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與AI聯盟的世代,你必須去體驗它,只有體驗過你才知道它可以做什麼事,以及它的極限在哪。」台灣微軟(Microsoft)365事業部營運暨行銷事業群副總經理朱以方表示,無論哪種產業,都應該抱持開放心態,理解AI運作的原理原則。
她以過去台灣的海禁為例,因為被限制、規範,民眾無法好好欣賞大自然,但「我們是海島國家,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教會每個人游泳與海洋知識,讓人們可以享受大海,同時也知道如何避開危險。」
日常被繁瑣庶務占據,就會害怕自己被取代
不過,每當AI有新進展,社會就會瀰漫一股「人類會被取代」的氛圍。根據微軟2023年「工作趨勢指數」(Work Trend Index)報告,全球有49%的人擔心工作會不保,台灣的數據則是69%。
對此,朱以方有不同的解讀。她表示,台灣有81%的員工覺得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完成手上的工作,太多無效會議、繁瑣的行政事務,把人擠壓到沒有時間做更深度、有價值的事。「當事情太多、沒辦法好好做真正有創意的事,就會覺得自己做的事可以被AI取代。」
對個人來說,實驗它、理解它能為你做到什麼是重要的;對企業來說,短期也是要試驗它能為部門做到什麼。但朱以方指出,長期而言,企業必須更確立自己的企業文化與使命,才會知道要去找什麼樣的人才,「真正會發光發熱的是人,而不是機器。人才有欲望、才會想解決問題;人才有好奇心,有好奇心才會去問問題、找答案,最終才能完成公司的purpose(目標)。」
理解AI的能力邊界,才是稱職的「正駕駛」
所以,首先要建立所有人的「AI數位素養」。 組織必須完善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確認資料的品質與安全性,也要界定誰可以使用什麼資料、什麼時候能用,「資料安全是最重要的,這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要讓每個員工清楚知道哪些東西是機密,不可以輕易丟上雲端。」
再來是理解AI的能力邊界。 她舉例,微軟定義「負責任AI」的一個原則就是「可解釋性」,你可以詢問AI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可解釋性很重要的原因是,人類才是那個能決定正確與否,以及擁有最終決策權的角色。」身為「正駕駛」的人類,必須靠分析判斷能力,知道自己的副駕駛(AI)是不是給出合理、正確的建議,「不能它給你什麼,就全然接受。」
最後則是強化人的優勢:聆聽、同理、應對進退等軟實力, 「當機器可以取代的工作愈來愈多,人跟人的應對、溫度變得更重要,過去這些技能可能因為工作太忙而被忽略,但這些技能在這個時代才是重要的。」
舉例來說,過去行銷人員可能花很多時間做研究調查、數據追蹤、製作報表等,卻沒時間走到第一線獲得顧客的實際回饋。但如果分析、調查、整理等工作可以交給AI,人類就可以去做策略發想、行銷計畫等更有意義的事。也就是說,原本只有單一技能的人,變得有時間去學新東西、新技能,成為跨領域的人才。
過去技術迭代時間是5~10年,但隨著科技進步,從3~5年到現在的ChatGPT,每隔幾周或幾個月就有新應用,「人適應變化、保持彈性的能力就愈重要。好好應用,才能在AI的時代存活。」朱以方最後總結。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林庭安,原文標題:81% 員工覺得沒時間完成工作!員工渴望 AI 幫自己一把,他們最想用在哪?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