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者別只會待在家寫Code!資深媒體人分享「親自做PR」的3大長期好處

李欣岳
李欣岳 2023-08-31
創業者別只會待在家寫Code!資深媒體人分享「親自做PR」的3大長期好處
wellphoto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對已經找到Product/Market Fit的新創,在既有可被規模化的產品、服務或是商業模式上,適時啟動PR策略,往往會收到很好的助攻效果。在我過往輔導新創在PR相關事務的經驗上,我通常會建議在這個階段的創業者,必須親自參與即將啟動的PR策略和執行細節,最好不要假手他人,長期來看,這將會在往後為自己的創業旅程帶來非常好處。

考量到多數新創的實務需求,PR更直白一點說,是創業者對外與TA、Stakeholder溝通的能力,包括PR、Marketing,甚至是IR(Investor Relations,投資人關係),都可概括為創業者對外溝通的能力。對許多早期新創來說,這些很可能是不同面向與層次上的同一件事情,都是為了向外傳達創業的理念、經歷、價值主張,甚至是創業者個人的心態、視野與能力。

若把「創業者親自參與PR」這件事的範圍放寬一些,可由其中一位Co-founder,或至少必須是團隊前3到5號就加入的早期團隊成員親自參與。而不是「喔!我們要開始做PR了,應該盡快對外招募有相關經驗的人來負責」這種一開始就想把PR放手的情形(我在具備工程師背景的創業者身上,最常看到這個現象)。

在我看來,由創業者親自參與PR策略,有幾個長期的好處:

1. 更了解如何與TA溝通、累積用戶

Y Combinator創辦人Paul Graham在他那篇對創業者建議的經典文章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中提到:

在初期,創業者最常見必須要做無法規模化的事情,就是要親自招募用戶。幾乎所有的新創都得這麼做,你不能等待用戶自己來找你,你必須積極出擊,親自爭取他們加入。
⋯⋯
創業者抗拒親自外出招募用戶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羞怯和懶惰的結合。相比親自與一群陌生人交談並可能被大多數人拒絕,他們寧願待在家裡寫程式。然而,要使創業成功,至少有一名創辦人(通常是CEO)必須花很多時間來進行銷售和行銷。
創業者忽視的另一個原因是,一開始時絕對數字看起來非常少。他們想,這不可能是那些大型知名新創的起步方式。他們所犯的錯誤是低估了複利成長的力量。

對創業者來說,PR不只是寄發新聞稿或媒體報導,同時也是更加深入了解TA、與TA互動,進而爭取用戶的累積。以我比較熟悉的科技/商業/財經領域的媒體來說,記者的採訪或是報導,更深層的意義,是代表所屬媒體的讀者來做這件事,不管是對新創有哪些好奇、採訪時問什麼問題、對於受訪者的回覆如何解讀、最終呈現的報導內容和角度⋯⋯,這些都可以轉換為創業者對於了解TA以及與TA溝通的學習曲線。

創業者對自己所處產業或領域,本來就應該有最前緣的獨到Insight。透過親自參與PR的過程,能夠更準確定義和理解TA的需求和偏好,進而讓所傳達的資訊,能精準回應TA的好奇與關切,進而從中獲得對應到產品、服務、商業模式上的反饋,長期來說,這是創業旅程中非常珍貴的能力。

說話 溝通 說服
親自參與PR能更準確理解與回應TA的需求、偏好,在長期的經營上是非常珍貴的能力。 Financial Times via Flickr

2. 累積更直接的個人影響力

對絕大多數的企業來說,創辦人都是對外最重要的形象代表,以及外界關注的焦點(想想張忠謀之於台積電、郭台銘之於鴻海)。創業者的個人故事、背景、願景,往往是外界認識這家新創最直接的方式,透過創業者親自參與PR策略,能將真實的個人特質,具體融入每一次的PR策略中,這種內外一致的塑造、定調過程,我實在想不到可以假手他人的理由。

3.讓PR的投資更精準

當新創成長到一定規模後,創業者終究要在PR事務上,找到可以放心接手的人選。我常遇到創業者問我一個問題:「究竟PR是In-house自己做,或是委外給公關公司來做比較好?」事實上,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都見過在這兩者中做得很好或很糟糕的例子。

在這背後更具體的問題,應該是創業者是否清楚了解,依據自身在PR各方面的考量,將時間與金錢投資在哪樣的人才與能力上。例如,如何衡量PR經營對新創帶來的長期成果?哪一類型的媒體、哪幾位記者,才是最符合新創長期價值主張,最值得長期深度經營的對象?透過媒體,真的就是與TA溝通、傳遞資訊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有其他不同的做法?

要能回答這些問題,往往需要創業者曾經親自參與過,對PR本質有更完整的理解與因應。我看過最不理想的狀況,是好不容易找到的PR負責人,事後才驚覺,在往後依據新創本身實際需求所制定的PR策略與執行,根本用不太到對方過往的專業與經驗,然後要花更多時間來「處理人的問題」,徒然讓創業者浪費許多珍貴的時間與注意力,甚至不歡而散,而找到不對的人上車,究竟是誰的問題呢?

創業的本身,是創業者各種重要能力不斷優化的過程,我認爲這當然包含了PR所代表的對外溝通能力。創業者盡可能在創業旅程的早期階段,就更有意識透過親自參與PR來累積這樣的能力,隨著創業規模越來越大,邁入更加成熟的階段,這將成為讓飛輪越轉越快的重要力量。

本文授權轉載自《新創 PR 媒關係》,作者:李欣岳,原文標題:創業者應該親自參與 PR 策略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李欣岳 李欣岳

為新創 / 創業者提供專業的 PR 顧問服務。在媒體、公關與新創三大領域具備豐富經驗。2000 年成為台灣第一批主跑網路產業的記者,先後任職《數位時代》副總編輯、《Cheers 快樂工作人》資深主編、SmartM 知識訂閱 & 自媒體總編輯、AppWorks 媒體公關總監,長期關注台灣新創生態系發展。

在近 20 年的媒體工作中,完成上千篇關於創業、創新、創意的採訪與報導;離開媒體後,隨即投入新創領域,全力協助創業者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在對外溝通、媒體關係、社群經營、內容行銷、自媒體策略等公關事務上,曾協助與輔導過上百家新創。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溫柔但堅定的批判者。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