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提問力」是人類獨有的超能力!11本書訓練邏輯思考,讓AI當你的第二大腦

「提問力」是人類獨有的超能力!11本書訓練邏輯思考,讓AI當你的第二大腦
Unsplash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托特神對埃及國王說:「我有一門書寫的技藝,可以提高國王的臣民的記憶力。」
國王回說:「如果我的民學會書寫,他們的靈魂會被植入遺忘,他們將不再行使記憶,因為他們依賴寫下的東西,不再從自己的內心,而是從過往外在記號來喚醒對事物的記憶。」
「你所發現的,不是記憶的秘方,而是提醒。你提供的,不是真正的智慧,只是智慧的假象,因為告訴他們許多事情,卻不教他們任何東西,你使他們貌似博學多聞,實際上一無所知。」

相傳,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十分反對書寫技藝,他認為文字書寫無法記住思想精華,且所寫之文章隨人解讀,沒人能控制,十分危險。

aaron-burden-y02jEX_B0O0-unsplash
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文字書寫無法記住思想精華。 Unsplash

人類的主動思考,是AI缺乏的關鍵行為

柏拉圖的擔心,在人類歷史上後來又出現過好幾次,像是印刷術、電腦的發明、網路的誕生,搜尋引擎的崛起,乃至最近期的AI生成。

每一次,出現可以幫人類大腦減輕負擔的工具或技藝,就會遭逢反對,說法大致上都差不多,人類將不再好好使用大腦原本被賦予的功能。

在我看來,AI生成也好,文字也罷,乃至筆記(索引系統)、印刷術、電腦(程式語言/計算能力)、網路(搜尋引擎),毋寧都是「第二大腦」。最近有本書《打造第二大腦》,在談數位筆記系統的建構。我覺得「第二大腦」的概念,很適合借用來談一談人類發明來協助大腦的上述工具們。

這些第二大腦們的任務,是為了輔助人類的第一大腦的運作。工具再發達,功能再強大,還是工具,就是用以達成目的的手段。

雖然每一次人們都擔心,人類大腦會被取代。實際上,截至目前為止,第一大腦仍然掌握第二大腦所不具備的特殊能力,而且第二大腦的啟動,通常高度仰賴其能力!

那就是人類才有的面向解決問題的提問力!

人之所以會提問,是因為人有解決問題的動機、意圖、意向性、慾望⋯⋯。

誠如文字不會自己書寫,筆記不會自己記錄,書籍不會自己完成,電腦不會自己計算,網路不會自己啟動搜尋,同樣的,AI不會自己想出問題來解決!第二大腦之所以開始工作,是因為接收了第一大腦的指令。

robina-weermeijer-so1L3jsdD3Y-unsplash
AI生成、文字、電腦、網路等,皆是人類的「第二大腦」,旨在協助第一大腦運作,而人類獨特的提問力是第一大腦擁有的特殊能力。 Unsplash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害怕新的解決問題工具?

也許是不斷推陳出新的工具太強大,取代了部份現在正由人類的大腦自己執行的作業使然。也就是說,人類怕新工具的誕生,造成自己失業。

工業革命時期,出現一大堆能夠輕鬆量產產品的機器,盧德主義份子害怕自己丟了工作,所以砸毀工廠機器,阻止其運作。人類對於網路或AI的恐懼,本質上類近盧德主義份子,害怕自己被反向淘汰。

新舊變革之際,持有即將被新科技取代的技能者,的確會感到不安與徬徨。每一次新工具的誕生,的確都淘汰了不少既存工作。好比說,印刷術淘汰了手抄本,如今再沒有抄寫員。

然而,恐懼並不能阻擋歷史進程,持續觀察並學習才能避開歷史巨輪的輾壓。

的確,有一些人的生存利基,會因為新的發明誕生而被邊緣化,不過,歷史反覆發生過如此多次,如今的政府部門也多會投入次世代的新領域的技能培訓,人們不能再像古希臘時代第一次碰到大腦外掛工具時那般反應,應該要有更成熟且有用的應對之道。

兩千多年來,人類發明了各種協助大腦卸載運作的工具,幫大腦分攤掉許多工作,讓我們人類所擁有的第一大腦可以空出更多時間跟注意力來。

原本人們認為,當人們擁有更多時間與注意力,將可以用在解決更多重要的問題,讓人類社會發展的更好,一如當年凱因斯相信,未來的人類每週只要工作15個小時就足以賺到生活溫飽所需。可遺憾的是,歷史沒有按照凱因斯所想的道路走,人類提升產能,多出了時間跟注意力後,把這些時間跟注意力拿來消費掉了。

在我看來,AI固然很強大,一如當年Google或Siri出現後,可以接手幫人類處理很多工作,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善用這些工具呢?

