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用機械手臂開咖啡廳,卻不用煩惱硬體成本?拆解美國新創Artly的「科技管理」

用機械手臂開咖啡廳,卻不用煩惱硬體成本?拆解美國新創Artly的「科技管理」
Artly官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大家都在看Generative Art(生成藝術)跟ChatGPT這兩個部份,彷彿人類最重要的其中兩項能力:「創造」與「有意義地對話」就要被機器人奪走了。

其實機器人能奪走的,還遠遠不只這些。隨著各種機器人硬體的模組化與量產化,有很多以往看起來相對複雜的動作,公版且已經量產的機器人都漸漸可以處理了,不管拿來開店或是創業,成本還不會很高!

身為肥宅的我,前幾天不得不去家附近Stoneridge Mall中的蘋果商店買台貴森森,又重得要死的Apple Studio(沒辦法,團隊要用),在蘋果商店前面,赫然發現兩組機械手臂不急不徐地運轉,幫著客人做咖啡?

機器人做的咖啡?從原豆開始?沒有用調理包?還可以拉花?

這有趣了,我當場跑去買了一杯,坐在旁邊看看他怎麼運作,還有其他人類的反應。

Artly就是一間飲料店

Artly就是賣咖啡的咖啡店,在美國西岸很多城市的大樓或是mall中有點,可以直接參考他們的網站

Artly有趣的部份,不是「做飲料」而已,而是它「用人類的方式做飲料」!沒有先混好的原料或是調理包,從原豆開始。

運作流程如下:

  • 客人先到旁邊的iPad上點餐付款
  • 付款完畢後,iPad的機械手臂即時啟動
  • 桌面上立刻用雷射打上客人的名稱,與其飲料的進度條
  • 機械手臂翻過一個準備使用的紙杯
  • 去磨豆機拿些剛磨好的咖啡粉
  • 把咖啡粉裝上expresso machine,開始沖泡
  • 拿起牛奶杯,倒上牛奶
  • 如果有需要,開開心心地拉花上去
  • 將剛做好飲料擺到印有客人名稱的雷射印記旁
  • 清洗設備,尤其是裝過牛奶的鋼杯
  • 打完收工,機械手臂開始跳舞攬客

沒有客製的硬體,也沒有料理包

自動化食物或是飲料製作這個市場,從投幣式飲料機,多工序的沖泡式咖啡機,到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沙拉機或是拉麵機,創業起來都是非常貴的東西。

如果不是一開始就有客戶大量訂購,或是找到口袋很深的富爸爸,光設計與打樣第一台原型機,就會花費大量的資本,更遑論接下來第一批產品在工廠「製造」的種種挑戰了。原型機出來後的前幾百組客人,基本上都是虧錢在賣,更何況機器做出來了,也不代表就會有商業上的成功。

我參與過兩間類似公司的募資過程,一般矽谷創投對這種需要大量燒錢的硬體公司,都是敬謝不敏的。網創容易多了,幹嘛跟錢與風險過不去呢?

但是Artly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成本架構。

Artly機械手臂 咖啡
Artly採用機械手臂開設飲料店。 Artly官網

在上世代Starbucks這種高度標準化的飲料製作過程中,所有的器具與機械都已經高度自動化,磨豆機就磨豆,製冰機就吐冰塊,咖啡機就沖咖啡,打泡機與洗滌器都能做他們該做的事情,而且被大量的咖啡使用量練得非常耐操,也很好維修。

Starbucks或是飲料店在做的事情,除了點餐收款以外,就是把上列機器的產出串起來就好了!

iPad點餐軟體,與收銀系統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在過去幾年早已被自動化了,那我們所缺的,就真的只是一隻手臂罷了。而這隻手臂,也在過去幾年,被「標準化」,「軟體化」,與「量產化」。要只能用高階語言(像是python)驅動的機械手臂,只要上網搜尋一下就找得到,價格在3千美元到3萬美元之間:

因為這些機械手臂被「軟體化」與「量產化」,Artly的工程團隊只要上網買幾隻機械手臂就可以開工打造Prototype(產品雛形)了,所承受的硬體與製造的風險極小,基本上都已經被供應商給處理掉了

Divide and Conquer

工作流程的設計,身為軟體人的我看起來就是一種Divide and Conquer(編按:一種由下而上的解題方式。將問題先切分成小問題解決,再將結果合併成原始問題的答案)技巧的實踐。

