累積Credit的工作。新創若能站在媒體以提供讀者閱讀價值為中心的考量,持續透過建立深度關係,與記者分享有價值的資訊與觀點,長期來說,將幫助自己在媒體心中,創造出更多被報導機會、價值、角度,這些成果,對媒體或新創來說,都是雙贏的局面。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創 PR 媒關係》,作者:李欣岳,原文標題:新創如何經營媒體關係?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李欣岳 李欣岳

為新創 / 創業者提供專業的 PR 顧問服務。在媒體、公關與新創三大領域具備豐富經驗。2000 年成為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知識訂閱 & 自媒體總編輯、AppWorks 媒體公關總監,長期關注台灣新創生態系發展。

在近 20 年的媒體工作中,完成上千篇關於創業、創新、創意的採訪與報導;離開媒體後,隨即投入新創領域,全力協助創業者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對外溝通、媒體關係、社群經營、內容行銷、自媒體策略等公關事務上,曾協助與輔導過上百家新創。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溫柔但堅定的批判者。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