我們有多少人真的能夠用AI生成,問出足以用來解決工作或生活中的難題的好提問呢?我們只是用這些強大的工具來玩樂,未免可惜了,不是嗎?

Robot Kid reading his book
強大工具的出現使人恐懼,唯有人們持續學習、善用工具解決問題才是應對之道。 Unsplash

我們須學會提問、驗證資訊,還有自主決策

在我來看,AI生成的文章,現階段比較像歐美的初稿編輯、秘書或代筆寫手。可以幫人類針對某些問題完成一份初稿,但是,不保證這份初稿完善可用或沒有問題(這個判斷,仍然得由向AI生成提問者的人自己來,要能做出判斷,則需要分辨資訊真偽,是否涉及抄襲等能力)。

這份初稿要夠好,首先前提條件是,當事人得能夠問出好問題才行!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有一個小時解決問題,要花55分鐘構思問題。

問出恰當的問題,問出新問題,問出好問題,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難。

就算將來AI很能寫文章,企劃書,工作報告,甚至學位論文,也不用太擔心。因為AI沒有意圖跟動機,沒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是不會主動去寫文章的。AI是收到人類的指令後,才生產文稿。這些文稿,既不是真理,也不是唯一解,就是一篇文章而已。可能寫的很快,甚至不一定對,答案還有待檢驗。在我看來,使用工具的人,能否問出有效的好問題,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焦點。

man using laptop
AI沒有問題意識,需要人類的指令才能生產出文章;因此,使用AI生成文章時,能不能問出好問題會成為關鍵。 Unsplash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自己是否具備了足夠問出好問題的提問能力?

要能問出好問題,除了要懂得如何提問,也還要懂得如何思考、蒐集資料,將資料化為問題?因為,我們所問出的問題,其實是思考後的結果。《你會問問題嗎?》,《你問對問題了嗎?》《學問全圖解》、《QBQ背後的問題》,會是人們能否駕馭AI的首要關鍵。

其次,當AI給了我們一份答案稿件,我們必須能夠驗證這份稿件的資訊品質:它是否是直接抄襲網路上文章?內容所包含的觀點已經是全部了嗎?有沒有什麼被AI取捨掉的?AI不會發生單側偏誤等邏輯謬誤嗎?

你會發現,自己需要邏輯思考與批判思考能力中的檢驗資訊真偽能力,《邏輯力:邏輯思考的入門書》、《邏輯思考的技術》、《圖解邏輯思考全書》、《3X3系統思考法》、才能鑑別AI提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可行?

最後,我們必須自己做決策,AI可以當我們的顧問參謀,幫我們整理蒐集資料,提出有效意見,然而,許多工作或人生的問題並沒有唯一解,而是有各種可能,要在各種可能性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答案,最終下決策的人還是自己。

於是,你會發現,我們得學習選擇與判斷,《高勝算決策》、《精準決策》《零偏見決斷法》。

的確,這會讓蠻多原本存在的助理工作消失,但嚴格來說,是助理工作的轉型,未來的人類,需要懂得檢驗與分辨AI生成的資訊結果。

往後人類需要加緊腳步提升三種能力,定能好好駕馭AI生成這個新工具,為己所用,高效率的解決工作與生活中的各項難題。

本文授權轉載自Zen大的時事點評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邀請您加入「《創業小聚》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Zen大的時事點評 Zen大的時事點評

曾居敦南,現住安坑。我是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員,同時也是出版顧問、讀思寫文字溝通表達力的專業講師、網路部落客。 每年讀書(至少)五百本,寫文(至少)五百篇,演講授課(至少)五百小時。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