機器手臂沒有辦法走動,於是所有器具都放在週邊,可以接觸的範圍內。

機器手臂沒有辦法添加原豆,於是就去買一台容量超大的磨豆機,一天可能只要填充幾次即可。泡咖啡,倒牛奶,洗杯子的工具與器材也全都只消一個華麗的旋轉,觸手可及。器具的距離與位置與高度都事先設計好,全部標準化後,整個作業,只剩可以用軟體自動化的流水線排程。

記得有人說過:「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為了更簡化問題,除了上述實體裝置的細節都被hard-code(寫死)解決掉以外,每台機器手臂配的iPad除了是結帳中心以外,也可以是該機械手臂的控制中心,他的大腦。

每當訂單確認,iPad App立刻排程指揮機械手臂處理接下來餐點的動作,如果要新增餐點的種類,或是更改餐點的流程,只要推出新版的iPad App即可。蘋果的自動更新系統會直接幫你升級完成。如果還有疑慮,也可以讓店員在下班前更新,解決舊的問題,或添加新的菜單,就全都上線了!

攪拌棒、紙巾、糖或是奶精也都全放在旁邊的桌子上,讓客人可以自己處理,不需要人類服務。

人類(店員)的功能:最後一哩路

咖啡廳 店員
店員將成為補足機器人無法完成的事項的人力。 unsplash

在這個設定下,人類的作用是補足機器人不足的部份。比如說牛奶沒了,去跟商家訂牛奶加滿;豆子沒了,到倉庫去拿一包加倒上去。免洗杯沒了、吸管沒了、糖沒了、奶精沒了等等,讓店員或是工讀生處理。

人類處理的,變成後勤補給,而前線賺錢的工作,則交由機器人擔綱。

延伸閱讀:AI會取代人類,還是人類會成為AI的一部分?從「平台經濟」看人機互動的未來

除此之外,人類店員還負責跟其他人類溝通的問題,比如說聊天,一起拍照,賣餅乾,貝果或是其他烘焙等等。

以前咖啡店管理人類會遇到的所有問題,在這種模式下被大大的簡化了。教育訓練不需要教做飲料,只要教後勤補給,簡單的故障排除,與跟供應商互動的步驟即可。每間店同時3–7人的排班問題,變成了只要確定有1個店員在場即可,店員也可以去上廁所,也可以滑手機,完全不用擔心沒有賺到離開時那幾杯咖啡的錢。

簡化了教育訓練與排班問題,相對應的中下層管理成本也減輕了!飲料業的經營,從「人員管理」,轉化成了「科技管理」,只要這個科技成本不貴,新的模式就會如蝗蟲過境,席捲整個產業。

成本結算,怎麼開一間這種公司

Artly機械手臂 咖啡 環境
Artly飲料店 店內環境 Artly官網

我們算一下,依照台灣人喜歡的「飲料加盟」,這樣的技術會催生出怎樣的成本模式?

加盟品牌商–技術訂閱制

因為硬體跟量產的風險與成本都被處理掉了,要開始打造這個服務的門檻相對很低。一隻支援良好的機械手臂,兩台開發電腦,再加上一台開發用的iPad就搞定了,總價大概3萬美元左右,只比網路創業多一些。

跟網創一樣,難的是找到合適的工程師開工,能夠同時寫iPad App與機器手臂控制程式的人畢竟不多,所以我們算兩個人數,每個年薪新台幣100萬元加配股,加上你自己的薪水,目前需要新台幣400萬元左右的啟動資金。

接下來就是燒錢燒時間的部份,你必須要不斷地重新打造手臂可以完美沖出最初幾種咖啡的工作台與器具,這部份估一年,與再新台幣300萬元雜費。

原型打造完成以後,你要直接開始賣咖啡!盤下一家小店面,試點營運,月租10萬台幣,我們假設咖啡原料成本最後能由營收打平,因此咖啡豆與牛奶類似的成本不計。但是要即刻開始嘗試與觀察店員與系統的互動,於是記入店員薪資,一天8小時,每個月新台幣5萬元。

