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的爆發讓我們提前看到了AI的無限可能,然而不只是商業與科技領域,舉凡政治、社會、民生都可能受到影響,美國前國務卿Henry A. Kissinger、Google前執行長 Eric Schmidt和MIT首任計算學院院長Daniel Huttenlocher一起探討了AI的力量,其中關於AI到底為我們取代了什麼、節省了什麼,又讓人類變成了什麼,值得省思,或許我們可以從「平台經濟」先看起。
當人們依賴平台解決問題,我們就是數據
數位世界已經改變了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一個人從早到晚都會接受到大量數據,受益於大量數據,也貢獻大量數據。這些數據龐大的程度,和消化資訊的方式已經太過繁多,人類心智根本無法處理。所以人會本能地或潛意識地倚賴軟體來處理、組織、篩選出必要或有用的資訊,也就是根據用戶過去的偏好或目前的流行,來挑選要瀏覽的新項目、要看的電影、要播放的音樂。自動策劃的體驗很輕鬆容易,又能讓人滿足,人們只會在沒有自動化服務,例如閱讀別人臉書塗鴉牆上的貼文,或是用別人的Netflix帳號看電影時,才會注意到這服務的存在。
有人工智慧協助的網路平台加速整合,並加深了個人與數位科技間的連結。人工智慧經過設計和訓練,能直覺地解決人類的問題、掌握人類的目標,原本只有人類心智才能管理的各種選擇,現在能由網路平台來引導、詮釋和記錄(儘管效率比較差)。網路平台收集資訊和體驗來完成這些任務,任何一個人的大腦在壽命期限內都不可能容納如此大量的資訊和體驗,所以網路平台能產出看起來非常恰當的答案和建議。例如,採購員不管再怎麼投入工作,在挑選冬季長靴的時候,也不可能從全國成千上萬的類似商品、近期天氣預測、季節因素、回顧過去的搜尋記錄、調查物流模式之後,才決定最佳的採購項目。但人工智慧可以完整評估上述所有因素。
因此,由人工智慧驅動的網路平台經常和我們每個人互動,但我們在歷史上從未和其他產品、服務或機器這樣互動過。當我們個人在和人工智慧互動的時候,人工智慧會適應個人用戶的偏好(網際網路瀏覽記錄、搜尋記錄、旅遊史、收入水準、社交連結),開始形成一種隱形的夥伴關係。個人用戶逐漸依賴這樣的平台來完成一串功能,但這些功能過去可能由郵政、百貨公司,或是接待禮賓、懺悔自白的人和朋友,或是企業、政府或其他人類一起來完成。
個人、網路平台和平台用戶之間的關係,是一種親密關係與遠距聯繫的新穎組合。人工智慧網路平台審查大台的用戶數據,其中大部分是個人數據(如位置、聯絡資訊、朋友圈、同事圈、金融與健康資訊)。網路會把人工智慧當成嚮導,或讓人工智慧來安排個人化體驗。人工智慧如此精準、正確,是因為人工智慧有能力可以根據數億段類似的關係,以及上兆次空間(用戶群的地理範圍)與時間(集合了過去的使用)的互動來回顧和反應。網路平台用戶與人工智慧形成了緊密的互動,並互相學習。
人工智慧帶來的革命意:以前在意決策、現在在意結果
網路平台的人工智慧使用邏輯,在很多方面對人類來說都難以理解。例如,運用人工智慧的網路平台在評估圖片、貼文或搜尋時,人類可能無法明確地理解人工智慧會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運作。谷歌的工程師知道他們的搜尋功能若有人工智慧,就會有清楚的搜尋結果;若沒有人工智慧,搜尋結果就不會那麼清楚,但工程師沒辦法解釋為什麼某些結果的排序比較高。要評鑑人工智慧的優劣,看的是結果實用不實用,不是看過程。這代表我們的輕重緩急已經和早期不一樣了,以前每個機械的步驟或思考的過程都會由人類來體驗(想法、對話、管理流程),或讓人類可以暫停、檢查、重複。
例如,在許多工業化地區,旅行的過程已經不需要「找方向」了。以前這過程需要人力,要先打電話給我們要拜訪的對象,查看紙本地圖,然後常常在加油站或便利商店停下來,確認我們的方向對不對。現在,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旅行的過程可以更有效率。這些應用程式不但可以根據他們「所知」的交通記錄來評估可能的路線與每條路線所花費的時間,還可以考量到當天的交通事故、可能造成延誤的特殊狀況(駕駛過程中的延誤)和其他跡象(其他用戶的搜尋),來避免和別人走同一條路。
從看地圖到線上導航,這轉變如此方便,很少人會停下來想想這種變化有多大的革命性意義,又會帶來什麼後果。個人用戶、社會與網路平台和營運商建立了新關係,並信任網路平台與演算法可以產生準確的結果,獲得了便利,成為數據集的一部分,而這數據集又在持續進化(至少會在大家使用應用程式的時候追蹤個人的位置)。在某種意義上,使用這種服務的人並不是獨自駕駛,而是系統的一部分。在系統內,人類和機器智慧一起協作,引導一群人透過各自的路線聚集在一起。
AI結合平台經濟的省思:主角是誰?
持續陪伴型的人工智慧會愈來愈普及。醫療保健、物流、零售、金融、通訊、媒體、運輸和娛樂等產業持續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透過網路平台一直在變化。
當用戶找人工智慧網路平台來協助他們完成任務的時候,因為網路平台可以收集、提煉資訊,所以用戶得到了益處,上個世代完全沒有這種經驗。這種平台追求新穎模式的規模、力量、功能,讓個人用戶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能力。同時,這些用戶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人機對話中。運用人工智慧的網路平台有能力可以用我們無法清楚理解,甚至無法明確定義或表示的方式來形塑人類的活動,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種人工智慧的目標功能是什麼?由誰設計?在哪些監管參數範圍裡?
類似問題的答案會繼續塑造未來的生活與未來的社會:誰在操作?誰在定義這些流程的限制?這些人對於社會規範和制度會有什麼影響?有人可以存取人工智慧的感知嗎?有的話,這人是誰?如果沒有人類可以完全理解或查看數據,或檢視每個步驟,也就是說假設人類的角色只負責設計、監控和設定人工智慧的參數,那麼對人工智慧的限制應該要讓我們放心?還是讓我們不安?還是既放心又不安?
本文摘自:AI世代與我們的未來:人工智慧如何改變生活,甚至是世界?
作者:Henry A. Kissinger, Eric Schmidt, Daniel Huttenlocher
出版日期:2022/12/08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