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ChatGPT蜜月期結束、被說變笨了!造訪量掉了近一成,背後可能原因是?

ChatGPT蜜月期結束、被說變笨了!造訪量掉了近一成,背後可能原因是?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去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時,不僅引發了一系列的人工智慧浪潮,還讓微軟創辦人比蓋茲(Bill Gates)譽為他人生中第2次的科技革命。

但如今不僅最快突破一億用戶的紀錄被Threads打破,根據數據公司Similarweb的資料顯示,ChatGPT的全球造訪量在6月首次出現9.7%的下滑,此前五個月的月成長率已逐漸下降,美國本土的iOS下載量在6月更暴跌38%。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微軟的Bing和Google的Bard。

專家表示,ChatGPT的答題品質下降、許多公司禁止員工使用與擔憂機密洩露等都是原因。

ChatGPT的答題品質下降、許多公司禁用等等都是造成用戶下滑原因之一 shutterstock

首度出現負成長,ChatGPT的流量怎麼了?

今年6月份全球ChatGPT的造訪量首度出現負成長,幅度達到9.7%。根據網路數據公司Similarweb統計資料,今年前5個月,ChatGPT全球造訪量的月成長率已經逐月下滑,分別為131.6%(1月)、62.5%(2月)、55.8%(3月)、12.6%(4月)、2.8%(5月)。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師亦指出,相較於5月,iOS版本的ChatGPT在6月時的美國本土下載量暴跌了38%。

不僅OpenAI,Similarweb的資料也顯示微軟的Bing、Google的Bard,以及新創的Character.AI,其訪問量也正逐漸減少中。Google的人工智慧研究員肖萊(Francois Chollet)表示,「有一件事是肯定的,ChatGPT不再熱鬧了」。

人工智慧專家也表示ChatGPT不再繁榮了 Pexels

根據瑞銀集團(UBS)的報告顯示,ChatGPT在推出後的兩個月,月用戶數就突破1億大關。由於可以進行複雜對話、寫詩、寫程式和通過專業考試,讓這個聊天機器人(ChatBot)給一般用戶和人工智慧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科技專家普遍認為ChatGPT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消費類型應用程式,後續引發了科技巨頭間的軍備競賽,讓Google與微軟的高階主管將AI視為電腦科學領域的下一場革命。

但根據《The Washington Post》的報導,亦有分析人士認為,由於美國和歐洲的學年結束,因此使用量才明顯下降,因為將它拿來做作業寫論文的學生都在放暑假。數據科學家吉爾伯特(Sam Gilbert)也表示,學術與家庭作業是ChatGPT最常見的用途之一。

問題出在哪裡?ChatGPT給出的答案難以真實客觀

縱使ChatGPT推出時的確技驚四座,但在過去幾個月裡,生成式AI的問題表露無遺。不僅經常捏造虛假資訊來作為正確答案,甚至還有部分將其納入生產力的用戶表示,「隨著時間過去,ChatGPT的答案不僅沒有改進,甚至還變得更糟了,尤其是在寫程式方面」。

專家指出,出於對歐盟即將上路的《人工智慧法》的擔憂,OpenAI等公司調降了這些聊天機器人的能力,以免產出了更多的錯誤資訊或是為科技產品注入偏見。但也有部分人士認為答題品質的下降原因僅是OpenAI試圖降低運行聊天機器人的成本。

許多人都認為ChatGPT變「笨」了 Zac Wolff on Unsplash

問題不僅如此,《The Washington Post》還指出,許多公司禁止員工在工作中使用ChatGPT,最知名的企業便是三星,因為擔心將敏感的公司數據放入聊天機器人可能會導致機密洩露。

營運成本高昂,脫離蜜月期才是人工智慧的開始

《Engadget》指出,不論人數下滑的原因是什麼,OpenAI並不會因此感到恐慌,甚至有可能更高興,因為先前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就曾表示,ChatGPT的營運成本令人「瞠目結舌」。

奧特曼過往就曾提及ChatGPT的營運維護費用極高 OpenAI

Google的人工智慧研究員肖萊指出,過去網路普及或是iPhone上市,都沒有因為暑假等季節性因素而導致用戶停滯下降,如果ChatGPT因為季節性因素而增長放緩,它可能一開始就沒有經歷熱潮。

延伸閱讀:OpenAI計畫推AI版「App商店」!開放全球開發者上架AI服務,背後目的是?

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Fortune9to5macengadgetGVS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作者:黃士育,原文標題:ChatGPT用戶數首度下跌近1成!真的退燒、變笨了?還是有其他原因?責任編輯:錢玉紘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TAGS: # A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數位時代》黃士育 《數位時代》黃士育

《數位時代》實習編輯。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