第二年的開試營店成本是(10+5)x12=180萬元,再加上工程師與你的薪資新台幣300萬元,共計480萬元。

兩年合計,400(第一年啟動)+300(器具)+480(第二年開試營店)=新台幣1,180萬元,約40萬美元。

這時候,如果技術成熟,就可以開始玩台灣人最愛玩的加盟遊戲了。說是加盟,其實不如說是矽谷軟體業很熟的「技術訂閱」制。

加盟店的機械手臂,iPad,咖啡機,工作台等硬體成本,由加盟店負責,裝機費可免(畢竟才剛開始),你則提供技術訂閱的服務,每個月收保護費,處理技術支援,軟硬體更新,教育訓練,金流系統,以及新品研發的部份。

加盟店家–加盟不用,是每家特色咖啡店的自由

假設加盟店同時想要兩隻機械手臂,工作台整組買下來大概是新台幣200萬元,比一般開飲料店的投入高出不少,但同時,它也沒有一般加盟店的品牌限制,或是必購調理包與配方。

不喜歡Lavazza的咖啡豆,你可以自己換成illy的,不喜歡某個口味的香草,你可以自己換成自己喜歡的版本。你有你自己的LOGO與商標,經營著你自己有的顧客群,你可以直接透過Push Message(推送通知)或是email聯絡到常客,給他們優惠,經營著一間街坊鄰居都愛的特色咖啡店,或是神隱台北東區,當上班族最需要的精神食糧,你不必無時無刻地幫客人沖咖啡,你可以讓機器人沖一般拿鐵,但是自己親自準備王太太的虹吸手沖,你可以看書,聽音樂,跟客人聊天,或者是去大便。

如果你想,只要大夜班員成本不高,深夜飲料店,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最重要的是,你再也不用絞盡腦汁,去找尋與管理這麼多的店員了。

矽谷店員的工資大概是每小時17美元,假設能減少兩個店員,7萬美元的硬體成本,每天開店10小時,一年之內就省回來了,硬體都還在保固期內。而台灣人工便宜,大概要三年。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與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

既然店內的iPad可以點餐,沒道理消費者手中的iPhone或是Android不行。既然是街坊鄰居都愛的特色咖啡店,你當然要搭配App,讓熟客的點餐與使用更客製化,並把電商的那套CRM技巧練上,紀錄他們的喜好,時不時給個小驚喜等等,讓客人的滿意度更高,黏著力更強。

再進一步,把機械手臂的某些功能開給常客使用如何?客戶可以藉由App上的操作,讓機械手臂拉出自己選擇的拉花,設定牛奶多寡,甜度,香草,巧克力或是其他香料的組合等等。

跟Gaming一樣,可以讓客人生成他們的User Generated Content(使用者原創內容),免費或是收費釋出給其他的客人。

把實體世界的問題,變成軟體問題,就可以用軟體解決。

人類少少的服務業

星巴克 店員
服務業店員與機器該如何相輔? HAO XING via Flickr

店員去上廁所時,遠處走來一對想喝咖啡又好奇的客人,他們的第一反應還是張頭望望櫃台內,希望能找人問問,但是遍尋不著人類後,他們把眼光轉到櫃台兩邊的iPad上,自顧自的點起餐來。經過疫情這幾年,矽谷人類能夠很自然地跟iPad點餐系統互動。

店員遠遠地走回來,兩位客人已經點好餐,等在櫃台旁,剛走過來的店員跟他們親切地打了聲招呼,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起來。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這Software當然可以再添加點AI,畢竟人們常說,AI就是Software 2.0。

我在想,如果我把菜單跟公司的所有資訊,餵入ChatGPT中,再加上一組Speech-to-Text(語音轉文字)與Text-to-Speech(文字轉語音)的AI程式,要怎麼設計「店員」這個現實世界中的硬體呢?

什麼時候Boston Dynamics的公版機器人可以量產,又可以便宜到一般商店都付得起呢?Boston Dynamics的公版機器人一台5萬美元的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來?

比起公版的無人機,我更想要在Boston Dynamics的公版機器人上面,寫出有趣的應用程式。那時機器人上搭載的AI晶片,不知道是不是也用CUDA。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原文標題:機器手臂飲料店,量產公版硬體的力量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TAGS: # 機器人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台灣出生,台灣長大,台灣教育,一輩子不算有喝過洋墨水的台灣郎,在 2012 年時到矽谷闖蕩,歷練矽谷新創。在經歷過三間大大小小不同階段的新創軟體工程職位洗禮後,於 2016 年跟現在共同創辦人組隊,再次挑戰經營新創公司,目前團隊散落在美國,澳洲,台灣,與中國各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